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卷三
【問答章】
問。初心學人。悟入此宗。信解圓通有何勝力。答。若正解圓明。決定信入。有超劫之功。獲頓成之力。雖在生死。常入涅槃。恒處塵勞。長居淨刹。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圓。乃至等冤親。和諍論。齊凡聖。泯自他。一去來。印同異。融延促。混中邊。世出世間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之力。莫能過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無住力。所以先德釋云。無住力持者。則大劫不離一念。有剎那成佛之功。頓截苦輪之力。
金光明經疏云。如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道理。心智之光明。能發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癡闇。體則憔悴。心有智光。膚色充澤。故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淨故色淨。即是明也。知一切法無一切法為明。是以若於宗鏡纔有信入。便生圓解。能發真正菩提心。更無過上。是無等等心。是最勝心。是最實心。止觀云。發此心者。能翻一一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諸三昧門。無明轉。即變為明。如融冰成水。更非遠物。不餘處來。但一念心。普皆具足。如如意珠。非有寶。非無寶。若謂無者。即妄語。若謂有者。即邪見。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言辯。眾生於此不思議不縛法中。而思想作縛。於無脫法中。而求於脫。是故起大慈悲。興四弘誓。拔兩苦(世間苦。出世間苦)。與兩樂(世間樂。出世間樂)。故名非縛非脫。真正菩提心。
若一發此心。功德無際。念念圓滿十波羅密。施。戒。忍。進。禪。慧。方。願。力。智。故淨名經云。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今宗鏡。正為開示此心。一一搜窮。重重引證。普為一切法界含生。凡有心者。願皆信受。纔得信入。法爾自然。發此無上菩提之心。便坐道場。行同體大悲。起無緣慈化。是以十方諸佛。讚了此心能發菩提者功德無盡。
此論開發信入。功德無邊。若但見聞。設不信樂。尚種善根。無空過者。如華嚴經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所以華嚴初發心功德品頌云。菩薩發心功德量。億劫稱揚不可盡。又頌云。所說種種眾譬喻。無有能及菩提心。以諸三世人中尊。皆從發心而得生。又經云。初發心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若起一普賢行時。即徧一切行。一切位。一切德。一切法。一切處。一切時。一切因。一切果。窮盡法界。具足一切。猶如帝網。
是以此宗鏡錄中。並是稱性而談。約本而說。因果皆實。理事俱真。以是圓滿之宗。普門之法。見普法故。名為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稱性。同時具足。眼外無法。乃稱普眼。亦名普眼經。遂合見聞之人。皆同性得。以此性無盡。則所益何窮。可示後賢。同繼斯種。所以如來藏經中。校量功德。恒沙寶臺供養所不能及。以七寶是限量之財。供養乃有為之福。若持此經者。則一乘常住之寶。真如無盡之福。如法界比微塵。豈可校量乎。
所以仁王經云。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恒河沙劫一切苦難。不生惡趣。不久當得無上菩提。是以了心無作。即悟業空。觀業空時。名為得道。其道若現。何智不明。心智明時。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法爾能現自利利他之力。故法華經偈云。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記:問,一心法門。真信真解。有何殊勝之力。答,真信真解。有超劫之功(一般成佛須經三大阿僧衹劫。信解一心法門而明心見性,見性即時成佛,不須經三大阿僧祇劫)。雖在生死,即是涅槃(了生死即是涅槃)。雖處煩惱,常是清淨(煩惱本來清淨)。 雖是肉眼,即具慧眼。雖是凡心,即是佛心。……,世出世間之力,莫能過者。亦名佛力、般若力、法力、大乘力。有剎那成佛之功,頓截煩惱之力。
金光明經疏云,如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道理(太陽光能照天下,不能照道理),心智之光明(真心之光明),能發智照理,故心是光。
又說,若於宗鏡錄(一心法門),真信真解,能發真正菩提心。發此菩提心者,更無過上,是無等心,是最勝心,是最實心,能除一切煩惱,此心即是八萬四千法門,無明轉變為明,不餘處來,但一念心,普皆具足。汝等發菩提心者,即是出家,即是具足,今宗鏡錄,正為開示此心。
又說,十方諸佛同讚能發此無上菩提心者,功德無盡,便坐道場。
發菩提心者,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三世諸佛,皆發此心而得生。億劫稱揚不可盡,是普賢行,一具一切法,普皆圓融,故又稱為普法,能見此普法,故又稱之為普眼。又經云,初發心即是佛故,悉與三世佛等。
如華嚴經云,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比喻發菩提心,如人食金剛,畢竟不消)。
又讚揚說,發此心者,恒沙七寶供養所不能及。因七寶是限量之財供養,是有為之福。持此一心法門者,是真如無為之福,恒沙七寶,豈可校量。
所以仁王經云,能起一念清淨信者(與菩提心一念相應),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恒河沙劫苦難,不生惡趣,不久當得無上菩提。
法華經偈云,佛子,住此地(住此菩提心之地),則是佛受用(與佛同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經行坐臥,皆是一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