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03 18:53:04| 人氣7,8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中基測選填志願注意事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中基測的分數當然是考越高越好,考個四百分,全國的學校隨便你填,這種感覺,太爽了!但是我有一個疑問:「基測考四百分,就一定要填四百分的學校嗎?」(註一)

實習那年,導師班有位同學(當年國二,現在高一),成績中下。後來,他跟我說他考上某國立高工,我嚇了一跳,為他高興之餘,其實也為他擔心。因為該校的基測分數大概也要兩百加減二十分左右(科系不同,錄取門檻會有一些差距),那是我們班前十名的水準,事實上,那次基測班上前十名還有人考輸他,只能說他考運很好。果不其然,在他高一上學期快結束的時候,我在即時通上遇到他,談了一下近況。他說,從開學以來,壓力就一直很大,撐到第二次段考結束,他已經快不行了,很可能會辦休學。我問他爸媽的意思呢?他說還在跟他們溝通。

國中的學科基礎不好,上高中後課業壓力大到受不了的例子不是只有一個(註二)。所以,選填志願前要先衡量自己的性向,先瞭解自己是屬於學術型(普通高中)或實務型(職業學校),關於這方面的資訊,各校輔導室有相關人員可供諮詢,問得越清楚越好,最好還可以請輔導老師提供專門性向測驗,提高準確性。在接受專業諮詢後,自己還要進一步思考,主動詢問過來人的經驗(例如:哥哥,姊姊,可信賴的朋友,學長,學姐),以及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多方比較、分析之後,選擇一個有興趣,也有能力負荷的學校或科系,這是基測成績公佈後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重大抉擇。

遺憾的是,在基測志願選填上,父母有時不是助力,而是阻力。因為有些父母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間稱頭的學校,學校的名字好不好聽是選填志願時的優先考量點,而孩子「能力」與「性向」上的衡量反倒變成其次。事實上,基測在鑑別基本學力優劣的功能上,還是有一些盲點無法面面俱到,因此,基測分數高未必代表基本學力好,這一點同學們必須特別注意(註三)。

以「選舉」來比喻,基測「不小心」考很高的感覺有點像:「選前人氣旺,票數衝很高的候選人,日後施政的滿意度未必與選票數目成正比。」所以,近來當選人的感言變成:「我們只能高興一個晚上,因為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責任與挑戰。」這句話的道理跟基測的志願選擇很類似:「如果知道自己的頭沒那麼大,就不要戴那麼重的帽子,脖子會斷掉。」

再進一步說明,如果你的基測成績達到某明星高中的入學門檻,但是你卻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負荷該校課業壓力?這個時候,是否決定一頭栽進去,就變成一個兩難情境。此時要做出正確的判斷,難度提高,天平的兩端:一端是名校的光環與未知的挑戰性,一端是高中三年學習的成就感與較好的生活品質;你會怎麼選呢?「船到橋頭自然直,考得上就一定讀得會。」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是這樣的假設過於樂觀與簡化,不得不慎,否則今天的社會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得憂鬱症或鬧自殺了。總之,選填志願是很重要的事,基測成績公佈後,在志願的選擇上切勿便宜行事,過於瀟灑,人云亦云。太沒主見,過於輕忽的後果,極可能造成往後三年的挫折與痛苦。

那麼,除了以上的說明之外,有沒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來作為選填志願的依據呢?建議同學不妨回顧自己在國中三年級歷次模擬考的平均PR值,與自己兩次基測成績的PR值互相比較,看看兩者的表現是否一致?在此提供一個簡單的檢驗方式,以「兩次基測平均PR值」減掉「國三歷次模擬考的平均PR值」;如果計算出來的結果差距在正負5以內,表示基測表現與模擬考表現具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如此一來,我建議以基測成績所能填到最高分的學校作為目標。

例如:兩次基測平均PR值為85,模擬考的平均PR值為80,85-80=5,這樣就可以將去年PR值85的學校作為選填的目標。然而,如果兩次基測的平均PR值為85,可是國三歷次模擬考的平均PR值只有70,85-70=15,兩者的落差有15,此時就應該慎重考慮自己是不是要以PR值85的學校作為選填目標?如果情況屬於後者,我比較傾向建議以去年PR值70~80的學校為選填目標,因為這樣在進入高中或高職以後,學科能力落差比較容易弭平,相對的也比較容易培養出學習興趣與自信心。當然,以上示例流於簡略,也提不出什麼嚴謹的理論證明,僅供參考,實際選填志願仍需要更多資訊來做判斷會比較周延。

我知道選對志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特別是像基測這麼重要的考試,最好盡可能地廣泛蒐集資料並深入思考之後再做決定。或許,每位考生參加國中基測的目的或動機不盡相同,例如:補習班老師考基測(註四)、補習班老師嗆基測(註五),或者,二次基測要不要考(註六)…等等。不過,無論報考基測的目的或動機為何?將「國中基測」視為目前政府分配後期中等教育資源,最主要的篩選工具,應是殆無疑義。而如果這樣的解讀無誤,那麼考生的「PR值」所代表的意義,我將之解釋為讓考生在後期中等教育得到「主觀上相對充分的教育資源」的許可證。進一步言之,基測考高分固然可喜,然而在基測放榜後,考生能不能進一步深思什麼樣的學習環境比較適合自己,並以此做為選填志願的依據?我認為這方面的能力也很重要。

不可諱言的是,學校的名氣、政府經費的實質補貼,以及所謂的「組織氣氛」、「教學品質」或「學生素質」;以上指標,或許在選填志願的決策行為上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然而,我卻認為教育的內涵,或者所謂的「教育資源」非僅止於這些,在未來的日子裡,它應該更豐富、更多元,且有助於促進教育當局所主張「不讓一人落後」的教育理想才是(註七)。

與人類社會的其他選擇行為一樣,基測選填志願,基本上以自利為出發點。依常理判斷,分數愈高的學校,教育資源愈充足,若無特殊原因,在填寫志願時,分數愈高的考生將盡可能往錄取分數愈高的學校填,以符合經濟學「理性自利原則」。只是,有原則就有例外,若然有那麼少數人在決策考量上加入「利他」因素,有一種可能性是:有資格進入明星高中就讀的學生,反向操作,以高分選填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社區高中或私立學校(註八),並於進入該校後展現某種形式的影響力,成為激勵該校師生的「種子學生」或「標竿學生」;我想,這不失為多元化社會裡,「自我實現」的另一種可能(註九,註十,註十一)。


註一:《量尺大變革:基測每科60→80 總分412 》,自由時報,2007.11.28
 
註二:《傷心母親節  17歲高一生上吊亡》,蘋果日報,2009.5.11
 
註三:《二測大飆客 林詩敏進步175分》,中國時報,2008.7.28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garden/200807/20080723723129.html

註四:《老師考基測輸給學生》,自由時報,2007.1.8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8/today-north8.htm

註五:《補教老師洪安嗆:基測欺負小孩》,聯合晚報,2007.8.16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80172

註六:《不考二測真的虧大 可能從建中掉附中》,聯合晚報,2008.7.28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37710

註七-1:”No Child Left Behind”譯文。《一個也不能少: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蕭富元,天下,384期。
http://www.lcenter.com.tw/inter/germanyDetail.asp?no=34

註七-2:《教育部長 鄭瑞城:沒有一個小孩可以讓他落後》,楊瑪利、王一芝、林妙玲,遠見,2008年8月號。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aspx?go=HP&ser=14417
 
註八:《教部擬補助高中職學費 私校稱好 公校憂競爭力》,中國時報,2010.3.5
 
註九:壞學校裡也有高材生,詳:《極道鮮師》--動畫版,日劇版第一部--澤田慎
 
註十:我的同學---來雄,溫雅慧,97廣播電視小金鐘獎。

註十一:《建中生轉校,賺166萬獎學金》,蘋果日報,2009.2.19

◎本文增補自原載台灣立報 2007.1.8

台長: 黑狗
人氣(7,8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教改記事 |
此分類下一篇:12年國教免試配套措施及其可能衍生的問題
此分類上一篇:分析一綱一本、一綱多本與相關教育議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