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7-25 18:05:29| 人氣2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宗鏡錄大綱筆記~74...(卷六)

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問答章】

肇論云。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主於用也。寂用元是一體。同從理出而有異名也。非謂離用之外。別有一寂為用之主也。故云般若之體。非有非無。虛不失照。照不失虛。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如鏡鑒像。虛不失照。似日遊空。照不失虛。又不動等覺建立諸法。則寂而常用。不壞緣生而觀實相。則用而常寂。斯乃千差萬用。別相異名。俱同出一真心體矣。所以又云。經稱聖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故雖動而寂。無所不為。故雖寂而動。雖寂而動。故物莫能一。雖動而寂。故物莫能二。物莫能二。故逾動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動。法性如是。動寂難量。焉能一其寂而二其動哉。故名不能名。相不能相矣。

華嚴經頌云。清淨慈門剎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法華經偈云。深達罪福相。徧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則法身為一切法之印。無有一法出此印文。

如大寶積經云。化樂天王白佛言。世尊。彼實際者。徧一切處。無有一法而非實際。世尊。謂菩提者。亦是實際。世尊。何者是菩提。一切法是菩提。離自性故。乃至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亦無自性。是故無間業亦是菩提。是以了心本性。自體無生。從無生中建立諸法。觀無性之心。說無性之教。隨淨緣而無性成佛。隨染緣而無性為凡。不見纖塵。暫出性空之理。未有一念。能違平等之門。所以大般若經偈云。有法不成有法。無法不成無法。有法不成無法。無法不成有法。釋曰。有不成有。無不成無者。以一體故。無能成所成。有不成無無不成有者。自既不成。焉能成他。故知各無自體。互不成就。大集經云。一切諸法。究竟無生。一切諸法。無性無生。無起無出。是以緣不生因。因不生緣。自性不生自性。他性不生他性。自性不生他性。他性不生自性。是故說一切諸法。自性無生。

記:接下來,談談法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概念。

肇論云,用即寂(照中有寂),寂即用(寂中有照),用寂體一(照寂之體是一),寂照理體是一而異名,……,寂用(寂照)元是一體。非離用之外,別有寂。

又說,般若之體,非有非無,虛(寂)不失照(用),照(用)不失虛(寂)。故說,不動等覺(一心不動),而建立諸法,寂而常用。又說,不壞緣生(隨緣而生)而觀實相(一心不動),是用而常寂。斯乃千差萬用(不同之用),別相異名(不同之相,不同之名),同出一真心體矣。

從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法身無相而無不相,無不相而無相。法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無相與無不相是一,寂與照亦是一。不可以說,法身一定是寂,或法身一定是照。同時,亦不可說,法身一定是無相,或法身一定無不相

同理,我們說聖人無為而無不為,說無為,動而寂。說無不為,寂而動。寂與動,不能說是一。寂與動,不能說是二。故名不能名(名一或名二),相不能相(有相或無相)

而說,名可名(一定之名)非真名,相可相(一定之相)非真相,故說,法身,名不能名(名無定名),相不能相(相無定相)。

華嚴經頌云,微妙淨法身(表無相),具相三十二(表無不相)。法身(無相)是一切法(無不相)之印,無有一法(無不相)出此印文(無相)。

大寶積經云(大意),無有一法而非實際,一切法是菩提,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亦是菩提。何以故,菩提無自性,五無間業亦無自性,是故無間業亦是菩提。

故說,了心本性,自體無生,從無生中建立諸法。觀無性之心,說無性之教,隨淨緣而無性成佛,隨染緣而無性為凡,不見纖塵(不見一法),暫出性空之理。一切諸法,究竟無生。生是緣生。

大集經云,是故說一切諸法,自性無生(一切法本來無生,本來無性)。

台長: 人間遊子
人氣(2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宗鏡錄大綱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宗鏡錄大綱筆記~75...(卷六)
此分類上一篇:宗鏡錄大綱筆記~73...(卷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