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我們想分享的是,心理真正的態度與實際的外顯行為。先讓我們說個例子。筱怡認為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到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即使僅足夠一日一餐,無論如何都要用盡方法應徵到一份正當的職業。轉眼間,四、五年過去了,筱怡依舊沒有工作。曉峰認為自己想要從事學術研究,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無論如何要找到一位指導教授,開始初步的研究計畫,但也過了四、五年,依舊沒有進度。
我們可以了解筱怡與曉峰自己說出的態度與想法。然而我們旁人能夠實際觀察到的是他們的實際行為。因為筱怡自己說不論一切,也不論工作性質,只要是正當的,一定要找到工作。然而在這麼長的時間內,筱怡四、五年來持續了相似的方法,像是網路丟履歷、詢問朋友等等。當有國家考試時,她沒有考慮也沒有準備,因為他認為不可能;當有證照檢定時,依然認為無需準備;當有餐飲業公開招募,他沒有去嘗試;當有清潔員招考,更不想去了。相同的,曉峰常常得到一些朋友告知可能適合的教授訊息,但他從未有實際行動,也只是在網路上搜尋,然後在自己的腦中完成所有情形的想像。
我們很難如實知道他人內心真正想法或態度,甚至對於自我有時也不一定真的能掌握。我們很多時候只有從實際的外顯行為來判斷。我們應該要尊重且信任筱怡與曉峰自己所說出的態度,不過在幾年中的實際行為上,我們的確無法相信先前他們表明的堅定意志。或許有許多時候,我們也是這樣的人,理由與藉口很可能只是一線之隔,而實際的作為常常可能可以看清楚這條分線。醫師訴說自己決不公佈病人病例的態度,而招開記者會,帶著病例到會場,一邊陳述一邊拿著病例,我想我們是可以做出一些判斷的。而更重要的,我們也該藉由這樣的機會,稍稍靜下心來,審視自我的內心態度與實際的外顯作為,思考一下是否真的坐而言且起而行呢,也再看清楚一下理由與藉口間的那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