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05 20:42:50| 人氣3,24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作者,與他的劇中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觀看《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時,我想起了一則聞名於世的文壇軼事。一八五九年,當英國文豪狄更斯寫下了偉大的【雙城記】最末一個章節後,他心神不寧、惶惶終日,在家中躊躇嘆息,甚至換上了黑色的喪服,為最後死在他筆下的人物西特尼卡頓守靈。

或許對許多人來說,這樣的舉動實在過度感性,甚至瘋狂。但對於那些曾經沉浸在故事中,並在最後讀到「二十三」這個數字而情感潰堤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悲慟哀戚卻是絕對可信的。只不過有人可能會問,既然一個小說中虛構人物的從容就義,會讓作者狄更斯這麼心痛,那當初別把他給「寫死」不就得了?

《口白人生》提供給觀眾與讀者們,一個奇妙弔詭又意趣繁複的觀點。

這是個關於作者,與他的劇中人之間對話的故事。

凱倫艾佛正在寫一本名叫【稅與死亡】Death and Taxes小說(「人生中除了繳稅與死亡,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百老匯音樂劇﹝可愛大街﹞Avenue Q的歌詞),故事已接近尾聲,她卻絕望地身陷於作家障礙之中,因為她不知道該怎麼讓她書中的主角:稅務稽查員哈洛克利,走向她一貫的結局,死亡。

另一件凱倫艾佛不所知道的事,就是她筆下的哈洛克利,其實正活生生地存在這世界上,而且聽見了她所有描寫他生活點滴的旁白,當然,也因此得知了他即將到來的死亡。他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他生命的作者,以挽回悲劇的結局。

透過札克海姆聰明的劇本,導演馬克佛斯特延續他所執迷的「死亡」命題,將故事重心放在一個人面對死亡、對抗宿命的歷程。編導幽默而細緻地描繪出一個將自己綑綁在生活的乾枯細節之中,卻盲目地與許多生命趣味錯身而過的中年男子,因為預知了自己的死訊,而被迫改變自己、尋求出路的經過。

不僅是馬克佛斯特作品中,某種類似「唯有死亡,生命才產生意義」的論調,反覆地在電影中出現,這部作品更藉由這個「所有決定其實是早已註定、所有的機遇巧合都只為走向某個結局」的傀儡生命,淡淡地、無奈地提出一種對「上帝」、「命運」的疑惑。是不是有扭轉抗拒的可能?抑或卑微的存在或犧牲,是不是為了要成就一個更大格局的意義?編導在看似冷冷的嘻鬧與捉弄之中,埋下了些許彷彿柏格曼的「天問」命題。(我知道,你忍不住想說,媽的,他又來了!)

然而,在這場天人交戰中,真正讓我感到興趣的,其實是那向來隱而不見的「上帝」:作者。

這個看似掌握全知觀點、主宰生死一切的傢伙,究竟在想些什麼?而當她不能高高在上、疏離冷靜地旁觀這一切,當她必須與她所創造的人物(或是她某個內在的魔障)對話時,是否作品中會開展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呢?

創作心靈的詭妙幽微,沒有置身其中似乎是無法窺見的,所有身旁細微的觸動,所有生命隱藏的記憶,都可能隨時跳出來,主導那筆下的一切。就像在愛爾蘭小說家柯姆托賓的傑作【大師】The Master中,那些瑣碎鋪陳的生活細節與迂迴心路,不僅讓讀者彷彿看見了亨利詹姆士這個人物,活靈活現地站在眼前,更讓詹姆士迷們,可以盡情地將作家的人生閱歷,與他作品中的角色與情節(像是【碧廬冤孽】The Turn of the Screw、【慾望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金色情挑】The Golden Bowl、【伴我一世情/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a Lady、【波音頓的收藏】The Spoils of Poynton等等),一一對號入座,看到實與虛間近乎魔幻的奧妙交纏,甚至忘卻了自己手中捧的,也是一部參雜虛構成分的小說。

而像這般從真實世界中吸取題材,卻混入了更多私密情緒與回憶的創作過程,去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同樣提供了一個幾近於完美的例證。在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裡,作家楚門柯波帝意外地從一宗滅門血案中,發現了他所夢寐以求的寫作題材:冷血凶嫌派瑞史密斯,他用盡心計地接近他、討好他,甚至營造了不切實際的幻覺,以獲取更多犯罪的細節與心理。然而,在訪談與書寫的過程裡,柯波帝竟漸漸地對他的劇中人,陷入一種曖昧難解的情愫,更不自覺地挖掘出了自己,許多深深埋藏的晦暗過去。「我和派瑞就像成長在同一間房子裡,有一天他站了起來,從後門走了出去,而我走的卻是前門。」柯波帝這麼說。編導出神入化地將創作者與他書寫對象間的親密依存與殘酷利用,編織得極其曖昧與複雜,宛如一個人內在相互衝突的兩種人格,當楚門親眼目睹了派瑞受刑的情景時,那個當下,彷彿自己身體裡的某個部份,也隨之死去了。

這部電影的奇趣之處,似乎和吳爾芙的經典名著【達洛威夫人】Mrs. Dalloway聲氣相通。一個尊貴優雅的官夫人,在她完美成功的晚宴上,聽聞了一個退伍軍人跳樓自殺的消息,剎那間,她冷靜理智的假面崩潰了,她退縮回房間的窗檯前,彷彿看到了自己墜樓的景況‧‧‧由此,我們再擴展到美國作家麥可康寧漢的小說(或英國編導大衛海爾及史蒂芬戴德利的電影)【時時刻刻】The Hours中,創作者所小心翼翼地模擬出,吳爾芙夫人構思達洛威夫人死亡之路時,那意識流動的心靈步伐。在這裡,作者的身影悄悄地與劇中人貼合在一塊兒,她的生命歷程、她的痛楚、她的恐懼,透過筆尖滑入了劇中人最深沉的內在,而那虛構的世界,因此有了存在的重量。

作者與他的劇中人之間,或許存在著某種默契、投射,或許存在著某種詭異的宰制與屈從關係,但有些時候,作者卻可能不再像上帝一般,睥睨著他的人物,反過頭來,甚至可能讓筆下的人物,牽動了他的生命。

最近上映的英國電影《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誕生》Miss Potter,則為這個題材提供了另一個溫柔正面的觀點。故事描述原本抱著獨身主義的碧翠絲波特,找到了機會,讓那些從小在湖區度假時結識、伴著她一同成長的故事朋友們(比得兔、潔瑪鴨、傑瑞米蛙),得以被出版面世,卻意外地在成名之路上遇見了愛情。而當她的愛情遭遇天人永隔的悲劇時,那些她畫筆下的朋友們,又帶著她遠離痛苦的記憶,回到寧靜美麗的湖區,找到生命的新契機。澳洲導演克里斯諾南抓住了英國人某種「不到關頭絕不肯洩露真實情緒」,彆扭、含蓄、壓抑的獨特性格(像是伊旺麥奎格的求婚、瑞妮齊薇格的答應、艾蜜莉華森的單身自白,還有火車旁煤煙升起時的吻別),並將之開展得可愛又迷人,恰如其分地呼應了湖區溫婉細緻的景色。有趣的是,電影中碧翠絲波特從湖區鄉野獲得靈感,而創造出的可愛童話人物,不僅伴著她度過了孤單寂寞的童年,使她找到了情投意合的伴侶,更帶給她驚人的收入。而在百轉千折的生命路途之後,彷彿是天意一般,她又在某個契機之下,以這筆資產,買下湖區數千畝的土地,為她的那些虛構朋友們,保存住了美好夢幻的自然家園湖光山色。

創作之路,有時也正如同人生之路般,充滿了微小卻巧妙的細節與觸動,某個靈光乍現、某個意念一轉,便能夠從看似山窮水盡的死巷,踅進了柳暗花明的坦途。

拉回到《口白人生》,在電影中,我們先是看到了一個在死亡幻覺中捕捉靈感的作家,以及在一個死亡陰影下撞見美好生命的劇中人,一者努力地「想死」,一者奮力地求生,直到兩人相見的那一刻,作者與劇中人的地位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轉變。飾演女作家凱倫艾佛的艾瑪湯普遜,以她爐火純青的表情與肢體控制,在這兒呈現出驚人細緻的情緒轉折,不需要她那悅耳的旁白來陳述表達,便讓整個情境變得真實可信(或許當狄更斯見到了西特尼卡頓,當吳爾芙夫人遇到了達洛威夫人時,就是這樣的反應)。而當她躺在空空的桌上,細數著自己多年來用筆所謀殺的八個劇中人時,那夾雜著優越、疑惑、感傷、罪惡的語調,不只是懺悔,更像是對自己內在靈魂的輕聲呼喚,彷彿每個死去的,都是那靈魂的一部分。

一個立體生動的角色,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能夠充滿魅力,正因為它吸納了創作者豐沛的閱歷觀察與學識信仰,正因為它就是創作者靈魂的一部分。作家無所不用其極地想殺掉劇中人,不正反映了作家本身厭世與悲觀的心靈?由此看來,影片結局的逆轉,就不只是為了順應浪漫喜劇類型所需的調性,我們更可以在艾瑪湯普遜與達斯汀霍夫曼終於見面的那場戲(「我可以接受還不錯」、我們不就是想讓這種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嗎?),以及艾瑪柔和又輕盈的口白收場(巴伐利亞甜餅,與我們以為用來裝飾生命的種種小事物)中,看到那溫暖動人的意趣。

最近重溫了發行收藏版DVD「奇士勞斯基‧十年典藏」中的「三色系列」,再度被大師震懾得恍惚失神、久久不能自己。在「三色」的最終曲《紅色情深》Rouge末尾,大師以一場船難的消息為影片收場,在電視新聞裡,我們看到了幾個大難不死的倖存者,而驚奇地發現,「藍」、「白」、「紅」三部片中的主角們,都身在其中,幸運地獲救了。對比於奇士勞斯基更早先的作品《機遇之歌》,我們在這裡,不僅看到了大師對他所創造的人物們,那哀矜大度的胸懷,也更可以看出創作者本身,對於這世間一切的著迷與眷戀。

台長: 牛頭犬
人氣(3,24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好萊塢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女人,女人!
此分類上一篇:《神鬼無間》The Departed

七月
最後帶到奇士勞斯基的片子,很妙。
他的確非常眷戀人間美好的一切,雙面薇若妮卡未嘗不是刻意讓生命延續,進而演繹不同的人生?

我也是巧妙的直接看到末段,畢竟還沒看過口白人生。
2007-11-07 21:06: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