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8-28 10:02:39| 人氣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藕思(DM).76~85

    80--淨土門(善導系)在中土失傳一千多年,現在雖物歸原主,但對對外,仍有一些疑難。修學淨土的人,認為本願法門與他們所學不同,不免有疑。而其他宗派,則批評本願門與傳統淨土教有異,而於此生礙。在這種情境下弘揚本願法,不能太高調、太強勢,要看對方的背景與根機,有緣才說。此特別法門是「易行」之道,也是「難信」之法,雖有弘傳的心,須乘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讓我們的身心為佛所用,三業自然流露其慚愧與歡喜(機法二信),較能感動他人起信。

79--鸚鵡學人語而無造作的念佛,雖不知其義,而名號之功德,自然之所牽,亦得往生。《易行品》: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是,具足了一切攝生之威神力,眾生稱名,必生彼國,不需其他條件,也沒有任何障礙。若能信順於佛願, 即可借力使力,省心省力,或半推半就,或全體繳械,不掙扎沒意見,任憑名號光明之攝取,讓佛力載著走、迎著去,至心信樂,直入淨土。

78--修學佛法,若識字而能閱讀,就應先恭佛所經及菩薩所造論,懂或不懂,懂多懂少,是個人宿世根機,就以此建立(或回顧)佛菩薩法緣;心中於經論文句有了基本熟悉之後,再三的吟詠、思維、實踐;若有餘力,再瀏覽歷代或當今之弘法者著述講解,只做為理解上的參考,不可全信。因為佛菩薩之外法師/居士,其心性、才學,參差不齊,各有偏見與盲點。若不先經論,就倉卒的信受某位弘法者,就易於先入為主,而被侷限或誤導,以為只此一家,別無異說」,將來要回頭,很難

77-《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釋尊應化之娑婆及諸佛所居之國土,皆鼓勵其徒眾往生彌陀淨土,這是共許極樂弘願之殊勝;而淨土菩薩眾亦在彌陀功德加持下,「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是諸佛國土之互通互映,普攝一切有情。此外,淨土菩薩「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徧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如此之彌陀,號為諸佛之王,有其實質,非虛名也。

    76--名號為體(),光明為用()—世間人各有姓名,呼之,則其身與心皆含攝之。人總是認同(佔有)其姓名,以此為我之代表,而為它奮鬥、保護、裝飾,生前不許被,死後求千古留傳,他人若呼其名,其身心就有反應,並承認此名下之一切容為我。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依實立,才是有效的~【南無阿彌陀佛】乃名實相符、名實一體、名體一如。因此,念佛人活在世間,千言萬語、千思萬想、千經萬論、千頭萬緒、千水萬山、千秋萬世,終究化入(總攝)此句名號的稱念,乃得其絕對真實與無上利益!81--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本願念佛門,易行而功高,機下法上,不成比例,乃難信之法,是不可思議,但既是釋尊所說、諸佛作證,則雖智雖愚,應可信受奉行,必有效驗。若生死心懇切,則念佛行不斷,以「下品下生的臨終之境」連結(源信上人)《往生要集》: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護我。」而信知:唯念佛之祂力,能滅於重罪,故釋尊為極惡最下之人而說極善最上之法。

82--身三口四意三,合為十善業或十惡業;所謂「諸惡」「眾善」,大致上就是這十善或十惡,行善得善(樂)報作惡受惡(苦)報,且原則上是自己作自己受,是無可推卸不能替代。這通於世間倫理,可理解,應奉行。至於佛教不共法,所謂「自淨其意」,是趨向解(三垢貪瞋癡,三障惑業苦)涅槃第一義條件。是通途出世因果,難理解,但可實證。除了上述兩種聖道門之法,更進而言之,他(佛)作我受,往生淨土(其意自淨),是彌陀本願他力救度不思議,但可信受願生而一心念佛。

      83--以前不信佛,只靠自力打拼,雖也發憤用功,但成就有限,失敗更多;這是我見我愛我慢障礙,所以事倍功少。年長之後,愈來愈信佛靠佛,才發現佛功德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此,只是一心稱名,就不再如前多憂多懼多掛礙。信佛之前,總是背著沉重業力,每天愁眉苦臉:若能信知「過去未來」是模糊虛幻,唯有眼前念佛靠佛」,是真實而有據,則可漸得安穩釋懷,而覺得諸佛在微笑,淨土在招喚!_

  84--歸入淨土門之後,世味漸淡,人情漸冷,似乎自然如此,雖偶爾也念舊思人,只是珍惜往昔互為親友」的因緣,所謂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於情繞」,然而,沉吟繚繞,也只是任其起滅來去,不干擾念佛願生」的心行,並迴向祈請阿彌陀佛攝受一切曾認識、所關愛的人,讓多劫的俗情/善緣,在念佛中轉為道情/淨緣,同生極樂--曾經的恩怨情仇,不再相互糾結,總化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乃是人與人之間最圓滿、可喜的結局。

       85--學佛人從初皈依三寶」乃至十地等覺」,一切修行總不離乎「信佛念佛」,或念其智慧、功德、相好、或念其名號;前三觀想」,乃利根難行之道;後一稱唸」,是鈍機易行之法;前者自力而成就者少,是別機別法;後者它力而攝受者多,為普機普法。於今末法五濁之世,約時被機,應以後者為主而弘揚之,也就是教令有緣眾生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乃能廣度一切無明造惡而無力自救的眾生。此法們不離俗諦而入真諦,以不變之老實念佛而往生,並以隨緣之敦倫盡分而處世:如是世出世間兼顧」而無礙。而口稱之多少,不計執其次數,只須至心盡力(不偷懶),平生常念與臨終十念,皆乃業事成辦」也。

 

台長: 象山慶
人氣(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藕思(DM).96~100
此分類上一篇:藕思(DM).56~65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