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15 19:47:23| 人氣7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兩強對決,何必趕盡殺絕?(華中9楚莊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 這是楚成王,先抵抗周昭王,再與「八國聯軍」會盟休兵,可以說是揚眉吐氣了。這種風光並沒有維持下去,發生了兩件事:

1. 成王曾經給重耳提供庇護。後來重耳回晉國主政,楚軍在「城濮之戰」慘敗,真是抬不起頭呀!

2. 成王年紀輕輕就把長子立為太子,大臣勸他別急躁,將來可能會後悔,成王不聽。「城濮大敗」幾年後,成王打算改立太子。長子逼急了,竟然領兵篡位。成王羞愧地自殺:「我不肯聽大臣的忠告,這是自作自受啊!現在真是沒臉去地下見他。」

長子逼死父親,自己也很不好受,當政九年就病死了。楚國一片混亂,晉國趁機把楚的附庸國全部拉走,楚人不能採取行動,眾臣子只能摩拳擦掌。孫子莊王即位,一步步平定了內憂外患。晉楚決戰,晉國大敗。莊王應該趁勝追擊嗎?

莊王想到祖父(成王)的暴起暴落,以及前兩代的恩怨。做事何必太急躁呢,應該平靜而務實,才能細水長流啊。晉楚兩國勢均力敵,應該議和,不能廝殺下去,否則一定兩敗俱傷的。現在既然戰勝,洗雪了卅五年前「城濮」的恥辱,又何必趕盡殺絕呢?))



  楚國沒有與晉國直接交鋒,在中原各小國拉鋸了八年,仍然不能在中原稱霸。而晉國哪能坐視附庸國一個個歸附楚國呢?兩強之間,非得決戰不可了。

莊王十七年三月,鄭國被楚軍壓境,派使者奔馳到晉國去告急。晉國拖到六月才出兵援助。畢竟是中原的霸主,六百輛兵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分成三路軍。荀林父率領「中軍」(主力),士會率領「上軍」,趙朔率領「下軍」,各配備了幾名副將。

大軍走到黃河邊,楚軍已經接受鄭的投降,正要踏上歸途。荀林父主張先撤軍,等鄭國附近淨空之後再去攻打吧。士會贊成,並且分析楚的國勢正盛,「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和禮儀都很周全),是很難打敗的。

「中軍」的副將先谷不服氣,擅自率領先鋒部隊從山西南渡黃河,進入河南去追擊楚軍。楚鄭同心,組成聯合陣線,晉國怎麼能去爭鋒呢?這根本就是自殺式的攻擊嘛。

鄭國派使者去找先谷,假惺惺地表示鄭軍會協助晉軍,楚軍已經疲憊到不堪一擊的地步了。這樣說來,可以一舉打敗楚國並威嚇鄭國嘍?先谷失去警覺而且有點得意了。荀林父管束不住先谷,發現大難已經臨頭,只好指揮所有部隊過河,尾隨著這支前鋒部隊,往楚軍的方向出發。


★ 邲之戰 硬碰硬

  晉國的大軍迫近了,強敵當前,眾人都有點心驚。令尹孫叔敖和將軍子重都主張避開一下,伍參卻極力主戰:「荀林甫剛剛就位,沒辦法服眾;副將先谷很傲慢,其它的三軍統帥也都不太服從命令。眾說紛紜,無所適從,晉軍一定會戰敗的。當年楚國在城濮戰敗,今天正是要來報仇啊!如果國君在戰場上逃走,那社稷(國家)該怎麼辦呢?」

莊王想想有道理,決定迎戰:「如果我對弱者耀武揚威,遇到強敵卻閃人,就不能在天下立足了。」
「弱者吾威之,強者吾避之,是以使寡人無以立乎天下。」

楚國部隊在河南打完仗,往南方的湖北出發;現在又掉頭往北走。他們駐紮妥當,與晉國的前鋒部隊對峙。

兩個陣營面對面,當然是劍拔弩張啦,幾個衝動的將領私底下互相挑戰。起先只是單車較勁,這種一對一的追逐不代表什麼,只不過展示個人的身手罷了。但是那天晚上,趙旃(ㄓㄢ)公然來楚營叫陣,莊王大怒,親自率領三十乘戰車去追逐他。晉軍擔心擦槍走火,只好出陣接應趙旃。


★ 先聲奪人

  孫叔敖說:「進攻吧!我們應該主動追擊,不要被他們追擊!」(「進之!寧我薄(追)人,無人薄我。」)沒錯,這是個好機會!莊王立刻命令楚軍,發動閃電式的襲擊。

晉軍以車兵為主,通常幾百輛戰車一現身,中原的小國就腿軟了。而楚軍已經轉型成騎兵和步兵,這兩個兵種比駕駛戰車的車兵靈活多了,在任何狹隘或坎坷的地形,都能單兵作戰。他們利用荊楚那些險惡而隱蔽的地形,練習伏擊(事先埋伏)和襲擊(閃電式的突擊),擅長游擊戰術。傳說中的楚軍,神秘而不可測啊,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用敵人想像不到的方式達成目標。

先谷沒有危機意識,以為楚軍夾在晉鄭之間,正在進退兩難呢。沒想到楚軍打起一陣旗號,之後忽然像潮水那樣壓過來;戰馬奔馳,步兵佩帶著鋒利的鐵劍和青銅武器,戰車殿後壓陣。「車馳、卒奔,乘晉軍。」

晉軍措手不及,許多戰士頭皮發麻呀,先逃回主力部隊的陣地再說吧,才迎戰一會兒就開始向北潰散。夜裡行軍很困難,但楚軍熟悉各種路況,拿出驚人的速度追殺過來。

主帥荀林父迎面遇到他們,雙方在邲地(河南鄭州)展開決戰。晉軍的戰馬被長矛刺傷,前車擋住後車,沒辦法發揮力量,慘敗到史無前例的地步。繼續傷亡下去,勢必要全軍覆滅了;荀林父看看情形不對,命令三軍掉頭,趕緊渡河回山西吧。

士會率領的「上軍」早就演練好撤退的路線,並且派兩位副將帶領幾支部隊留在黃河邊,從各渡口調集了八百艘船隻,安置在河口,嚴密地看守。問題是「中軍」和「下軍」沒有做撤退的準備啊!這其實不能怪他們,晉軍的戰車隊所向無敵,幾乎沒有戰敗的經驗,不懂得預留後路。

「中軍」和「下軍」總共上萬人,紛亂地逃到岸邊,那渡河工具當然不夠啦。船隻已經塞滿了,又被許多人抓住船舷,由於負荷過重而搖搖欲墜。只好把那些攀附的手指砍斷,讓他們掉到水裡。


★ 讓他們渡河回去

  莊王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嘆息了:「唉,兩國的國君不肯和睦相處,百姓又有什麼罪過呢?」他下令鳴金收兵,禁止追擊晉軍,讓他們渡河回去吧。

過去晉公子重耳得到成王的庇護,回晉國主政以後,在城濮大敗楚軍,楚國真是抬不起頭呀。但是晉楚勢均力敵,廝殺下去會兩敗俱傷,將來總得議和的。現在既然洗雪了「城濮大敗」的恥辱,又何必趕盡殺絕呢?

黃河上終夜鬧哄哄的,晉軍的殘部分批擺渡,到黎明才完成渡河。


★ 安全撤退的點子

  士會率領的「上軍」沒有潰散,撤退得還算從容。走到半路,與一支楚國部隊窄路相逢,幾輛戰車偏偏在這個節骨眼陷進土坑,屋漏偏逢連夜雨呀。

根據戰場的規則,兩軍原本應該勢不兩立,但楚軍奉命不准追擊,所以只站在旁邊看看罷了。晉軍賣命地推車子,由於抓不住要領,怎麼也推不出來。楚軍乾脆好人做到底,教他們抽掉車前的橫木。馬車還是卡死,那就拋棄車上的負載吧,減輕重量就沒問題啦。

果然沒錯,晉軍終於把戰車推出土坑,重新登上馬車。這時候心情輕鬆多了,順便開個玩笑:「敝國很少打敗仗,對『逃跑』實在沒經驗,多虧你們指導啦。」

晉軍灰頭土臉的,楚莊王那邊卻很有斬獲。邲戰是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次大戰,楚國聲威大振,變成中國的霸主。晉國一時不敢與它抗衡;幾個小國被懾服,自動來歸順。

先人被商政權屠殺,從中原故土遷到荊楚,又長期被周政權歧視。現在終於回到中原,打敗強敵晉國,可以稱霸甚至跟周天子抗衡了。莊王在黃河岸邊建廟,祭祀上帝並且悼念先人,向他們報告這個喜訊,就率領部隊回國了。

邲戰之後,晉楚的關係趨向緩和,再也沒有動武,反倒互相釋放戰俘、送還遺骸,形成「各霸一方」的南北對峙。後來還訂立了停戰合約(「弭兵之盟」),平分霸權,規定各小國以晉楚為共同的霸主,兩邊都要進貢。這個合約爭取到二十多年的停戰期,中原和荊楚都出現蓬勃的發展。


★ 「武功」是以德服人

  晉軍屍橫遍野,大將潘黨建議集中掩埋,築一座高丘,讓子孫記得這一代的武功。莊王不以為然,他批評潘黨不懂什麼叫「武功」,武的意義是「止戈為武」。

莊王說,使用武力(戰爭)的出發點,應該做到七種德行(七德)──要以德服人、威震四方,這樣才能以戰止戰,做到利國安民啊。現在我不能以戰止戰,只能連年地興兵,讓諸侯受到威嚇,讓兩國的戰士暴骨,讓百姓繳重稅,利用「替鄰國平亂」的藉口來增益自己,更別提利國安民了。

我連「一德」都還沒做到,哪能向子孫展示什麼?只不過在黃河邊修建神廟,向祖先報告「達成出兵爭霸的任務」罷了,沒有功勞可言。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己,武非吾功也。」

在混亂的春秋時代,莊王最早提出「以戰止戰」的軍事觀,主張戰爭應該講究武德(「以德服人」、「止戈為武」),禁暴安民,保障經濟的發展和百姓的富裕。不但終身奉行,臨終前還囑咐太子及大臣,既然沒辦法用德澤來造福遠方,不如體恤並造福本國的百姓,鼓勵他們發揮潛力。
「無德以及遠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在他之後的《孫子兵法》,清楚地顯示這種思想的痕跡: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言,此謀攻之法也。」


★ 充滿危機意識

  莊王知道權力的滋味有多可怕,他充滿危機意識,時時提醒官員不要腐化、不要怠惰啊,有時甚至憂心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與晉國決戰以後,努力地營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他擔心各諸侯國顧忌楚國,感到惶惶不安,就修建了一座五仞的高臺,取名叫「將台」。邀請列國的君王來這裡聚聚,證明自己很友善。

他說:「我是個道德薄弱的人。」又說:「在將台上,訂定長遠的盟約。我如果說錯或做錯什麼,願意接受各國的討伐。」這麼和善,看起來確實想要「雙贏」,各國紛紛來歸附。

「楚莊王與晉戰,勝之,懼諸侯之畏已也,乃築為五仞之台。台成而觴諸侯,諸侯請約,莊王曰:『我,薄德之人也。』諸侯請為觴,乃仰而曰:『將將之台,窅窅其謀,我言而不當,諸侯伐之。』於是遠者來朝,近者入賓。


★ 終身兢兢業業

  既然達到「表示友善」的目的,楚王就發誓不再登上強台。在台上遠望崩山,左邊是長江,右邊是洞庭,俯瞰彷徨大澤,真是通風而逍遙啊,讓人忘記什麼叫死亡、什麼叫煩惱。他說:「將來一定有些君主,在高臺和美池太陶醉了,不知不覺亡國。」

莊王在十七年與晉國決戰並且滅蕭,之後花三年時間打敗宋國。從那時開始,直到二十三年去世,最後幾年大致上繁榮而和平;連氣候都很正常,而且各項水利工程已經完工了,水旱災情不算很嚴重。

在古中國,只要發生一次地震,國君就會責備自己,更別提日月蝕那些了。古人認為每個國君都會犯錯,上帝用反常的天候或地理現象,提醒他要檢討改進。如果犯了大錯卻不肯改過,上帝更會用重大的災難來警告他。

莊王對著山川禱告:「上帝難道忘了我嗎?為什麼沒有用天候或大地來警告我呢?」

「莊王見天不見妖(天候正常)而地不出孽(大地平靜),則禱於山川曰:天其忘予歟?此能求過於天,必不逆諫矣。安不忘危,故能終而成霸功焉。」

莊王對百姓寬厚,也處處給列國留餘地,卻沒有給自己留一點空間。這個年輕人終身兢兢業業,在打敗強敵、爭取到和平的最後幾年,仍然全力以赴,把楚國建設成經濟大國。

台長: 魏筱玉
人氣(7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