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09 23:33:34| 人氣3,3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在華麗教堂中反思黑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華麗教堂中反思黑暗          李展鵬

  身為基督徒,我經常反思:我們帶給世界的東西,究竟是好是壞?當《聖經》叫我們在世上作鹽作光,我們最後會否做了不健康的味精,又或是淋熄火光的雨水?

  我喜歡旅行,也認為旅行不只是為了玩樂與觀光,更是為開拓眼界,反思生命。過去十多年裡,我遊過歐洲十多個國家,也曾在英國留學;看教堂,是遊歐洲的一大主菜。那些教堂,在信仰上給了我很大反思。

  最初踏足這些教堂,我只懂張口讚嘆:哥德式的高聳、巴洛克式的繽紛、羅馬式的莊嚴。教堂的外觀自是宏偉,教堂內亦往往美輪美奐。有時是巧奪天工的超大彩繪玻璃,有時是鑲金鍍銀的耀眼天花,要多美有多美。而某些教堂根本是皇宮的一部分,自然金碧輝煌。

  歐洲的這許多大教堂,無論已經看了多少,我仍然被震懾。不過,在讚嘆之同時,後來我卻開始想:只是一個敬拜神的地方,為何要搞得金光燦爛?為何要耗資天文數字興建?一間大教堂的建造時間,是動輒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呢!何必?問這些問題的遊客不多,但那答案並不複雜:很多教堂之所以如此壯麗,其實是跟政治有關──那是當時掌握政治權力的教廷與教會,用龐大人力物力,甚至是勞民傷財地,去建出來的。不是說興建者對神全無敬意,而是,如此金碧輝煌與宏偉壯麗的教堂,其實是對權力的炫耀,是為了令人對政權──所謂有神作後循的政權──生心敬畏,有政治功能。其實,耶穌從來沒有叫信徒建最華麗的教堂去敬拜祂,而耶穌一生亦沒有要求在什麼富麗堂皇的地方接受眾人崇敬。

  因此,越華麗的教堂,其實越是反映了宗教與權力的關係。歐洲曾經有數百年的政教合一,那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蹟,而是「黑暗時期」──一個沒有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當然亦不可能有宗教自由的時代。今天歐洲的華美教堂,不少就是中世紀期間興建,而後人再加以重建。以下的規律未必全對,但大體情況是:教堂越大越美,代表教會越有權有勢,掌權者越是囂張,而人民,則很可能越是困苦。

  但中世紀已經是遠去的歷史,跟我們有何干?當然,政教合一已成過去,但我們會否在舒適的教會中忘了一些基督教跟外面社會的關係?最近,香港社會不斷討論一些基督教會在社會中的角色;他們前些年以道德捍衛者的姿態出現,在同性戀等議題上奮力發聲,近年,道德保守主義變身成政治保守力量,有教會與教友胡亂用《聖經》為當權者背書,要大家對當權者順服,而不問是非黑白。至於美國的保守派基督徒如何助長世界紛爭與種族仇恨──從支持布殊打伊拉克到燒燬《可蘭經》,已被世人唾罵。

  作為一個遊客,純粹欣賞歐洲教堂的美,是很容易的;作為一個基督徒,在冷氣開放的教會中不問世事也很容易。可恨的只是,世上的不公不義之事,極有可能在我們渾然不覺之際,借助教會的力量,為禍人間。(澳門《時代》月刊, 9月號)

台長: Pan
人氣(3,30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評論的一百種姿態 |
此分類下一篇:睜開眼看清澳門──立法會選舉後記
此分類上一篇:要法律制裁,不要家法伺候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