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知道孟德爾頌有第1號到第5號5首交響曲。不過,其號碼是依照出版樂譜的次序所編,而不是依照創作次序。現在的編號是依此慣例承繼下來,以致第3號「蘇格蘭」被誤認為是第3首譜寫的交響曲。
其實,孟德爾頌在1824年完成「第1號」,之後,在1832年完成「第5號宗教改革」,1833年「第4號義大利」,1841年「第2號」(有時被稱為「頌讚歌」),到1842年才譜寫「第3號蘇格蘭」,因此「蘇格蘭」是應該被編為「第5號」的作品。「第4號義大利」與「第5號宗教改革」在孟德爾頌逝世後才出版。
另外,孟德爾頌在1821年12歲時起,到1823年為止,兩年之間曾譜寫由弦樂器編組的小規模管弦樂團演奏的交響曲12首。這些作品,現在被稱為「弦樂交響曲」或「Sinfonia」(義大利語,即指「交響曲」),與以後5曲由大規模管弦樂團演奏的5首交響曲有所區別。
交響曲第3號a小調「蘇格蘭」(Sinfonie Nr. 3 in a-Moll op. 56,“Schottische” MWV N 18)是孟德爾頌在1830年到1842年之間作曲的交響曲。是他完成的最後一首交響曲。此曲是孟德爾頌在旅行蘇格蘭時開始構想,因得此名。這曲是浪漫主義音樂交響曲的代表作之一,全曲共有4個樂章,孟德爾頌指示4個樂章要連續演奏。不過,各樂章都以終止式明確區分,因此其連續性比較鬆弛,與同樣需要全樂章連續演奏的舒曼交響曲第4號相較,不很一樣。後者很注重交響曲全體的統一性與連結,前者則好像並不特別意圖把各樂章連結融合。
1829年3月,孟德爾頌演奏他發現的巴赫『馬太受難曲』,5月往訪英國。他旅行蘇格蘭,7月30日造訪愛丁堡以蘇格蘭女王瑪麗之家而著稱的荷里路德宮(Holyrood Palace),並在宮殿旁邊的修道院遺跡得靈感寫下16小節樂句。這就成為「蘇格蘭」交響曲序奏部的旋律。孟德爾頌在次年旅行義大利,着手譜寫交響曲第4號「義大利」,1835年還就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指揮,事情一忙,「蘇格蘭」交響曲就有10年以上沒有繼續譜寫。直到1842年1月20日才在柏林完成全曲,當時孟德爾頌33歲。孟德爾頌與莫札特一樣,以快速作曲聞名,但這首作品屬於例外。
首演是1842年3月3日,由孟德爾頌本人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舉行。當年5月孟德爾頌第7次訪問英國時,在白金宮謁見維多利亞女皇,並得到允許把此曲呈獻給女皇。1843年出版的樂譜附有獻辭。
一般都認為此曲是浪漫主義的描寫性音樂,其中還注重古典主義的原則──如使用奏鳴曲式、重視第1樂章與終樂章等。此曲的4個樂章都使用奏鳴曲式,但同樣是奏鳴曲式,也有輕重之分,因此比起第1與第4頭尾兩個樂章,中間第2與第3兩個樂章的結構就較輕。
另一方面,此曲沒有太多的浪漫因素。雖然交響曲本身有「蘇格蘭」之名,但對樂曲的各旋律、各部分、各樂章都沒有任何說明。只在初版樂譜的第4樂章有速度記號Allegro guerriero(如戰爭的快板),但這一指示在現在的樂譜上也沒有了。然而各部分的旋律都充滿感情,均能打動聽者的心弦,這一點與浪漫主義其他各作曲家沒有兩樣。前此,即使是小調的交響曲,其奏鳴曲式的第2主題多採用大調,但這首「蘇格蘭」4個樂章中的3個,都採用小調,這一點也很值得注意。
第1樂章 速度略快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a小調,3/4拍子-稍微激動的快板(Allegro un poco agitato)a小調,6/8拍子。有序奏的奏鳴曲式。
(Maa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這個樂章是在全曲中結構最完整的一章,而各部分的間隔很清楚,因此很容易知道樂曲的進行。其內容在全曲中,也最富於情緒。
這一樂章是哀愁的序奏部與勇猛的主題織成的榮枯盛衰。在樂章開頭的緩慢速度的序奏部,可以聽到飄浮哀愁情緒的旋律,這就是孟德爾頌站在古修道院遺跡時得到靈感,即刻寫下來的旋律。或許孟德爾頌站在遺跡旁,心中湧起世事無常,盛衰榮枯不斷移轉的感慨。
在交響曲開頭放置速度緩慢的部分,是海頓、莫札特等古典主義音樂的大師們常用的手法,孟德爾頌常以古典主義大師們的作品作為自己創作的範本,在此曲開頭部分,他就把這種態度表現無遺。
序奏開始時,從屬音開始跳躍4度而依序上行的音形,與各樂章的主題發生關聯,擔任全曲基本動機的角色。序奏部相當長,光是這部分就形成3段體ABA,A的主題帶有傷感,但這是貫穿全曲的重要主題。像是嘆息的中間樂段B的旋律,也很能留在聽者心中。輕輕回想A的主題後結束序奏部,而進入主題呈示部。序奏部是3/4拍子。
主題呈示部的速度較快,拍子轉為6/8拍子。第1主題是a小調,由弦樂器與單簧管以弱音提出。這是把序奏主題A變奏而成的主題,雖經裝飾,還可以很清楚的聽到基本動機。這如在歌唱的旋律,也具很有特徵的節奏。這主題逐漸提高音程強調並達到高潮,忽然加快速度掉下來,並進入過門樂段。過門樂段的主題,在後面也會出現。轉調後,以第1主題前半的旋律為伴奏,穩靜的第2主題,以e小調出現在單簧管上,其勢雖弱,但還不斷浮現在激烈的伴奏上。直到過門樂段的動機回來,第2主題就消失。音樂安靜下來後,出現有點寂寞感的小尾聲主題。音樂逐漸沉沒。在樂譜上依式指定要重複呈示部,但真正重複的演奏幾乎沒有。
發展部開始於弦樂拖長的音響,以半音上下移動的地方,然後重疊第1主題與第2主題發展。發展部也處理過門樂句與小尾聲,還作轉調。最後出現大提琴利用第1主題與第2主題動機的長旋律,結束發展部。大提琴的旋律留到再現部,伴奏再現的第1主題。
在再現部,繼第1主題的再現之後,直接進入第2主題的再現。過門樂句則省略掉。從第2主題到小尾聲,則與呈示部大致相同的形式再現。
尾聲部與發展部一樣,開始於半音上下移動。過門樂句的動機,成為有如暴風雨似的激烈旋律出現。最後忽然安靜下來,木管奏出下降音階後,回到序奏部3/4拍子的速度,奏出序奏開頭的旋律,最後弦樂器的撥奏奏出終止和弦而靜靜結束樂章。
第2樂章 不太過份的甚快板(Vivace non troppo)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
(Maa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這是由輕巧的旋律與較快的速度主宰的詼諧曲風格樂章。區隔第1樂章與第2樂章的,只有極為短暫的時間。因此這兩個樂章幾乎可以說是連續演奏。而且,不只是這地方的構造如此,此曲所有樂章與樂章之間隔,都採取這種架構。以前較早時候的交響曲,每演奏完一個樂章,就像演奏完一首樂曲,通常都要隔一個時間才開始演奏下一樂章。孟德爾頌覺得這種演奏方法,會使音樂的緊張感陷落。他在信上說,「這是我騎的木馬,因此一定要取消在各曲(樂章)間之休息。」他的意思,大概是要能騎得過癮才算是騎木馬遊戲,需要常常下馬,那就沒趣了。
這樂章也採取奏鳴曲式,是比較少有的2/4拍子詼諧曲。氣氛明朗又快速,正與漂浮着寂靜又灰暗的第1樂章成對比。孟德爾頌的交響曲,多在第3樂章安排小步舞曲,但在此曲中,是在第2樂章放置詼諧曲。這大概是為了要凸現激烈的第4樂章,想在第3樂章安排速度緩慢的音樂。
樂章一開始,就有短暫的序奏,之後,由單簧管奏出以五聲音階寫成的第1主題。這主題是令人想起蘇格蘭民謠的旋律(出現蘇格蘭切分音),其最初的4個音,就是第1樂章序奏中飄浮哀愁情緒的基本動機的最初4個音。這主題逐漸提高音量反復兩次,然後進入過門樂句以準備要轉調。第2主題由弦樂器以弱音呈示, C大調。引人注目的斷奏旋律不斷出現,那像被風吹動的樹木在作響。其動機有點像第1樂章的過門樂句。跳躍似的小尾聲動機結束呈示部後,開始發展部。呈示部沒有指定要反復。發展部依第1主題、第2主題的次序發展。先是第1主題以原來的形狀出現,然後漸漸轉調。第1主題從較低音域追趕到較高音域,之後第2主題以小調出來,第2主題最後部分,還出現第1主題的動機。第1主題以降E大調再次出現,不久就進入再現部。
到了再現部,第1主題因在發展部出過風頭,在此就不予完整的再現。在呈示部以弱音呈現的第2主題,在這裡就以強音再現。尾聲以第1主題為基礎的旋律結束樂章。
第3樂章 慢板 (Adagio)A大調,2/4拍子。簡化的奏鳴曲式。
(Maa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有陰影的假寐與沉重的朝聖重疊在一起的幻想風格樂章。
有短小的a小調序奏,準備從第2樂章的F大調,轉到關係較遠的第3樂章A大調,同時準備溫柔的氣氛。
小提琴在其他弦樂器的撥奏伴奏上,奏出歌謠似的第1主題。這主題會讓人感覺到譜寫過多首「無言歌」的孟德爾頌。接着,有送葬進行曲風格的第2主題先以a小調,再以e小調出現。法國號刻出的節奏,加強聽者的印象。沉思一陣子之後,像是延續第1主題的歌謠似的小尾聲結束呈示部。
發展部很短,並以第2主題的開展為中心。先以法國號刻出節奏後,開頭的主題出現。伴奏上有3連音符節奏。略微高昂後,回到A大調,第1主題出現而進入再現部,這裡也有3連音符伴奏。第2主題的再現是a小調,其形式大致與呈示部相同。然後出現由細碎的低音裝飾的小尾聲主題。最後,好像忽然想起來似的,在定音鼓上出現第2主題的節奏,接著由第1主題為基礎的旋律,靜靜結束此樂章。
第4樂章 極快的快板-很莊嚴的快板(Allegro Vivacissimo-Allegro maestoso assai)a小調-A大調,2/2拍子-6/8拍子。奏鳴曲式。
(Maa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無限展開悲愴感與焦急,結果得到爽快的終結。這就是這個終樂章。奏鳴曲式,激烈節奏貫穿全曲,還附有A大調尾聲部。
這個樂章與上樂章大異其趣,其情緒極為激烈。第1主題出現在低音樂器刻出的激烈節奏中。發展一陣子後,出現很有特徵節奏的過門主題。經轉調後,木管樂器奏出e小調的第2主題。這主題與第1樂章序奏的基本動機有關聯。然後又是第1主題的節奏,達到小尾聲。呈示部不反復。
在發展部主要處理第1主題與過門樂句的動機。先是第1主題經多次轉調發展,接著以對位法做復格風格的發展。最後第2主題稍做發展而進入再現部。
在再現部第1主題依式再現,省去過門樂句而直接再現第2主題。第2主題的再現相當縮小,很快就進入第1主題的節奏主宰的小結尾。這個樂章如戰爭之勢無窮盡發展,似乎無止境。直到進入尾聲後,一直存在的強烈節奏消失,以弱音發展第2主題,然後全休止。
音樂轉為6/8拍子,速度略減,進入壯大的尾聲後半部。低弦以A大調奏出新的進行曲風格旋律,這旋律也與第1樂章開頭基本動機,有深淵的關係。這主題具有前所不見的明朗與堂皇氣勢,因而聽完後還有清爽的感覺,而不因此曲多用小調,以致有灰暗之感觸。
1843年1月,孟德爾頌在出版本曲樂譜之前,臨時寫給出版社的信中說,為了使聽者對各樂章的音樂有更具體的映像,希望把幾句話記載在樂譜的開頭,而為第4樂章的句子是“Allegro guerriero und finale maestoso”(如戰爭的快板與莊嚴的終曲)。不過,以後發行的版本,這些句子都沒有再使用,已如前述。
在第4樂章的尾聲部,以全休止符靜止後,又引入新旋律以改變樂曲氣氛的手法,舒曼在1845年到1846年間創作的交響曲第2號中也可看到。不過,兩者的氣氛與效果相當有差異。由此推測,舒曼很有可能聽到「蘇格蘭」而受其影響。
名指揮家克倫貝勒對此尾聲後半部頗有意見。他在1960年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灌錄的「蘇格蘭」是依照原樂譜的一般演奏,但1966年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現場錄音,則刪除第4樂章尾聲後半95小節,以根據第2主題寫成的尾聲替代。在這場演奏中聽不到A大調的新旋律,音樂維持小調靜靜結束。
在本文中引為實例的Maa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錄音,是非常有名的錄音,瑞士指揮家彼得‧馬格(Peter Maag, 1919 - 2001)因這錄音而聞名。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擅長指揮此曲,以致只要提到「蘇格蘭」,就會提到他的名字。這錄音由EMI出版,雖然錄音較舊,但演奏極為出色,尤其弦樂器的聲音纖細而有光澤,細部的表情也很細膩。
此曲在開頭的序奏,就具有柔嫩的風情,在細膩的表情間,漂浮出動人心弦的哀愁。進入呈示部後,就添加堂皇的力量,充分綻放出此曲浪漫主義的魅力。馬格的詮釋,整體都以悠悠的速度,充分唱出旋律,很自然的表現出作品所具有的幻想又哀愁的味道。他會引起聽者有點類似戀情的甜美感情,至於要分析他設定的速度如何,把重點放在哪裡等,都沒有什麼意義。馬格純正的感性,與孟德爾頌在這作品中隱藏的情緒重疊在一起,產生很感人的氣氛。聽者只體驗這種氣氛而已。
樂譜:
(M. Jansons 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註:從這一次開始,有一部分參照的網頁只寫URL地址而不予連結,請讀者自行抄到搜索格中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