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第3號c小調「風琴」作品78是法國作曲家、鋼琴家、風琴家聖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ëns, 1835 - 1921)的作品。此曲在編有編號的交響曲中是第3首,把沒有編號的也包括在内,則是第5首。他自己在手稿上是註明第5號。這首作品是受倫敦愛樂協會的委託所創作,於1886年5月19日,在倫敦由作曲者自己指揮首演。
聖桑誕生於官吏的家庭,據說祖先是猶太人。他是與莫札特並列的神童,幼年時就露出頭角。他的生平,請參閱本台「聖桑:大提琴協奏曲第1號a小調」一文。1881年被推薦為學院會員,1892年57歲時獲得劍橋大學音樂博士稱號,1913年78歲時獲得法國最高的大十字勳章。1921年旅行阿爾及利亞時,以86歲高齡去世。其葬禮舉行國葬。也請參閱維其百科「卡米爾•聖桑」條。
交響曲第3號c小調有個俗稱叫「附風琴」,翻譯成中文時簡稱為「風琴」,那是由於曲中使用風琴,還用得很有效果。不只風琴,曲中也使用鋼琴,鋼琴演奏,還得有高超技術。再以華麗的管弦樂法完成後,聖桑自己就説:「此曲中,我放進了我能放進的所有一切。」
這首交響曲最顯著而獨創的特徵,是很巧妙的運用鋼琴(聯彈)與風琴等鍵盤樂器。除此之外,此曲看來似乎依照通常的4樂章架構,卻把通常的第1樂章與第2樂章合併成一個樂章(第1樂章),而且這兩個樂章也不稱為第1樂章與第2樂章而稱為「第1部」與「第2部」,把通常的第3樂章與第4樂章也合併成一個樂章(第2樂章),也不稱為第3樂章與第4樂章而稱為「第1部」與「第2部」。「第1部」與「第2部」實質上各形成一個樂章,因此通常的4個樂章架構,可以説已壓縮為兩個樂章。聖桑在這裡,以傳統形式為底,想創造新的交響曲形式。他的鋼琴協奏曲第4號與小提琴奏鳴曲第1號也使用同樣的架構。
這首交響曲也顯示循環主題技法的創造性用法。聖桑是李斯特的朋友。曲中適用李斯特主題蛻變的理論,也就是曲中素材在全曲中逐漸進化。此曲呈獻給李斯特。李斯特在此曲首演之後去世。
全曲有兩個樂章,4個部分:
第1樂章 第1部分:慢板-中庸的快板(Adagio-Allegro moderato)c小調;第2部分:稍微慢板(Poco adagio)降D大調。
(Georges Prêtre指揮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Maurice Duruflé演奏風琴,「慢板-中庸的快板」部分) https://youtu.be/WMxYb61Lt5Q,(「稍微慢板」部分) https://youtu.be/HCf0bH-ttOE
這一樂章相當於通常交響曲的奏鳴曲快板樂章與徐緩樂章。第1部分在緩慢的導奏之後,有孟德爾頌風格且吵雜的弦樂提出循環主題(第1主題),然後接以性格較為平穩的第2主題。循環主題開頭的音形,與格雷果聖歌的「神怒之日」的音形一致。
在第1樂章第2部分,弦樂在風琴伴奏之下,提出瞑想似的主題。這主題由弦樂器予以變奏。到中間樂段,循環主題回到低音弦的撥奏上。經過大膽的轉調而再現這部分的主題,逐漸減弱音量而消失。
第2樂章 第1部分:中庸的快板-急板(Allegro moderato- Presto)c小調-C大調;第2部分:莊嚴的-快板(Maestoso- Allegro)C大調。
(Georges Prêtre指揮Orchestre de la Société des Concerts du Conservatoire,Maurice Duruflé演奏風琴,「中庸的快板-急板」部分) https://youtu.be/6qsA1Jw5jsc ,(「莊嚴的-快板」部分) https://youtu.be/idL1kQex-ss
這一樂章相當於通常交響曲的詼諧曲與終樂章部分。樂章一開始,弦樂器奏出充滿活力的旋律,接以變形的循環主題。相當於中間樂段部分,則可以聽到木管樂器與鋼琴快活的走動。在這一部分的尾聲部,會交錯出現將在第2部分使用的主題與中間樂段的曲趣,但逐漸失去力量,並回想著循環主題而接到下一部分。
第2樂章第2部分開始於莊麗的風琴聲響,並與鋼琴聯彈一起演奏變奏為大調的循環主題。這一部分採用自由的奏鳴曲式,經過強有力的號曲與復格,田園風格的第2主題等富於變化的發展,最後到很有力量的尾聲部。所有樂器包括風琴與鋼琴聯彈,到此一起作響而達到最高潮。
第2樂章第2部分風琴登場部分,以其威風凜凜與壓人的迫力,而曾被移用在電影高潮場景的配樂。
(Paavo Järvi指揮巴黎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ZWCZq33BrOo
(Myung-Whun Chun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WgZK-b4DJ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