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高音薩氏管與弦樂團的協奏曲」(Concerto en mi bémol pour saxophone alto et orchestre à cordes,簡稱「次高音薩氏管協奏曲」)作品109,是俄國作曲家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 在1934年譜寫的作品。
屬於木管樂器族的次高音薩氏管(Alto Saxophone),於1840年代由比利時樂器設計者阿道夫‧薩克斯發明,並於1846年得到專利的樂器。其基本音調為降E音,形狀比次中音薩氏管(Tenor Saxophone)小,比高音薩氏管(Soprano Saxophone)大。次高音薩氏管是最常用的薩氏管,在通俗音樂、演奏會樂團、室內樂團、獨奏、軍樂隊、爵士樂團中經常看到。由於上場年代較晚,因此在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中沒有作品,所以這首「次高音薩氏管協奏曲」是很珍貴的曲目。
1865年誕生的葛拉祖諾夫被認為是早熟的天才,但自從1900年代初期開始,其創作意欲急速衰退,經俄羅斯革命而逃亡到巴黎後,這種傾向更為顯著。然而其創作活動未曾中斷,到1935年還創作風琴獨奏曲「末日經(神怒之日)幻想曲」作品110。這一年是他去世的前一年。(關於「末日經」,請參閱本台「格雷果聖歌:末日經 與 白遼士:幻想交響曲」一文)。
這首很特別的作品,也是屬於這種最晚年的作品。這首作品的作品編號是109,與1932年作曲的「次高音薩氏管四重奏曲」作品編號重複。這首四重奏曲在巴黎首演時,在場的德國薩氏管演奏家吉格德‧拉舍(Sigurd Rascher、1907 - 2001)甚受感動,乃委請葛拉祖諾夫寫一首薩氏管作品。於是葛拉祖諾夫在1934年春天譜作此曲獻給拉舍,當年11月26日在瑞典尼雪平的聖尼古萊教堂由拉舍演奏次高音薩氏管首演。葛拉祖諾夫本人生前是否有機會聽到這首音樂的演奏,則不清楚。
自從1936年以來,此曲的樂譜只有巴黎的Alphonse Leduc出版社出版的一種,到2010年,德國的貝倫賴特出版社依據葛拉祖諾夫手稿與拉舍演奏的新版本。貝倫賴特版除Leduc版的裝飾奏外,還刊登簡化版裝飾奏,以及拉舍所寫的完全不一樣的3種裝飾奏。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法國作曲家 Christian Lauba所寫的裝飾奏。
此曲的配器是次高音薩氏管與弦樂5部,但偶而以中提琴替代次高音薩氏管。
這首協奏曲是單一樂章的作品,但可分為快─慢─快等3個部分,因此可以説是重新組織古典協奏曲之3樂章架構。就作曲手法來説,相當於第1樂章的第1部分兩個主題的動機,會變形、發展而形成其他部分的主題。作曲者以這種手法,使全曲在結構上有統一感,這是應加以注意的。
1.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降E大調,4/4拍子。樂曲一開始,弦樂齊奏就演奏第1主題,接著,薩氏管將主題變形反復。包含在此主題的幾個要素,會變形出現在全曲的主題中,並予發展。第2主題轉為g小調詼諧的稍快板(Allegretto scherzando)。到了第2主題中音階風格走句要素逐漸擴大,並急速下降的音形時,樂曲有點唐突的結束,然後進入緩慢部分。
2. 行板(Andante) 降C大調,3/4拍子。從上一部分第1主題的要素發展出來的主題開始,繼以薩氏管中板(Moderato)的裝飾奏。從裝飾奏的末端開始反復上一部分第2主題的變形片段,並發展為12/8拍子的復格主題,然後移動到最後部分。
3. 快板(Allegro) 降E大調,12/8拍子。出現在薩氏管的復格主題由弦樂承接下去,接著第2部分的主題也加入以織出對位法的樂段。在反復回顧與再現前面出現的主題時,第1部分第1主題的要素佔據優勢,促使樂曲結束。
(Joseph Lulloff次高音薩氏管,JoAnn Falletta指揮Brevard Music Center Orchestra)
https://youtu.be/XGL7cs8mf0A
(Eugene Rousseau次高音薩氏管,Paul Kuentz指揮Orchestre de Chambre Paul Kuentz)
https://youtu.be/bh3O2UyH1iA 有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