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的科技經濟組顧問吳惠萍發表過一篇文章:「擴大農村再生功能 建立農村多重風貌」,文章中指出農委會所提出的「農村再生條例」,有助於以現有的農村社區為主,「進行老舊建築整建,改善自有環境,並照顧弱勢農民」。 同時強調目前已有幾個試辦區成效不錯,例如彰化大村平和社區,「由居民與專家一起打造家園,將紅磚藝術融入景觀,建立『一鄰一景點、家家戶戶是花園』之美麗景觀」。
這樣的示範區是怎樣的景觀會使人怦然心動呢?
這樣的示範區是否就能代表「農村再生條例」是一個社會系統內部必須產生的法案呢?
已經有太多的專家學者對於「農村再生條例」提出質疑,強調這是圖利財團、滅農的危險法案,並且認為是舊有經濟增長模式的延續,毫無新意可言。我想,先不以法案條文來看,就從那些示範社區既有的社會事實來看看,究竟怎是怎樣的一個示範區域,它到底彰顯什麼樣態?
一條乾淨的柏油路面,分割兩塊示範區的樣板招牌。柏油路的一邊是以紅磚砌成,寫著「農村再生平和社區」;柏油路的另一邊則是以紅磚、酒甕堆砌而成的「牆」,以春聯紙黏貼在酒甕上,告訴人們這裡是「黃金花香平和社區」。原因其來有自,每年冬天水稻休耕季節,農民便在稻田上種植油麻菜花、大波斯菊,從遠處望去,會出現一大片黃澄澄的黃金花海。所以在行銷層次上,稱為「黃金花香」。我不認為這兩面活招牌彰顯的是一種紅磚「藝術」,如果你仔細到台灣各地鄉村地區去遊覽,會發現所謂的「鄉村風景區」的營業販賣場所,可能都會發現這類的紅磚牆。
就在紅磚牆隔壁,一個破壞畫面的景象映入眼簾,一根貼滿廣告的電線桿,它底下還有一些廣告殘餘,異常活躍、猙獰的靜躺在柏油路上,這是石油電器時代的產物,它作為一個確切的標竿卓然屹立於農村社區之中。
除了一條條在城市中不斷穿越天空的電線依然出現於鄉村,所謂的富麗農村並不是一切都以綠色為基調,也並不是都輔以斑斕天然的五顏六色,而是城市裡慘不忍睹的灰。一種「工業塗料」所展現的灰!
在彰化地方,其實很容易看見許多家庭工廠。這是台灣中小企業生命力的象徵,它有著快速與簡潔的改變力道,彰顯在你目光所及的範圍,就是一層層的鐵皮。台灣景觀特色的重點,就是一層堆疊一層的鐵皮,廉價的鐵皮,能快速的在城市與農村地區建立一個個鐵工廠,以製造工業產品。這個所謂的示範農村,其實是一連串農田與鐵工廠夾雜的區域,那種強調要建立「富麗農村」的景象,其實就是在農田與鐵工廠夾雜區域中進行「裝飾」、「點綴」。
首先,道路清潔了!紅磚砌成了!但是從照片觀看,怎麼樣都有突兀的地方存在:紅磚牆旁就是鐵皮、道路兩旁則是貼滿廣告仍未地下化的電線杆、以及怪異顏色塗抹的路邊圍欄。
而美麗的點綴,無疑就是農村社區幾戶人家所種植的觀賞性植物吧?如果把相機直接對著這些美麗的點綴,你無法看出關聯,那麼這些觀賞性植物就呈現一種美,單一的美。可是你將失去脈絡與意義。
在楊柳低垂的大水溝,呈現一清晨靜謐的美,觀看那兒的水還算清澈,但僅僅只有一個示範區塊是如此,倘若對比鄰村的水溝,鄰村水溝則是黑水溝,僵化的水面是鐵灰色的,然而這卻是一個遊覽者放眼望去都能見著的區塊。
我想看到的其實是一種起自自然的生命力,人為力量是協和運作於其中的。彷彿一盤根錯節的大樹,它有著聯繫,透過那些氣鬚緊密的環扣天與地,你可以在一個畫面中看見以大樹為中心的農村日常生活,而不是一種點綴而已。所謂的人為,亦需考量與自然的和諧,在面對未來綠能發展的道路上,我從這個示範區根本看不到台灣的未來。
遠遠望去,這片農村的周圍,實則煙霧繚繞,工業煙囪猝然可見,這樣的示範區實在規模太小,遠無示範之意義。農村的建設與照顧農民,難道不是要一整個系統性的規劃嗎?它應該包括指向綠能的基礎建設、以護農為基點的農業產銷體系重新規劃、甚至是整個目光所及的農村樣貌改善…不過從照片中卻只能看見突兀的冒煙陽具,一些荒蕪的土地,以及諸多的鐵皮工廠。
我嘆息的蹲在那兒,還是看看農夫犁田時,那群貪食的白鷺鷥。
心裡卻想著陳昇「十七號省道」裡的黑色白鷺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