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24 13:48:49| 人氣2,203|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體驗弱勢,反思權力──弱勢經驗如何啟蒙了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刊於10月22日《澳門日報》「學海」版的「公共知識份子與澳門」專輯)     

  成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的條件是什麼?一個名校的博士學位?熟讀薩依德、葛蘭西與哈貝馬斯?通曉中外歷史、洞悉全球局勢?從爵士樂歷史到勞工問題要知無不詳?

  對一個公共知識份子來說,學術知識是重要的,對各種文化的涉獵是重要的,對政治社會的獨立思考能力更是必須的。然而,這些是否就是構成一個知識份子的全部?除了書房中的閱讀思考與電腦前的寫作,是否有一些更有「溫度」的東西驅使一個人成為公共知識份子?

薩依德的弱勢經驗

  薩依德在《知識份子論》中大談現代社會中的公共知識份子,然而,他採取的不是冷冰冰的純學術態度,他談的不是「干卿何事」的理論問題,相反,貫穿全書的是他的夫子自道──也就是作為一個來自回教世界的巴勒斯坦裔人,他如何在美國受教育,如何思考權力與知識份子之間的種種問題。身為一個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種族弱勢,面對一個政經發展不平衡的全球化時代,眼看回教世界被妖魔化的事實,薩依德在《知識份子論》中就是以其弱勢地位與經驗,去揭開權力的種種不著痕跡的運作。他的真知灼見,不禁令人思考:如果一個公共知識份子的主要任務是要「向權力說真話」(薩依德語),那麼,弱勢的位置對其批判能力的形成有何助益?

  薩依德的經驗,正是我近年經常思考的問題。當然,我絕對不敢自稱知識份子,薩依德所言的知識份子的標準,我大概窮一生之力亦不能達到。然而,當回望過去十多年的學思歷程,我不無驚訝地發現身為弱勢的經驗如何一再成為我的啟蒙導師。到了今天,我終於明白了這個看來簡單的道理:一個曾經被壓迫的人,自然更能看清權力的運作。


作為一個性別弱勢

  比起薩依德的中東背景,我的弱勢經驗其實是芝麻小事。我出生於小康家庭,我入讀名牌中學,中學畢業後有機會先後到加拿大及台灣求學。從某個角度看,我甚至是享盡了不少七字頭該有的社會資源。然而,我當年卻有過作為弱勢──性別弱勢──的經驗。

中學時期,我是個很少得到同輩認同的男生。在我就讀那間中學的文化中,一個受歡迎的男生通常是一個「很男仔的男仔」:他應該是好動的,最好是球場上的健將(而且要是籃球而不是排球,因後者被標籤為具有女性傾向);他不需要學業成績好,最好有一點壞;他應該有前呼後擁的一眾同性朋友,保持著一種外人難以融入的「社群次文化」。

  然而,我的特質卻恰恰相反:放學後男同學去打球,我卻去了圖書館,更慘的是我除了看金庸衛斯理,還會看三毛亦舒;放假時男同學相約去看色情電影,我永遠不在被邀請之列,事實上當時的我常去教會;男同學都迷賽車、看《風雲》、交換日本漫畫,我通通感到陌生,事實上我當時悄悄地參加了話劇活動;男同學開始玩槍戰,我卻去參加歌唱比賽。像我這種男生,客氣一點的同學會稱之為「斯文」,不客氣的則稱之為「文弱書生」、「懶乖仔」或「死讀書」(很奇怪,他們會把一個興趣較靜態的男生跟「死讀書」扯上關係,而不理會我的興趣跟生活圈子很可能比很多「波牛型」同學更廣),甚至是「女人型」(把一個不合乎傳統男性特質的男生跟女人混為一談,是為社會對一個男性的最嚴酷懲罰)。種種原因,造成了我當時在學校的孤獨心情及弱勢地位,那是同輩社群對多元性別特質的排斥──甚至是壓迫,我被推到一個邊緣的位置。

  升上大學後,我選修了女性主義社會學,授課者就是台灣著名的女性主義學者林芳玫老師;我又從其他途徑認識了《內在革命》及《女太監》等著作,開始閱讀相關理論,了解父權制度對人類的身心壓迫。當時,我跟性別研究就像一拍即合。一直到了很多年之後,我才慢慢明白當年我為何跟這個學術領域一見如故,因為,那直接關係到我個人的弱勢經驗,換句話說,那些理論對我來說不是假大空的空中樓閣,而是活生生的「血淚史」。此後,我對性別問題的觀察總是比較敏銳。如不少學者所言,當今世界的三大壓迫來自性別、種族及階級,我很慶幸我中學時就經歷了其中一種,體驗到什麼是意識形態,什麼是權力,什麼是壓迫。一理通百理明,這令我後來思考種族與階級的問題事半功倍。

作為種族及階級的弱勢 

  很多年過去了,活在台灣及澳門,我沒有機會親歷種族與階級歧視──直到去年赴英國求學。英國的種族歧視的確比我想像中嚴重,我跟多數亞裔同學幾乎是一人有一個(或幾個)被歧視的故事:有同學曾在街上被人踢他的行李,並被罵「滾回日本去!」有同學曾在巴士上被罵是「亞洲豬」;而我也曾被一個擦身而過的路人對我說「中國人,走吧!」這種來自街頭的歧視畢竟是容易辨明的,更為可怕的是來自較高文化水平的階層的歧視──例如我身處的學術環境,他們不會罵你「亞洲豬」,他們對你的歧視常是不動聲色的、難以明辨的,這種情況會導致兩種後果:一,弱勢索性不思考歧視的問題,甚至自我催眠,認為歧視根本不存在;二,弱勢成為驚弓之鳥,把所有問題推到種族上,患上「被迫害妄想症」。這種似是無形卻有形的歧視,顯然更為棘手。

其實,早有英國報章報道過去幾年種族歧視在歐洲日益嚴重,原因涉及恐怖份子及亞洲崛起帶來的恐懼等。可笑的是在赴英以前,我竟曾天真地以為歐美早已對不同膚色習以為常,種族歧視早已不值得大書特書。這種對種族問題的漠視與否認,正正體現了權力的運作:壓迫的最高境界,是要令弱勢社群「身在苦中不知苦」,甚至相信所謂的歧視與壓迫是不存在的。情形就像澳門今天很多女性打從心裡相信性別歧視就已是明日黃花。

  面對英鎊的高企與英國的高昂物價,身為留學生的我又稍稍經歷了作為經濟階級的弱勢之苦。在英國,我大多只能在最便宜的店舖,購買裡面最便宜的東西。我曾多次在唐人雜貨店拿起一樽腐乳,但最後還是依依不捨的放下,只因那腐乳盛惠港幣近四十元;我喜歡星巴克的沙冰,但我一年來從沒喝過,只因那沙冰盛惠港幣近五十元;最妙的是購物,因為每間超市的價格各有不同,我有時會在A超市買牛奶、B超市買廁紙、C超市買罐頭,常常不能同一時間買齊所需物品。經濟的問題不只關乎物質,還涉及生活空間及生活型態。比如說,我很少逛宿舍附近那間商場,我也很少到倫敦的某些區域,因為那裡的東西我買不起;我在英國又很少買新書,因為書價實在太高。如是,作為經濟階級的弱勢,我的城市空間受限制,我的休閒生活也受到影響。

  當然,我始終是個時代的幸運兒,我所有的弱勢經驗其實都只是「淺嘗即止」,比起世界上處於水深火熱的弱勢──如貧窮國家的雛妓、非洲的飢民、美國的中東人,我「買不起沙冰」的抱怨似乎是無病呻吟。然而,以上經驗卻令我學習如何作批判思考,培養對權力與壓迫的敏銳。受種族歧視的經驗,令我重新思考全球局勢與媒體呈現的種族刻板印象等問題,甚至是澳門人如何看待新移民、自由行與菲傭的問題;至於作為經濟弱勢的經驗,除了令我更關心勞動階層,也引發我思考城市空間如何被階級化,以及促使我發掘電影小說中潛藏的階級問題。

弱勢、體制、雙重視角

  在《知識份子論》中,薩依德早已明言:知識份子應該質疑階級的、種族的或性別的特權意識。他認為一個知識份子應該跟體制保持距離,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培養出一種「雙重視角」(double perspective);我把這理解為一種既能從主流價值,也能從弱勢的角度思考的能力。薩依德深信知識份子的要務之一是要把社會上的刻板印象一一破解,而邊緣的狀態──弱勢──則能提供解放的力量,令人反思權力,令人有創新及實驗精神,而不被馴化。

我並不認為所有知識份子都不該進入體制,體制內的改革者以及體制外的批評者在社會中應該是同等重要的。然而,無論是否身處體制,知識份子也都應該勇於對權力說真話、對弱勢的苦難敏感、對社會的不公敏銳。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如果只捍衛主流價值,為當權者及社會的既得利益者說話,缺乏反思權力的能力,那麼,如薩依德所言,他只會是個專家,而不是知識份子。而弱勢的經驗就能造就上述的一種「雙重視角」,並培養出薩依德所言的「反對的精神,而不是調適的精神」。

  活在今天的澳門,我們不見得都有機會體驗弱勢之苦。然而,這卻會是我們認識社會的一個有力的切入角度。例如,我們可曾好好了解過澳門的菲傭社群?他們受到怎樣的歧視?澳門的社會制度及城市空間給了他們什麼位置?我們比較了解皇朝區還是北區?這幾年澳門的巨大變遷怎樣改變了北區?社會的低下階層能合理地分享經濟成果,還是進一步被邊緣化?老年人這一弱勢社群的生活是否有保障?我們的城市是否有足夠的「無障礙空間」提供給殘障人士?澳門有沒有團體為同性戀者爭取權益?澳門女性被性騷擾、遭受家庭暴力的情況嚴重嗎?

  社會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結構,對弱勢的關注,其實關係到整個制度的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一旦建立了,社會上所有人都得益;反之,若沒有好的制度,今天受苦的是他,明天遭殃的就可能是你。我們當然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知識份子的出現,但就算你沒意思當個知識份子,你都不能對弱勢的問題置身事外──因為,誰都逃不過權力,逃不過政治。

延續閱讀:「公共知識份子」系列
1-林玉鳳:《讓茶餐室討論成為公共意志》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gnesmacau/3/1274666698/20061024005810/

2-知識份子就是公共的--香港文化學者梁文道專訪
http://manfaiw.blogspot.com/2006/10/blog-post_25.html

台長: Pan

chong
在倫敦街頭有人在身邊走過發出鴨叫聲,原來他們在模仿廣東人說話,他們的不友善態度顯易而見;又有一次在環球劇場看戲,台上的演員跟觀眾互動,演員向台下觀眾伸手,突然停下來問:你是美國人?然後做個免為其難的表情拉他上台;然後,我回到澳門,從機場巴到市中心,一聽到有人說外省話,雞皮馬上棟起,連頸都緊張起來,於是提早帶著行李下車,回家的路上,我記起在唐人街扮鴨叫的青年,又想起多年來媒體/劇場,都用唔咸唔淡的廣東話來演繹外省人,唔咸唔淡除了聲音外,還附加了不少帶歧視的笑料......歧視與偏見可說無處不在.
你說你學生時代的邊緣故事,我突然想起你小學時的幾個花名,哈,原來你是介意的.不過,你果時都算成績好的靚仔一個,點算弱勢?好似我一類面相精奇又成績差的才最隱影,一直是班上甚至朋友群中最邊緣的份子,從害怕靠邊站,到漸漸享受了這種感覺大大話話用了十幾年,後來學戲劇,知道有時背台都可以變成強台位,才知道邊緣有時還可做擋箭牌甚至攝位工具.早排在台灣看見千奇百怪的政客表演,讓我真正見識到站在強台位大聲強調自己的弱勢身份的表演方式.弱勢/權力,邊緣/主流,有時還可以是一種表演形式.
2006-10-26 01:59:55
穎衡
說起在中學時的弱勢經驗,我亦有你同樣的經歷,學校作為社會縮影,說明我們之間的十年裡社會的確是有所發展可是人心依舊。
然而更弱勢的族群是那些成績不見理想的學生,小時會被扣上”不勤力”的惡名,大一點就是”不受教”,教育於此是扭曲人性的掩飾。成績差的學生被理所當然地邊緣化了,一如《女皇的教室》般高分就有絕對的特權,這些既得利益者當然服膺於這權力架構之下,儘管察覺不公也不會對當權者(校方,老師)作任何指責,這就是我們社會化的結果。
說到在體制內的改革者,一旦建立在勞資關係或者掌握升留級關係之上,”改革者”卻有口難言,打從開始這些體制內的”改革者”已經被組織結構所局限了,學校如是,社會如是。記得日劇《跳躍大搜查線》有句對白:「等你爬到最高點才有權力去改變現況」,說明了遊戲規則。
澳門就是一個如此的社會,權力關係太過千絲萬縷,不知有沒有知識份子敢冒「政治不正確」去改革去批評?
2006-10-27 03:17:46
台長_PAN
CHONG,
很好的例子呀!其實我們總在被歧視之同時歧視別人,這就是所謂歧視的無處不在了.還有,美國人在英國被「厚待」的例子我也看過,這反映了911後英國的外交政策與民意的落差,很是有趣.
我想,你不算「面相精奇又成績差」,我也不算「成績好又靚仔」吧,哈哈.其實,我一向還以為你的那間中學比較能容得下「不那麼男仔的男仔」呢.不過我後來發現慈記及粵記都有不少性別特質比較多元的男生,也許,一間男校反而不那麼喜歡去分「什麼是男生該做,什麼是女生該做」,是嗎?

穎衡,
HI!你有類似的弱勢經驗,那麼不幸?哈哈.不過現在回想,這些經驗其實令我學了不少.
是的,體制內的改革的確難度甚高,而更可憐的是,體制內改革的人看起來不悲壯不浪漫,因此也較難得到社會的認同.相反,體制外的批評有時容易得來--至少佔的是道德高位.因此,我很尊重體制內的有心人.我寫過那篇談美國女權主義者弗里丹的文章就是這個意思.
2006-10-27 12:45:24
串燒豬扒
親愛的展鵬:

看了你那篇體驗弱勢,反思權力──弱勢經驗如何啟蒙了我,我真的捧腹大笑了好幾場。
不是說你寫得不好,而是因為你形容自己為弱勢中的一群。我經已被你吹脹了。
你說,中學時代的你,喜歡去教會和圖書館,參加話劇、歌唱比賽等等,甚至被同學戲稱為死讀書,懶乖仔。這是你所謂七十年代的弱勢。(我點都唔相信一個靚仔又乖仔既人會被人排擠)
而中學時代的我,和你不相伯仲,喜歡去佛堂以及參加作文及歌唱比賽等等,但我便深得老師喜愛和同學歡迎,何解?因為老師偏愛一些書蟲但又積極地參加課餘活動的學生,而同學也需要這種勤力積極的人幫忙抄筆記做家課,所以本人認為這種人是處於強勢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我是一件豬扒,仲要係一件幾串既豬扒,即係串燒豬扒),試問一件豬扒同一個靚仔在相同的條件底下怎會有那麼大的反差?
這究竟是年代不同的關係抑或是性別不同的關係?我百思不得其解。
別人說,四年為一個代溝。如果要用溝來形容我和你之間的關係,我相信我們會是兩條溝加一個坑渠的關係。我想一個七十年代與八十年代的人,觀點不會相差那麼遠吧。
所以我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你是一個逆思考者。
放鬆點吧,你,展鵬,一個在畸形社會壓迫下的病態都市人。一個自以為弱勢的偉大教師。

我永遠支持你哦!!!
2006-11-05 02:10:29
Pan
dear串燒豬扒,
謝謝留言.
哈哈,我早知道這樣的「弱勢體驗」會被質疑.
不過,我想說的是,以中學生的環境,如果沒法獲得同輩認同,就是成績多好或老師多喜歡,其實都是處於邊陲位置的.而這篇文章的用意,只是希望引發有關弱勢的思考.
謝謝你的支持哦!!!
2006-11-05 02:21:01
Louis
SAID也是我的MENTOR喔

他喜歡的SWIFT跟CONRAD也是因為她們的DOUBLE PERSPECTIVE的關係吧
2007-03-25 22:16:18
版主回應
是呀,
我覺得他對於一個知識份子如何在社會上定位自己這問題上,很有洞見.
未必每個人都做到如他所說的,一輩子的遊離,但檢視自己跟權力的關係是否過於密切,卻是每個知識份子要&quot每日三省&quot的.
2007-03-26 14:26:15
胖貓熊
你的文章寫得不錯
2007-04-24 16:00:45
版主回應
thx!!!!
2007-04-25 02:11: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