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火車站設立於民國前九年,
當時該地舊稱「打貓」,
所以車站叫作「打貓驛」。
民雄車站的建築屬於跨站式,
無疑地宣布臺鐵捷運化的嘉義鐵路高架計畫不會延伸到嘉義縣,
當然配合捷運化最重要的就是兼顧前站和後站的均衡發展。
民雄車站位於民族路的東側,
鄰近嘉義縣警察局(民雄分局)和郵局,
旁邊還有許多商家,
當然少不了當地的名產─鵝肉店。
01▲民雄車站位於民族路L形彎道與鵝肉店(前方為文化路交叉口)
民雄車站的舊站體拆除之後,
停車場旁邊還有一幢建築物為行車室,
不禁讓筆者好奇該建築物是不是刻意留下來當作休息室。
02▲被保留的建築物曾經是行車室(旁邊是停車場)
捷運化之後所改建的跨站式站房不再有「前站」與「後站」的稱呼,
反而模仿類似捷運站的「幾號出口」來命名。
但臺鐵對出口的命名方式是以「方向」,
也就是分成「東出口」與「西出口」。
03▲民雄車站的「西出口」,之前是前站
車站西出口有設立接送區,
不過筆者看到的接送區居然被人當作「停車場」!
而警局就在附近,
也不見有人出來開勸導單,
讓筆者覺得接送區的牌子形同虛設。
04▲被當作「停車場」的接送區
接送區旁邊設有「計程車招呼站」,
不過當天因為是離峰時段,
生意似乎不怎麼好。
還好近年來油價有在緩步走跌,
不然運將們的荷包又要縮水了......。
05▲位於車站西出口的計程車招呼站
車站西出口設有公車站牌(縣公車)讓民眾等候公車,
該站牌主要服務的是中正大學往返民雄車站的旅客。
最主要接駁北港與新港要往返臺鐵的乘客,
必須步行民族路至民雄國小搭乘公車,
對老人或行動不便的旅客是比較不方便的。
06▲嘉義縣公車的候車站牌與自行車
車站西出口當然也設有自行車停車區,
是一個對自行車族非常貼心的設計。
不過筆者看到的是,
自行車停車區完全不敷使用,
居然停車停到「爆」出來,
想必這也是當初規劃時意料之外吧!
07▲停到「爆」出來的自行車
西出口的後方有個小廣場,
是民雄車站的公共藝術,
倒三角形的鋼骨搭配天鵝媽媽和小天鵝,
感覺有點格格不入,
不過倒是看到許多長輩在站體下休息。
08▲有點格格不入的公共藝術與夜晚會發光的長條照明
西出口的公共藝術雖然筆者不是很滿意,
不過在小廣場外面的人行道卻是讓筆者眼睛為之一亮!
因為人行道旁居然還設有一段小股道,
而且還有高低起伏,
小孩子想要體驗走鐵軌的樂趣,
或許這裡是不錯的選擇。
09▲在人行步道旁設有高低起伏的小股道(前方為東榮路平交道)
西出口前有立一座類似紀念碑的石碑,
石碑上敘述著民雄車站的歷史與意義頗具故事性。
西出口通往大廳層的樓梯是採通風設計,
除了提升質感的透明板之外還留有通風口,
屬於「綠建築」的部分顯現其中。
西出口的樓梯旁設有升降梯,
方便年長者與行動不便的人使用,
這是現代建築的無障礙空間設計。
看完了西出口之後,
接下來看俗稱「後站」的東出口。
14▲東出口與前方的植物
相較於西出口的熱鬧,
東出口真的冷清多了,
而且也比較凌亂又狹窄。
東出口前方僅有一塊計乘車招呼站和零散的三角錐,
也沒有停車場僅有接送區。
不禁讓筆者感嘆:「後站的發展總是比不過前站。」
雖然臺鐵不在用前後站的稱呼,
不過建築出口的規模一看就知道仍有差別待遇,
這是最大的敗筆。
東出口採用封閉式建築,
與西出口的開放式建築大相逕庭,
所以東出口並無任何採光必須靠燈光照明;
但是白天不開燈的節能措施,
讓東出口是現變的非常昏暗,
還好四周有裝監視器,
不然東出口可能會變成治安的死角。
東出口雖然規模較小,
不過也設有升降梯,
無障礙的設計完全沒漏掉,
這算是比較值得讚賞的部分。
19▲東出口通往大廳層的樓梯(升降梯照片請點我)
循著東出口的樓梯來到了大廳,
視線仍然很昏暗,
不過比在樓梯上的暗沉還要好多了。
升降梯旁邊有類似百葉窗的採光設計,
窗前放了盆栽更添綠意。
21▲通往東出口大廳旁的落地窗擺了三個盆栽,綠意盎然
相較之下,
從西出口方向展望大廳倒是明亮多了,
或許大廳內的設計也有前後站的分別呢!
民雄車站的站體屬於綠建築,
因此全站無空調,
完全採自然通風的設計,
非常環保。
不過在裡面工作的職員肯定不好受,
因為嘉義的天氣是「夏天非常熱、冬天冷的要命!」
要在這裡工作對環境的適應力要很強啊......。
既然是火車站,
那麼裡面的列車資訊絕對不能少,
大廳內的兩個出口端都設有LCD顯示器,
提供北上與南下各五個班次。
24▲位於西出口前的液晶顯示器(南下的班距似乎有點長)
大廳內的也備有兩面LED面板,
不過顏色充滿臺鐵流,
讓筆者在心中默默的對臺鐵扣了一些分數。
售票窗口有兩個,
規模比較小,
但都有扶手,
算是非常貼心的設計,
也讓筆者在心中幫臺鐵又加回一些分數。
自動售票機應該有三面,
不過卻只有裝設兩面,
另外一面則拿來貼告示,
或許是考量運量的關係所以才只設兩面。
在售票區上方的板子筆者認為應該要處理掉,
而留在上方大喇喇的寫著「停用」兩字,
非常有礙觀瞻!
應該把版子全面用白色琺瑯板LED面板來顯示列車資訊,
仿效沙崙支線的沿線車站毫不吝嗇地顯示十筆列車資訊,
這樣子不僅實用又美觀,
就看臺鐵有心無心要做而已。
大廳內的候車席與大林車站一樣採ㄇ字型木椅,
還有彩色的塑膠椅,
不過感覺彩色塑膠椅有點不適當。
29▲大廳內的候車席木椅
民雄車站並無設置驗票閘門,
因此進站時必須在剪票口出示車票才能進站。
進站之後可以看到玻璃上方所貼的月台層指示,
要搭車的人必須依照月台指示方向乘車。
回頭看了一下剪票口卻看到有趣的景象,
指示牌上面寫著:「磁卡定期票專用道,非持有磁卡者請勿進入。」
有點離譜的是,
同樣都是指著出口的方向,
那如果持有車票的人該如何呢?
這恐怕是設立這面指示牌最大的矛盾之處吧!
兩座月台都設有升降梯,
屬於標準無障礙空間設計,
不過列車上的階梯卻和此種理念背道而馳,
這或許是是臺鐵最需要改變的吧!
民雄車站兩座月台的雨庇皆採用V字型設計,
兩座樓梯皆面向南方,
因此可想而知大家都往南面的月台擠,
然後背向樓梯的北面月台空蕩蕩。
34▲第一月台南面展望
35▲第二月台南面展望
在雨庇外面則是利用盆栽來營造舒適的候車環境,
也符合「綠建築」意象。
36▲沒有雨庇的月台層用許多盆栽點綴
不過月台層還是出現老問題─候車處寬度太窄,
如果列車過站不停又遇到在狹窄月台行走的乘客想必非常危險,
目前有廣播提醒哪處月台即將有列車通過,
算是一項不錯的設計,
當然能增建半高式月台門是最保險又安全,
不過民雄站不僅停靠區間車,
也停靠莒光號和自強號,
光是車門的位置不同就讓月台門破功了。
37▲月台層最狹窄處,列車通過時非常危險(已接近黃色警戒範圍)
月台層當然也有LED顯示器,
不過筆者覺得矛盾的地方又出現了,
同一座月台居然有兩種不同的LED顯示器,
根本就是敗筆又添一樁!
以第二月台舉例,
2A月台是用美觀的琺瑯板、2B月台則是有濃濃的臺鐵味。
這完全不對稱的設計同樣也在第一月台出現,
讓筆者對臺鐵的某些地方感到有點不諒解。
38▲完全不搭的LED顯示器與夾在中間的自動販賣機
把鏡頭轉到琺瑯板的LED顯示器,
筆者覺得該顯示器上面的標示不妥,
應該要把要搭的車明顯示出來!
例如:車次19、開往高雄。
雖然看到車次的編號就知道是莒光號,
或許還是把車名列出來比較容易辨識。
候車席與大廳內的彩色塑膠椅相同,
不過裡面還混雜著類似公園的鐵椅,
真的非常有礙觀瞻,
希望這些鐵椅可以請臺鐵擺在外面的廣場上,
這樣也比較美觀。
因為區間車在離峰時段有四輛一組的列車營運,
所以在月台上面就出現有趣的標示,
雖然稱不上是「共桿」,
不過也「共位」了!
41▲四輛一組的設置停車標示與兩組八輛的車出現重複的現象
而站名牌是浮雕式的燈箱,
有非常重的臺鐵味,
與沙崙支線上的站名牌仍略遜一籌。
不過站名牌旁邊有許多盆栽,
倒是讓人看了非常舒適。
42▲充滿臺鐵流的站名牌與盆栽群
在拍攝的圖中也拍到準備待避自強號的復興號,
真的很久沒看到復興號在屏東線之外的區間行走了。
不過復興號一詞已經消失,
當天拍到車應該是加開往高雄的區間車。
在拍攝復興號的同時也是失望的開始,
因為EMU1200從筆者旁呼嘯而過,
只好面向東榮路平交道拍著車尾過乾癮。
民雄車站與大林車站都是屬於跨站式站體,
也是臺鐵捷運化為了平衡前後站所做的建設。
近年來有許多臺鐵車站和軌道立體化改建的計畫,
期望在平交道減少之後能增密班次,
讓臺鐵也能發揮捷運的效果,
方便通勤客使用。
不過在私人運具仍然強大的情況下,
交通部不應該以運量駁回軌道計畫,
因為方便的鐵路網,
自然而然就會有人願意使用;
接駁做的完善,
運量自然能成長,
當然大眾運輸工具不是以營利為目的,
而是服務的性質,
期盼未來能有更多便利的大眾運輸工具在臺灣發展。
顯示文章地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