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頌有4首通常所謂的「鋼琴協奏曲」,就是:第0號a小調MWV O 2 (1822年),第1號g小調作品25(1831年),第2號d小調作品40(1837年) ,第3號e小調 MWV O13 (遺作,只有片斷,1844年)。另外有E大調MWV O 5(1823年)與降A大調MWV O 6(1824年)等兩首「雙鋼琴協奏曲」。還有1首「小提琴、鋼琴與弦樂的協奏曲」(1823年)。
鋼琴協奏曲第1號g小調作品25,是孟德爾頌在1831年22歲時的作品。在鋼琴協奏曲的範疇裡,是接在第0號a小調協奏曲(鋼琴與弦樂的協奏曲),與兩首「雙鋼琴協奏曲」之後譜寫。
1831年,正值孟德爾頌在全歐洲旅行,並滯留慕尼黑的時候。當年10月,他自己演奏鋼琴,並請當地管弦樂團協奏首演。這次首演獲得大成功。次年,在巴黎、倫敦、柏林等地公演,尤其在倫敦的一場甚得好評,他把當時的情形寫信告訴家裡説:「或許在我的生涯當中,不曾有過這麼大的成功。」
這首音樂,除了具有引誘鋼琴家的華麗技巧,還有很豐富的抒情性,因此很受鋼琴家的青睞。19世紀中,在他後來擔任音樂總監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裡的演奏次數,甚至比他的「小提琴協奏曲e小調」作品64還多。這首作品,有能緊抓聽者之心的孟德爾頌獨特的豐盈旋律,以及特別在第2樂章漂浮的詩情,因而與第2號d小調一起受到大眾喜愛。
其樂譜,於1832年先在英國出版(無作品編號),次年在德國出版(有作品編號)。這時候,樂譜上記明此曲呈獻給蕭樂德(Delfine von Schauroth)。蕭樂德是9歲就在歐洲各地舉行演奏會的年輕鋼琴家、作曲家,於1825年在巴黎初會孟德爾頌,1830─1831年間在慕尼黑重逢。這時候蕭樂德已亭亭玉立,孟德爾頌對她發生好感,頻頻訪她互訴蜜語。在首演此曲的10天以前,孟德爾頌致家人的書信上記述:「她為我的g小調協奏曲,譜寫一段裝飾奏。」不過沒有指明是哪一段裝飾奏。看來這件事情,一定跟他把此曲呈獻給蕭樂德有很大關係。
此曲共有3個樂章,樂章間有過渡樂句,因此各樂章連續演奏而不中斷。於是全曲從頭到尾成為一氣呵成的潮流,提高作品的整體感與躍動感。樂章間的「緊接下一段」(attacca)指示,是孟德爾頌常用的手法,在他的「鋼琴協奏曲第2號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e小調」、「交響曲第3號a小調「蘇格蘭」」等作品,都可以看到同樣的架構。還有,這首作品整曲都包含有循環性格的主題的回歸與變容,成為一首樂章間關連性很強的音樂。
第1樂章 熱烈的很快板(Molto Allegro con fuoco) g小調。有短暫導奏的奏鳴曲式。
管弦樂在僅僅7小節當中,從弱音一口氣加強到很強音。鋼琴馬上以8度音齊奏跑上音階登場,左手也是8度音奏法,因此音量也很大。這是很有戲劇性而熱情的樂章,樂譜上註明要「熱烈的」(con fuoco)。
須臾,鋼琴奏出有力的第1主題,管弦樂齊奏馬上重復這主題。第2主題是降B大調仍以音階為主的抒情旋律,調性從降B大調轉為降b小調,再轉為升D大調,這旋律很美。在發展部,鋼琴主要擔任管弦樂的助奏與伴奏,以及加強和聲,其急速的音階與琶音,顯出發展部的熱烈情緒。不久,管弦樂出現樂曲開頭的導句,音樂進入再現部。再現部比呈示部大幅縮短。管樂器的號曲,直接把音樂引入第2樂章。第1樂章沒有裝飾奏。
第2樂章 行板(Andante) E大調,3段體。
在鋼琴短短的導奏之後,大提琴與中提琴提示穩和的主題旋律。不用有華麗音色的小提琴,讓大提琴在高音域奏出主旋律是一個特色。這種安排,產生溫和而不華麗、抒情而有點帶哀愁的聲響。這主題由鋼琴承接下去。中段是B大調。鋼琴獨奏以細碎的音價演奏即興風格的音型。回到主部後,這些音型以助奏形態出現。再現的主部仍然以低音域的樂器為管弦樂的主體,但鋼琴的右手集中在高音域,因而獨奏的助奏可以很清晰聽到。聲響很豐腴的低弦旋律與清晰的鋼琴高音域助奏,兩者所產生的遠近感很出色。音樂直接進入第3樂章。
第3樂章 急板─活潑的很快板(Presto—Molto Allegro e vivace) G大調,有導奏的輪旋曲式。
a小調的號曲高響,音樂衝入終曲。這號曲使用連接第1樂章與第2樂章部分的號曲同樣的音型。經過急速的上行樂句,能量累積到最高潮時,鋼琴彈出急速的G大調下行琶音,累積的能量炸開,並乘勢直接衝進輪旋主部。在主部的「活潑的很快板」,充滿喜悅的主題與輕快的插曲交互出現。第3次出現輪旋主題後,引用第1樂章的第2主題,之後是慢板的延長符號。下一瞬間,音樂又以強音衝刺,最後輝煌結束全曲。
(Jean-Yves Thibaudet鋼琴,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有樂譜https://youtu.be/Kj6QFnWWbNE
(Yuja Wang鋼琴,Kurt Masur指揮Verbier Festival Orchestra) https://youtu.be/2GGx8TRWF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