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卷三
【問答章】
問。目心為鏡。有何證文。答。大乘起信論云。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一。如實空鏡。二。因薰習鏡。三。法出離鏡。四。緣熏習鏡。如是四種。本覺大義。徧一切眾生界。一切二乘界。一切菩薩界。一切如來界中。無不住處。無不照處。無不通處。無不至處。具足圓滿。
又一空鏡。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三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後二約體用。如佛地經云。復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取淨。捨諸染故。
大涅槃經云。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譬如男女。於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鏡。亦復如是。菩薩執之。悉得明見大乘經典甚深之義。又云。何等名為伊帝目多伽經。乃至拘那牟尼佛時。名曰法鏡。是知古佛。皆目此為鏡。以教法萬義。真俗萬緣。無不於中顯現故。
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淨鏡。攝一切法。故稱調御佛智藏。故名般若德。是知諸聖皆目心為鏡。妙盡其中矣。大乘千鉢經云。諦觀心鏡。照見心性。唯照唯清。唯照唯淨。徧觀十方。廓周法界。朗然寂靜。無有障礙。所以先德云。此真如性。猶如明鏡。萬像悉於中現。又一切萬法有二。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別所現。如影像故。由初義。故為能現。由後義。故為所現。故一切法互為鏡像。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
又明鏡只照其形。不照其心。只照生滅。不照無生。但照世間。不照出世。有形方照。無形不照。且如心鏡洞該性地。鑒徹心原。徧了無生。廣明真俗。有無俱察。隱顯咸通。優劣懸殊。略齊少喻。
先德云。如大摩尼寶鏡。懸耀太虛。十方色相。悉皆頓現。而此鏡性淨光。無有影像。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澄徹清淨。而無影像。以昔大悲不倦。隨眾生業緣。感應差別。普現一切色身三昧。眾生聞見。無不蒙益。諸佛以無漏金剛心為身。普現一切眾生界。但為煩惱習氣所覆。無體不現。如瓶內淨。燈光不滅。名如來藏。亦名功德藏。亦名無盡藏。諸祖共傳。諸佛清淨自覺聖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間文字所得。何以故。無礙解脫。是一真法性。不與世間出世間所共故。經云。無比是菩提。不可喻故。若有悟斯真實法性。此人則能了知三世諸佛及一切眾生。同一法界。本來平等。常恒不變。諸佛一切時中。離觀相故。經偈云。心淨已度諸禪定。是以心淨故。則孤光一照。萬慮全消。如暗室懸燈。重雲見日。如古德偈云。安知一念蒙光處。億劫昏迷滅此時。故云法有應照之能。故況之以鏡。教有可傳之義。故喻之於燈。可謂慧月入懷。靈珠在握。法界洞徹。無不鑒矣。才命論云。心徹寶鏡。注云。夫心以鑒物。庶品不遺。洞徹幽明。同乎寶鏡。又莊子云。至人之心若鏡也。又如世間之鏡。尚照人肝膽。何況靈臺心鏡。而不洞鑒耶。所以昔人云。不遊大海。未覩沃日之奇。不仰太山。靡覿干霄之狀。如未臨宗鏡。焉識自心。恢廓而體納太虛。澄湛而影含萬像。不信入者。莫測高深。故真覺大師歌云。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像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是故依此起信論。四種空鏡義。遂乃廣錄祖教。顯現一心。證成宗鏡。所以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者。有法者。謂一心法。若人能解此法。必起廣大信根故。信根既立。即入佛道。以成佛道故。離二現行。云何現行。一者凡夫現行生死。成雜染事。二者二乘現行涅槃。失利樂事。縳脫雖殊。俱迷宗鏡。今成佛道。無二現行。圓證一心。具摩訶衍。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作一種之光明。為萬途之經濟。
記:問,以心如鏡,此項說法,有何經論,可以引證。
答,大乘起信論云,覺體相者(了悟自性清淨心,或明心見性)有四種大義(包含四種含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猶如虛空,猶如淨鏡)。
一、如實空鏡(空鏡)。自性清淨心(真心),本來無一物,猶如淨鏡(明鏡),本無一物,本無妄染。
二、因熏習鏡(不空鏡)。理體如虛空,而能現萬象,如淨鏡因無一物,而能映現影像。
三、法出離鏡(淨鏡)。已磨去鏡上之污垢,而顯其明淨。
四、緣熏習鏡(受用鏡)。清淨心,信解者,自得其受用。
前二(空鏡與不空鏡),指真心理體本有功能(自性淨)。後二(淨鏡與受用鏡),指修持後之功能(離垢淨)。故說,前二就因隱時說(理體本有功能),後二就果顯時說(修成果顯而說)。
佛地經云,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取淨,捨諸染故。(清淨心,如圓鏡,不生不滅,不聞斷,不動搖)。
大涅槃經云,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譬如男女,於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經如淨鏡,若能信受,如明鏡見像,知一切經義,了了分明)。
大乘千鉢經云,諦觀心鏡,照見心性,唯照唯清,唯照唯淨,徧觀十方,廓周法界,朗然寂靜,無所障礙(心性如鏡,唯照唯清,無有障礙)。
又引先德云,此真如性,猶如明鏡,萬像悉於中現。
莊子都曾說過,至人之心如鏡。
可知,依大乘起信論四種淨鏡之義,以及廣錄祖教之引證。知諸聖皆目心為鏡,顯現一心法門,證成宗鏡之說。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者。此中所引有法,即是指一心法門。若人能解此法,必能生起廣大信根。信根既立,即入佛道。未臨宗鏡(不了真心如鏡之義),焉識自心。
故說,圓證一心,具摩訶衍(圓證一心,才是真正的大乘之教)。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