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思想概說》序
此書內容有兩部分,「壹、貳、參、肆、伍、玖」是理說,「陸、柒、捌」是事證;理、事相詮互補,無理則事不明,無事則理落空。編排上,雖然理說在前,事例在後,若依順序閱讀,可以明理而解事;或倒過來,以後半事例證前理說,則順逆通讀,得其要領。
一、理說:
此書所譯「業因果」思想有幾個重點:⒈業力不思議,⒉身口意三業,⒊共業與別業,⒋因果通三世,⒌業的種子儲藏在第八識,遇緣起現行,⒍因緣和合而生果,⒎臨終三位(階段),然後總結為:因果三柱——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一個人若有「因果業報」的觀念,才會相信佛法,對佛法的修持產生原動力,由此導向實修,如七佛通戒偈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要自淨其意。因為不論善惡,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沒有離開我執與煩惱,惡要避免——諸惡莫作,善要依循——眾善奉行,但這仍是輪迴業,致使才上天堂,轉身又跌落地獄。真正可以讓人解脫的,是清淨的功德——自淨其意,所以基礎上先止惡行善,進一步超越善惡,達到意地清淨,朝向成佛的目標。
話雖如此,無福無知的我輩,其實不了解業的本質,也不確知善惡的界線,只會隨順煩惱業力而造惡受報,卻難以明白因果道理而行善修福。造惡容易,如順流划槳;行善困難,如逆水行舟。故儒家常說道德是「逆覺體證」,是違逆本能的自覺向上。雖聞善因善(樂)果、惡因惡(苦)果,理應有所警惕,但多數人不過人云亦云、自以為是,甚至以善為惡、以惡為善,顛倒錯亂,不自知覺;或指鹿為馬、積非成是,明知故犯,難以回頭。縱然以社會公認(約定俗成)的倫理為依據,現實上卻有心無力,徒留沮喪與自責,久後也就麻木了。曇鸞大師說:「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印光大師說:「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尤其「自淨其意」的功夫,對愚惡凡夫而言,有如天方夜譚,我輩生在五濁惡世,以煩惱為心性,終日沉湎於三毒五欲中,污染成習,且冤親敵友互相糾纏,共同淪落,相牽入火坑;偶爾午夜夢迴,良知發現,但眾生心生滅無常,如善導大師所云「縱發清心,猶如畫水」,隨即消逝無痕,而繼續隨業流轉,近朱近墨,愈染愈污濁,如何自淨?因此,若要靠自力修行,自淨其意,若以我輩愚惡凡夫,攬鏡自照將自慚無分,最基本的「諸惡莫作」就做不到了,更不要說「眾善奉行」,我們所行的善也不是真實的善。最後只能放下自力修行的妄想,一心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乘彌陀願力,往生極樂國,如法然上人所說:「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這是淨土行人的本分,也是熟知「業思想」的必然自覺。
若從業報成立的因緣果來看,淨土門的「因」是稱名念佛,「果」是往生成佛,「緣」是阿彌陀佛本願(弘誓)力:強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增上緣(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或說,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則五乘齊入報土。其中,阿彌陀佛本願之緣是關鍵,含括了因與果,皆是阿彌陀佛無條件的布施:眾生念佛(因)往生(果)之事,由阿彌陀佛布署並完成,眾生只是其過程中被動的行為者(弱緣)及承受者。此被動性(隨順、任憑)乃阿彌陀佛慈悲功德力所觸動、啟發而信而願而行;至於為何如此,行者也不自知,可謂之無知的幸福,不須行者的操心與奮鬥,就如腹中的胎兒、襁褓中的嬰兒,雖不識味,身自生長,念佛往生,亦復如是,全是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救度因緣而成就。與這一切相關的教理、原則,在淨土三經中已有完整詳盡的開示,淨土祖師的論註也有精闢如實的闡釋,我輩愚癡行者只能信受奉行,聽聞轉述,而不須另有創見——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除了諸佛與大菩薩,誰有能力宣說及架構「整體」佛法?是故歷代祖師以判教而成立宗派,設定一門而專注深入,這就個人的智力與修行,是較如實而安分的。聖道門高深而度人少,淨土門平易而攝眾多。
「佛法不只是哲學、理論,而是實踐……是有血有淚的,要以法為鏡,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並以「因果業報」來評估自己身心行為的後果;在照出每個人(機)的原形之後,阿彌陀佛以無限的慈悲,徹底的包容(法),讓我們這樣的愚癡造惡之人,只要信受、稱名、願生,活著得安心,命終生極樂,快速成佛,廣度眾生。這樣的機法兩種深信是真實而有效的,我們還有什麼更好的選擇?
二、事證:
本書所蒐集「地獄見聞」、「瀕死體驗」、「見證輪迴」三大類故事中,看到的是人們隨業力而流轉,不能自救,唯有仰靠「他力」救度一途。
關於瀕死體驗,各國的紀錄大致客觀,也遍述了神識、死後世界、生命輪迴等,使身後之事逐漸為人所共知;至於瀕死狀態下的所見所聞,則依宗教信仰而各別,可說隨業所感、唯心所現,因而各有境界,但卻又有類似的收效,也就是當下知所警惕,有所覺醒,而轉變了心性;還陽復活之後,改過向善,重新做人,不再無知,追逐物欲,虛生浪死,而能有益於自他,並於宗教生信、堅定。淨土行人則對念佛往生更具信心,也更歡喜,任憑彌陀的救度。
神識離體之後兩種狀況:⒈只在今生熟悉的人事情境中徘徊,遇見親人朋友;⒉去到另一個時空(天堂、地獄、鬼道……),遭遇他界的神明、天使、佛菩薩……。流程大致如下:猝死(病危、昏迷、意外)——離魂(飄浮)——敏感、神通(自見其身、心想事成與上天堂、遊地府)——念佛(或見神佛、遇親人)——還陽(附體、復活)——記憶、覺醒(改過向善、重新做人)。
這些瀕死的案例,有了神識離體、自在遊歷的經驗以後,較容易接受宗教而自信教人信,不只因此了解「死亡」、免除恐懼,也了解「業報」的法則與現實,人生就此改觀;復活之後,多半改過向善,重新做人,宣說見聞,勸化他人。這兩種情況(去惡行善,或修行向道),有些是個人業報,有些可能是神佛之安排,藉以傳達他界及宗教的旨趣。這是很珍貴、很有效的經驗,雖未必人人如此,卻可以見聞隨喜,感同身受而推廣之。
「瀕死」事例,證明了神識及他界的存在,這是可以科學實驗的,也因此修正了唯物論的偏見;「見證」事例則進一步觸及天堂、地獄、神佛、救贖……等內容,邁入宗教的範疇,傳達了某些不可思議的訊息,讓人擴大心量,知所警戒,怯於為惡,或獲得心靈依靠而從此安心。前者有益於現世,能盪滌身心、改換面目;後者廣澤於將來,能信解三世因果、實踐修行,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如鳥之兩翼。
冥界見聞及還陽所述,在世界各大宗教經典中幾乎都有宣說,而深奧詳盡過之,也更普遍,多數人雖未必經歷或親證,只要聞而信之,就有慧根與信根。其實,在每個人無量劫的輪迴過程,如善導大師所云「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亦如曇鸞大師所說「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迴轉,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塗」。過去至今生,天堂、地獄幾多往返,也曾出家為高僧,也曾為尋常百姓,乃至於殺人放火、五逆謗法,各種善惡行為、順逆境界,都反覆經過無數次,且薰習成業種子,儲藏在第八識中,但因隔陰之迷而暫時遺忘。又且從小接受現代化唯物論與無神論的教育,傾向於感官欲望的現實,而自拘於眼前,不見則不信,輕率否定,所謂「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茫然麻木,尋求刺激,及時行樂。直到某一天,因傷病而瀕死、昏迷而離魂,經歷各種不思議境況,或見聞各種超現實景象,才終於醒悟而信受「宗教」所開示的一切內容——這些本是明顯而確證的事實,只因眾生福薄智淺或意志不堅而難解難信,必須有特殊的方便(瀕死與見證)才能重新喚醒。如慧淨法師《瀕死體驗》一書的前言所說:
「瀕死體驗」的各種現象,印證佛法的真實不虛,亦能啟發念佛人「專稱彌陀佛名,必生彌陀淨土」的無上信心。生必有死,但一般人對死後的有無,死後將會如何,一無所知,一旦面臨死亡,往往驚慌恐懼,不知所措。……若有人死而復生,告訴我們死時的意識狀態及死後的種種歷程,讓我們有生之年做最好的選擇與充分的準備,則能身心安穩,生死安然。……透過「瀕死體驗」的各種事例,讓我們明確知道,並非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而是死後尚有善惡報應,六道輪迴;也有但受諸樂、無有眾苦的極樂世界與彌陀救度。
以上是瀕死體驗對一般人的警惕,讓人們來得及預先作準備。若平時對「念佛往生」沒信仰,或雖信而不堅定的人,到了臨命終時,應把握時機,為他開示彌陀救度,助念彌陀佛名,使其神識往生彌陀淨土,永離輪迴之苦,徹證涅槃之樂。臨終者一旦體會彌陀大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心靈轉變:一者,放下對身體的執著與世間的依戀,面對死亡不再驚慌恐懼;再者,內心頓感安穩,平靜之餘,對所有人也充滿寬恕、關愛與感恩。他的心結已被解開、撫平,不再有生和死的不安與掙扎,所以容貌也因之端正祥和而有光彩。在這樣的心境下斷氣,其人神識,即蒙彌陀接引,往生彌陀淨土。
三、結語:
此書中列舉關於地獄見聞、瀕死經驗、見證輪迴的諸多事例,若不以佛教的業報因果及念佛往生為思想前提,或將流於人天善業或神道信仰,並非了義的思想,亦不是究竟的解脫。末法五濁的人間,煩惱造惡、福薄慧淺的凡夫眾生,唯有念佛往生的淨土法門,是他唯一而徹底的希望,如本書中經常出現,最震撼人心的事例:〈念佛一聲,地獄獸退〉、〈念佛一聲,地獄火滅〉、〈念佛一聲,陰曹現光〉、〈念佛讓黑白無常束手無策〉、〈昏迷念佛,佛光護身〉、〈稱念佛號,死而復生〉……。雖然只說及念佛「現當二益」中現生之益的局部,但已較其他法門殊勝,乃至超越其他世間宗教了。至於當來之益──往生淨土成佛的事例,則另外蒐集在《念佛感應錄》七大冊中。
每一則「念佛感應」事蹟,因為是真人實事,關係到當事人的生死得度,是極緊要、極重大的,讀者應以莊嚴、隨喜之心面對,不僅增強個人念佛得益的信心,也與當事人共鳴而深結淨土緣。何況每一位(已經或未來)往生者,到了極樂淨土之後都將成佛,並乘彌陀大願,迴入十方世界,廣度眾生,為無量眾生作梯航。--淨慶 序於象山2021.5.2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