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16 19:46:01| 人氣2,563| 回應0 | 上一篇

12年國教免試配套措施及其可能衍生的問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有鑑於本月12日北市家長團體走上街頭,呼籲教育當局儘速推動12年國教(含高中、職免試升學),除了經費問題以外,個人認為有兩個相對隱匿的問題需要審慎處理:一是新制度下教學方式與內容的配套措施;二是新制度下學生基本能力的養成與把關。除非以上兩個問題獲得某種程度的配合,否則貿然推動免試措施,短期之內或許暫時疏壓,但長期而言,恐將造成其他問題。

國中基測造成學生升學壓力的道理不言可喻,然而,現行制度也非百害而無一利;對於國中階段的師生而言,當前的國中基測至少有一個功能值得肯定,聽來諷刺卻很真切,那就是「基測」讓國中校園得以「凝聚讀書風氣,維持上課秩序」。基測的舉行,使國中教師與學生有了階段性的共同目標,得以凝聚共識,一起努力。一旦免試措施啟動,多數師生在國中階段將失去一個重要(或因循)的努力目標,如果沒有明確的指導,在免試措施啟動的過渡時期,學校師生在教學內容的調整與實踐上將無所適從,不知國中三年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因此,若要推動免試升學,不可避免地將考慮制度轉型階段學校師生的適應問題。

進一步言之,「12年國教高中、職入學免試」一旦啟動,在「缺乏目標導向」且「缺乏配套措施」的雙重不利因素下,說得直接一點,在國中任教的老師,不分科別,將需要具備偶像明星的個人魅力、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搞笑本領、新聞主播的穩健台風或幫派人物壓制混亂場面的魄力,才可能維持既有上課秩序與品質,否則失去努力目標卻無相應配套的國中階段,教室可能淪為戰場,教學氣氛低迷渙散,師生也將由過去某種程度的合作關係淪為對立關係。由於失去基測作為教學引導卻維持原來上課方式,學生將會覺得上課很無聊,進而要求老師改善;然而,如果教師無法藉由自身力量有效轉型,或者,教師基於尊嚴不願妥協於學生的喜好,最不得已的結果就是師生對立。而若教師不具備主導教學現場的巧思與魄力,無力維持上課秩序,屆時學校當局將只能被迫採取更為激烈的招生或編班策略,來維護校園內循規蹈矩卻漸形萎縮的族群的學習權益,可以預見教育現場M型化現象將在「高中、職入學免試機制」啟動後更形惡化。於是,在教育系統轉型過渡時期的上課秩序維持與學習成就把關等問題,學校師生以及主張儘速達成12年國教全面免試目標的家長團體只能自求多福。

家長團體主張12年國教升學免試的重要理由,在於免試入學能夠達到減輕學生升學壓力,達到「適性教育」或「快樂學習」的目的。然而,適度的壓力使人成長,學習也不可能只有快樂沒有挫折(註一);於是,升學免試措施或許可以減輕學生國中階段的課業壓力,讓學生在中學階段過得比較快樂,但是相對的,學習壓力減輕後,要如何建立適當的誘因,兼顧基本能力的養成,則是一個相對嚴肅的課題。與其說推動12年國教的目標在於減輕學生升學壓力,不如說一個好的教育制度能夠將學習壓力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分攤,並且降低教育系統內沒有效果(率)的學習活動比例,減少教學資源浪費,增進教學品質。

關於這次的遊行,我個人的解讀是:家長團體的訴求,除了易於為人們理解的「免試入學」制度,以及撇開改制後的既得利益者上不了檯面的自利動機不談之外(註一),或許還隱含建立一套比現行制度更好的教育系統,以達成更有效的教學活動與相對公平競爭機制的期望在內;然而,這恐怕是目前教育當局窒礙難行的苦衷:「舊制度瓦解後新制度的建立與有效運作,有其現實上的困難。」因為諸如此類事關重大的改制,牽涉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不是說改就改的。「文化因素」有別於「制度變革」,它比制度更為複雜、深入且環環相扣,一言以蔽之,它是一個特定區域人民的「生活方式」;我只能說,以台灣既有的文化環境,並不適合「全面免試」這麼「自由」的教育制度。於是,在高中、職入學免試、國中階段教育系統轉型的過程中,教育當局如何維持既有教學體系的運作,並建立適當誘因逐步改良現行制度,導引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關係朝向良性、積極,符合實際需要的方向發展,就成為12年國教能否依照家長團體所期望的時程推動的重要關鍵。

12年國教的推行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國中教師能否改變教學慣性,將「聯考或基測導向」的教學慣性轉化為「基本能力養成導向」。現役國中教師的教學慣性、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調整,在轉型過程中,當局也需要建立符合教學現場實際需要的「教學輔助系統」(即時給予教師必要援助)與「專業培訓系統」(教師增能與專業成長);以上是制度面的配合,然而真正的困難在於,在課程內容的具體化與現場實際操作方面,現階段教學專業能力足以擔任種子教師者嚴重缺乏,或者說全國恐怕沒有任何一位教師有自信在缺乏基測誘因的不利條件下,仍能有效維持既有教學品質,包括補教業者在內;於是在轉型過程中,教學現場的教師們面對台下學生的「期望與實際需要」,必然承受極大壓力,若無法有效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國中階段的教育內容,任課教師極可能為了討好學生(避免衝突)而流於放縱,相較於現況,反而不利於教學品質的維持與學生基本能力的養成(註三)。

孩子的升學壓力需要妥善處理,教師的專業素養也需要精進,兩者都需要正確的指導、實務的引進與時間的醞釀。精進教師教學上的專業素養,模仿是最快速的方式,問題在於國內各科堪稱「最優秀(或者說上課最吸引學生注意)」的老師們,是否願意讓其他教師觀摩教學過程?相對地,其他教師是否也願意承認自身專業能力的不足,放下身段,虛心學習所謂「卓越的教學」?這是我的疑問。樂觀來看,在「標竿」與「信徒」的共同努力、密切合作下,讓所謂「有效的教學」得以被大量複製,讓全國中等教育的教學品質得以全面提昇,也讓教室內良好的師生互動(諸如:互助互信、包容體諒,真誠一致與樂觀進取,而非互相猜忌、杯葛對立,虛偽狡詐與消極敷衍),不再屬於少數有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族群的「特權」,而能廣泛被實踐於我們的國民教育系統之中。而當以上「配套措施」得以建立,免試升學才不致流於形式,製造更多社會問題之虞而有了實質上的意義。

家長團體憂慮自己的孩子在課業壓力下難以快樂成長的心情可以理解與體會,然而,一旦貿然實施「免試」卻無相應配套措施所可能產生的社會成本,卻不得不慎。如果7月12日家長團體舉辦遊行的實質意義在於提醒教育當局正視並積極進行國民教育品質的改善與提昇,個人認為值得肯定;然而如果遊行的訴求僅執著於「升高中、職免試」的制度性變革,個人認為仍有許多配套措施必須審慎思考與規劃,不宜貿然執行。

此外,並不是所有人都贊成12年國教免試升學的措施,多數家長認為比起全面免試,舉辦全國性的考試更具備增進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拉近城鄉差距的積極意義,不宜輕廢(註四)。促進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條件在於資訊透明,在資訊透明的前提下,競爭的公平性才會成立。於是,一旦免試措施啟動卻沒有相應配套措施(這裡指的是分配教育資源的具體標準),一個模糊不明確的遊戲規則將使既有的社會優勢階層有更大的模糊空間在資訊不對稱的環境裡拉大與弱勢族群之間的差距,反而擴大城鄉差距,讓教學現場M型化的現象更形惡化。與現行所謂「申請入學」、「免試入學」與改制後可能採取的「抽籤分發」、「戶籍遷入」等方式比較之下,以考試成績為依據的「登記分發」仍是較符合公平原則的方式,因為它是相對清楚、具體且不受其他因素干擾的遊戲規則。

「競爭本能」與「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一個好的社會制度(包括教育制度)需要具備發揚人性積極面,並抑制或調整人性朝向消極面沈淪的功能,使人類社會維持永續發展的可能性。如同科舉制度自隋唐以降可以在中國社會存在上千年之久,足見它並非一無是處。「基測」亦然,在我國前期中等教育階段,一個全國性的考試,透過競爭機制驗收學習成果,成為國中階段學子的重要努力目標,或許它不是完全符合現況需要的教育制度,但是在建立起一套更能增進福祉(或至少維持過渡時期教育體系正常運作)的替代方案前,不宜貿然廢除,否則恐將衍生更為複雜的社會問題。

註一:《十二年國教未必得免試升學》,王乾任,ZEN,敦南新生活,2009.7.13。

註二:《升學考試制度產生、問題與改革》,徐明珠,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09.7.22。

註三:《如何辦不複製的教育》,漢寶德,中國時報,2009.7.22。

註四:《12年國教/部分家長:公平競爭,基測不宜輕廢》,黃宣翰、周宗禎、劉金清,聯合報,2009.7.13。

-------------------------------------------------------------------

延伸閱讀(點擊文章標題即可連結至本文):

升學考試制度產生、問題與改革,徐明珠,2009.7.22。

如何辦不複製的教育,漢寶德,2009.7.22。

十二年國教未必得免試升學,王乾任,2009.7.13。

十二年國教停聽看,徐明珠,2007.5.16。

嚴肅看待十二年國教教育政策的整體性衝擊,王順民,2007.4.23。

 

台長: 黑狗
人氣(2,5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教改記事 |
此分類上一篇:國中基測選填志願注意事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