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第44號e小調」Hob.I:44是海頓在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期譜成的小調交響曲之一。「狂飆突進」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國文學和音樂創作領域的變革。(關於「狂飆突進」詳情,請參閱維基百科「狂飆突進運動」條。)
對於海頓在1768年到1772年間的作風,也常以「狂飆突進」一詞形容。海頓在這時期的作品常使用小調以及復格等對位法技巧,其作風與其前後時期有異。這是由於20世紀初的音樂學者維賽瓦(Téodor de Wyzewa)認為,海頓在1772年曾有「浪漫主義危機」而使用此詞,於是大家都以此詞形容海頓在這時期的作風。
「狂飆突進」一詞則導源於1776年德國劇作家克林格的戲劇「狂飆突進」,而海頓的作品則早於克林格的戲劇,同時「狂飆突進」一詞主要是對1770年代後期的用詞,再則維賽瓦所謂「浪漫主義危機」沒有什麼根據,因此使用此詞形容海頓在這一時期的作風時,常用「所謂狂飆突進」的説法。
海頓以外,這時代的奧地利作曲家,也有同樣的傾向,莫札特在1773年就有g小調交響曲第25號K.183,以及d小調弦樂四重奏曲第13號K.173等作品。
交響曲第44號的手稿已遺失,但在布賴特科普夫出版社1772年的目錄上可以找到此曲,由此可以推測大概是1771年譜作。此曲常稱「悲傷」或「哀悼」(Trauer),這名稱不是海頓所取,在早期的手抄譜上也看不到。1809年9月在柏林舉行的海頓追悼會上曾演奏此曲的徐緩樂章,或許就此有了「悲傷」或「哀悼」這個名稱。在早期的有些手抄譜上倒是有「卡農交響曲」這種名稱,也許是因為小歩舞曲使用卡農的緣故。
當時的作曲家幾乎沒有人使用e小調這種調性譜寫交響曲,海頓在此曲使用後,一直要等到1885年布拉姆斯的交響曲第4號才會看到。布拉姆斯在1872~1875年間擔任維也納愛樂協會藝術總監時,做為指揮家指揮的交響曲只有海頓的這一首,或許海頓的這首交響曲給他某些影響也説不定。
海頓非常喜歡這首作品,據說,曾説過希望在他自己的葬禮上演奏此曲的第3樂章徐緩樂章,「悲傷」或「哀悼」的名稱由來於此。
全曲共有4個樂章:
第1樂章 活潑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e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François Leleux指揮挪威室內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gi9YRhLNpA8
樂曲一開始,就是以齊奏的有力音型開始的第1主題。音樂馬上轉為弱音,但那有力音型在全樂章中隨處出現。
第2樂章 小歩舞曲:小快板,平行卡農─中段(Menuetto: Allegretto Canone in Diapason - Trio) e小調─E大調,3/4拍子。
(François Leleux指揮挪威室內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2cXwve9VbYU
這是低音樂器延後1小節(中途會變為延後2小節)演奏主旋律的平行卡農構成的嚴謹小歩舞曲。所謂「in Diapason」是8度的意思。海頓的交響曲中在第2樂章採用小歩舞曲的,大致多在初期的作品,因此這首交響曲應屬於例外。比此曲更後期的交響曲,有交響曲第68號(1774年?)是在第2樂章採用小歩舞曲。中間樂段轉為E大調。
第3樂章 慢板(Adagio) E大調,2/4拍子。
(François Leleux指揮挪威室內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jEru6F7lZAg
美麗的徐緩樂章。由弦樂器啟開音樂,加裝減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主題。更換節奏重複主題後管樂器加入,以連續的3連音符進行。
第4樂章 終曲:急板(Finale: Presto) e小調,2/2拍子。奏鳴曲式。
(François Leleux指揮挪威室內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BiDbLAUH2k8
與第1樂章一樣,以齊奏開始後,就展開多聲部的音樂。發展部開始後,有一段同一個音型逐漸提高音程的部分,瀰漫緊張感。
(Ton Koopman 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E8USlX35bDE
(John Lubbock 指揮Orchestra of St. John's, Smith Square, London) https://youtu.be/Rc_HutAEG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