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4-28 22:30:47| 人氣2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宗鏡綠大網筆記~09 ... 標宗章

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終不率自胸襟。違於佛語。凡有釋疑去偽。顯性明宗。無不一一廣引經文。備彰佛意。所以永傳後嗣。不墜家風。若不然者。又焉得至今紹繼昌盛。法力如是。證驗非虛。又若欲研究佛乘。披尋寶藏。一一須消歸自己。言言使冥合真心。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見。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則無師之智現前。天真之道不昧。如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知教有助道之力。初心安可暫忘。細詳法利無邊。是乃搜揚纂集。且凡論宗旨。唯逗頓機。如日出照高山。駃馬見鞭影。故首楞嚴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揚眉動目。早是周遮。今為樂佛乘人。實未薦者。假以宗鏡助顯真心。雖挂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盡被群機。但任當人。各資己利。於四門入處雖殊。在一真見時無別。豈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見。我此無礙廣大法門。如虛空非相。不拒諸相發揮。似法性無身。匪礙諸身頓現。須以六相義該攝(總相。異相。別相。成相。同相。壞相)斷常之見方消。用十玄門融通。(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如一尺之鏡見千里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金色不相捨離。五。袐密隱顯俱成門。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並。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如兩鏡互明傳耀相寫。八。托事顯法生解門。如擎拳豎臂觸目皆道。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如北辰所居眾星皆拱。此十玄門。一一皆具十法。同時具足。一教義。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去取之情始絶。又若實得一聞千悟。獲大總持。即胡假言詮。無勞解釋。船笩為渡迷津之者。導師因引失路之人。凡關一切言詮。於圓宗所示。皆為未了。文字性離。即是解脫。迷一切諸法真實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見者。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真實。若悟諸法本源。即不見有文字。及絲毫發現。方知一切諸法。即心自性。則境智融通。色空俱泯。當此親證圓明之際。入斯一法平等之時。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何法是袓而可重。何法是頓而可取。何法是漸而可非。則知皆是識心。橫生分別。故先德云。一瞖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恒沙生滅。瞖除華盡。妄減證真。病差藥除。冰融水在。神丹九轉。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聖。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鏡淨心明。本來是佛。

記:接著永明大師又說,宗鏡錄所引用之文字,皆是諸佛之意,並非個人的見解,而是廣引諸佛諸菩薩之意以為解說。又說,研究佛學、須將佛菩薩之意,變成自己之意(消歸自己,冥歸真心),切不可隨語生見,自作主張,須契會佛菩薩之意,須契會真心之意才是。

華嚴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確實了知一切染淨法,即心自性。心自性,即是一切染淨法。波即是水,水即是波,理事無礙,不久當得成就)故說,佛菩薩之言教,對初心學佛之人,有很大的助益,安可暫忘。

又,禪宗只教上上根機之人,所謂日出只照高山,不照平地,一揚眉一動目(起心動念)已非此宗。宗鏡錄是對那些想學佛,又對真心並不了然的人,提供協助,不但上上根機之人,可以參讀,中下根機之人更是有用。雖是文字語言,而妙旨都在。雖根機、機緣不同,而入門(四門: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有異,見真之目標無有差別。

宗鏡錄內容講的是明心見性,講的是一真法界,不同其他一些權小之乘,講的是枝枝節節。所謂我此廣大法門,如虛空無相,不拒萬相呈現。又,法性無身,不礙諸法頓現。無有斷常之見,無有取捨之情,若真見性,若真了心,所謂獲大總持,一聞千悟。則文字語言之教,如之渡江之船筏,江既已渡,則不須船筏。同樣道理,既已見性,文字語言之教,無須再用。

故說,若是見性,若是了心,不見文字及一切絲毫發現。真心之中,無所謂言教,無所謂宗門,無所謂頓,無所謂漸,即境即智,境智融通,如有分別,都是心意識之妄心,橫生分別。

所謂一瞖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則有恒沙之生滅(眼有病,幻目千華亂空,妄在心,則有恒沙之生滅),真心中無瞖,真心中無妄,歇(無妄想)即菩提,本來是佛。

台長: 人間遊子
人氣(2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宗鏡錄大綱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宗鏡錄大網筆記~10 ... 問答章第二
此分類上一篇:宗鏡錄大綱筆記~08 ...標宗章第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