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台中縣文學獎報導文學獎得獎的作品,覺得是這三年來自己寫得最好的文章。不過也看得出來,我真的比較適合寫理性紀實的報導文學和評論,抒情感性的散文好像還是寫不來。
浩劫、遺忘與重生
----兩次大地震中的石岡
新社河階群的警告
石岡,一個位在台中縣東北部的小鄉鎮,夾在豐原和東勢,兩個閩籍和客籍、工商業和農業的大城之間。在地形上則是位於大甲溪河谷與新社河階群的河谷地帶。全鄉面積為計為一八‧二一0五平方公里,為台中縣面積次小的鄉鎮
從地質的演化史來看,大甲溪在新生代洪積層時期形成廣大的沖積平原。而後因為地層的變動,使得沖積平原隆起,又由於大甲溪的侵蝕作用形成了「新社河階群」。石岡鄉的金星村、仙塘坪等地區,在地質上正是屬於「新社河階群」的「仙塘坪河階」、「金星面河階」。
層次分明的河階地形,默默的記錄著這個地區劇烈的地層變動歷史。然而卻沒有人把這些大地的警示認真看待,直至一場又一場的浩劫發生……..。
西元1935年(昭和十年)4月21日上午六時零二分….
西元1935年,昭和十年,4月21日凌晨。
年僅四歲的劉錦煌睡在在仙塘坪(今石岡鄉龍興村)的新厝裡。他們一家人原本住在新社的山區,劉錦煌的父親用畢生的積蓄買下這塊地蓋起房子,擺脫長久寄人籬下的日子。昨天晚上一家人才興高采烈的辦完「入厝」。
六點零二分,一陣劇烈的搖晃把在睡夢中的劉錦煌吵醒,全家人頭也不回的立刻奔出屋外,強烈的恐懼感攫住了劉錦煌,他已經完全沒有睡意,只期望地震趕快停止。
等地震停止後,父親發現剛建好的新房的牆壁,整個都裂開了。
「老天怎麼這麼不公平?」用盡畢生積蓄蓋好的新厝,卻在住進去第二天就遭到地震毀傷,劉錦煌一家人只能怨嘆造化弄人。
住在食水嵙(今石岡鄉龍興村食水嵙巷)的陳阿玉,當時才五歲。4月21日一早,爺爺和父母就出外去做生意。家裡只剩下祖母、姊姊和她三個人。
年幼又貪玩的她,看到姊姊在庭院拍球,立刻跑向前去要搶姊姊手中的球。
憤怒的姊姊高聲罵她:「幹什麼?」,話還沒說完,剎時一陣天搖地動,姊姊嚇的立刻往屋內跑,陳阿玉也立刻跟著姊姊跑。
正在房內梳頭的祖母看到兩個嚇的臉色蒼白的孫女跑進來,用著慈祥和靄的聲音說:「傻孩子!地震時要往外跑,你們怎麼跑進屋裡來了?」
在劉錦煌還在睡夢中的時候,住在金星面(今石岡鄉金星村),就讀石岡公學校六年級的洪成業卻已經起床。胃部的劇烈不適,讓他無法再繼續睡下去。他記得他昨晚並沒有吃什麼東西,但這會兒卻會感覺有點想吐,但是又吐不出來。他走到門口,跨坐在門檻上,試著看能否讓身體覺得舒服些。
一陣劇烈的震動襲來,洪成業立刻起身,一邊大喊著「地震!地震!」,一面向屋外跑去。
上午六點20分,臺中州州廳收到從豐原郡役所打來的緊急電話:「豐原街上有數人死亡,數戶房屋倒塌,我們正在調查神岡庄的災情」。接著東勢郡役所也報告:「石岡庄房屋損壞相當嚴重」。大甲郡役所的特使開著自動車(汽車)火速趕來,報告清水街上房屋倒塌、火災四起,整個大甲郡災情嚴重,希望臺中州廳能支援四十名員警及大批醫護人員前往救援。州廳長官急著要把消息往上通報,然而由於電話、電信中斷,完全無法和台灣總督府聯絡上。
陳阿玉的父母一大早就坐著五分車到豐原去賣竹器,車子走到豐原和石岡間的半張地區,看到一棟房子正在傾倒,車上的乘客感到十分奇怪:「怎麼這麼討債(浪費),好端端的房子要把它拆掉呢?」。車子繼續前行經過樸仔口橋,發現橋都斷了,這才瞭解原來剛發生過一場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大家嚇的魂都飛了!!
陳阿玉的祖父地震時人正在卓蘭,地震發生後就立刻走路趕回家中。他告訴驚魂甫定的兩孫女,他在路上看到大地裂開又合起來,同時從大地的裂縫中又噴出水來的奇景。
上午九點,台南洲警務廳透過無線電向總督府報告災情。到上午九點20分,公共電話恢復通話,臺中州洲廳才能向總督府報告詳細災情。其中以豐原郡的內埔庄(今后里鄉)死傷最為慘重,包括庄長張堪、助役張花都在地震中罹難。整個內埔庄哀鴻遍野,幾乎是一片廢墟。受災較輕微又離內埔庄較近的東勢郡、石岡庄的年輕人,在得知消息後就立刻組成壯丁團奔赴內埔庄協助救援。由於內埔庄(舊稱屯仔腳)的死傷慘重,因此後來稱這次地震為「屯仔腳大地震」,又因為地震的震央在新竹關刀山附近,所以也稱「關刀山地震」。根據臺中測候所的紀錄,這次地震的震度規模達七點一級。震源極淺,估計在十公里內。
由於餘震不斷,加上未能確定房子是否安全。劫後餘生的石岡居民,就在房屋的空地上利用竹子、茅草搭起「地震寮」。一家人就住在地震寮裡,生火、煮飯、用竹片編成床睡。白天大人們忙著修理地震中倒塌的房子,小孩子則在一旁玩耍。差不多約到一個月後,才回到家裡的房間睡覺。
劉錦煌的父親把損壞的牆壁修好後,想到之前住了十多年的新社老屋,還有當地的親友不知狀況如何。於是回到新社探望,卻發現以前居住的房屋,已經完全倒塌。「如果那時我們全家還住在老房子裡,一定死傷慘重!!」。相較於全毀的新社老屋,仙塘坪新居的牆壁裂縫,實在算不了什麼。劉家的人這時反而感謝起老天爺的庇佑了。
在這次地震中,當時屬於東勢郡石岡庄的石岡鄉傷亡狀況相當輕微,共計死亡8人,受傷147人。然而石岡庄的建物損毀情形卻十分嚴重,尤其又以石岡街最為嚴重,全部502戶中,有361戶毀傷,毀壞比率達百分之七十一。
其次是仙塘坪,67戶中只有42戶損毀,比率是百分之四十二。
再來是社寮角(今萬興村、梅子村),240戶中只有35戶損毀,比率是百分之十五。
損害最輕微的是土牛(今石岡土牛、德興、和盛三村),384戶中只有52戶損毀,比率是百分之十四。
而土牛公學校(今土牛國小)、土牛派出所、石岡派出所、石岡庄民集會所、社寮角發電廠等公共建築物,在地震中也分別遭受到大小不等的毀傷。
4月27日日本天皇的御使入江侍從長,搭乘輪船瑞穗丸在基隆港上岸。28日開始巡視新竹洲、臺中州各地災區。30日下午入江到達石岡庄,並在石岡公學校向洪成業等公學校的學生訓示。年幼的洪成業日語的聽寫能力不足,不知道入江侍從長講了些什麼。入江隨後又到災情嚴重的石岡街上巡視、慰問受創的居民。一位隨行的攝影記者拍下了他到石岡巡視的情況。
充實指導監督機構!!
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的地震帶上,從清代的地方志書上及筆記文獻上,就可以看到關於地震的記載。但對於地震的科學觀測,則是在日據時代,1897年的十二月,日本政府在台北設立地震觀測所才開始。同時自此之後,台灣的地震才有比較完整的傷亡、毀損紀錄。
「屯仔腳大地震」正是在1999年的「921集集大震」發生之前,台灣歷史上災情最嚴重的地震。根據事後的統計,此次地震共造成新竹州、臺中州等地(今新竹、苗栗、臺中三縣)一萬五千餘人的死傷,其中死亡者共計三千二百七十九人。地震發生後,台灣總督府立刻於次日(22日)於文教局社會課內開設「震災救護事務所」,以平塚總務長官為總理、深川文教局長為幹事長,協調各種救護事宜。
隨後在4月29日,為了致力於復興事務(災後重建)的調查審議,並對各項重建工作在進行時進行充分的監督和指導,於是又在總督府內設置「震災地復興委員會」,並以訓令第25號發佈「震災地復興委員會規程」。其中規定以總務長官為該會會長,並公布該會之委員及委員兼任幹事的名單。
在10名委員中,擔任台灣總督府技師、台灣建築會會長的井手薰,以「台灣建築會」在地震後的調查結果,向總督府提出一份建議書,其中建議實施市區改正,拓寬道路,設立避難處所與廣場,訂定並落實建築物取締規則,對全島的危險家屋進行調查,並訂定改造及補強的方法。並要求全島禁用「土角造」家屋。
同樣在擔任「震災地復興委員會」擔任委員兼幹事的白倉好夫技師,於地震後發表「建築上觀中部台灣震災」一文。文中分析:「土角厝」雖然工費低廉、工法容易而且防風、防火,但「土角」間的連結能力頗弱,就算用竹筋插入其中,功效也相當有限。因此「土角厝於風土上實在合宜,但為避免殘留禍根,仍應禁建」
另外白倉好夫技師也建議,木造建築雖然耐震力較強,但是構造仍然不夠完備。如果能加入撐柱、方杖、筋違等木造斜撐材,則可以強化木結構,免受地震的災難。
白倉好夫技師寄望相關單位,能負擔起對島內建築安全,嚴格監督、取締的責任:「以往市區改正發佈之時雖然同時也執行建築物取締法,但其成效卻一直不彰。僅僅在書面上解決並無法避免粗惡的建築一再出現,因而建築物之指導、監督及取締的方法 有充分考量的必要。現今各市街地建築物取締之執行,實際上監督機關並無充分發揮功能,現況粗惡的建築與其提出的圖面、書面有相當大的差異,於此之際希望能逐漸充實指導監督機構。」
「於此之際希望能逐漸充實指導監督機構!!」這是白倉好夫在調查過1935屯仔腳地震中受創的建築物後,對未來台灣建築物管理的殷切期望。
遺憾的是,他所憂心、關切的問題,在六十年後又在這塊土地上重現一次。
日據時期台灣最小的都市計畫
1935年5月7日,「震災地復興委員會」對復興計畫大綱做成決議。其中規定,對於震災地中集團戶數達五百戶以上之具有未來膨脹發展性者,其具危險家屋達五成以上者,並具有負擔市區計畫經費能力者,應樹立其市區計畫。而適用此規定者計有新竹州大湖、卓蘭、苗栗、銅鑼、竹南、後龍、竹東、北埔、南庄、公館、三叉(今三義)等十一處,以及台中州豐原、清水、梧棲、沙鹿、內埔(后里屯子腳)、神岡、石岡等七處,共計十八個街庄。
7月1日,臺中州知事日下辰太正式頒佈「臺中州告示第九十七」號,宣布於台中州豐原、清水、梧棲、沙鹿、內埔、神岡、石岡等七處受災地區實施都市計畫。
其中石岡庄計畫面積只有十二公頃,不只在當年,也是整個日據時期台灣所有的都市計畫中規模最小的,僅劃設街路用地,路寬皆在十五公尺以下,總長度只有兩千零八公尺。
臺中州廳在「告示第九十七號」中說明,要在石岡實施都市計畫的原因:『石岡是緊鄰東勢道路上附近農村的商業中心。然而在此次的地震中,遭受到幾乎全毀的命運,但在此之際,擬定新的都市計畫,防止未來像這樣的災害,同時,期待此市街的新發展是最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順應居民的熱切期望,根本地擬定都市計畫。』
「防止未來像這樣的災害,同時,期待此市街的新發展」,依照這樣的目標,在「屯仔腳」地震被震毀的石岡街,建立起了兩排的日式木造家屋。依據台灣總督府新頒佈的「震災地家屋建築改良促進規則」的規定,這些家屋在樑柱間都裝設了筋違、燧木及方丈。所謂「方丈」指的是木造建築樑柱間的角撐,「筋違」則是牆壁壁面的對角斜撐,「燧木」則是房屋屋頂上方平面樑柱的角撐,這些都是白倉好夫所建議的在木結構上所加裝的「斜撐材」。
由於東勢郡地區的稻作產量提高,相關單位也在規劃、設計於石岡庄建立一座新式的木造穀倉,做為碾米還有存放稻穀之用。計畫中的這座穀倉高達十二公尺,後方有六個庫房,前方則是整套由馬達和輸送帶、風管連接起來的碾米系統。鑑於石岡庄是1935「屯仔腳」地震的災區,除了木結構上大量使用「斜撐材」之外,建築物的牆壁也使用先以竹編再夾泥土的「真璧」形式。
一個嶄新的石岡在地震後逐漸浮現…。(待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