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0-13 12:04:49| 人氣4,30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艾爾噶:謎語變奏曲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1代從男爵艾爾噶(Sir Edward William Elgar, 1st Baronet, OM, GCVO、1857 - 1934)是英格蘭的作曲家、指揮家。他原為音樂教師、小提琴家。他所寫的音樂,常常在世界各地的演奏會上出現。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威風凜凜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小提琴與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兩首交響曲等。其他還寫了合唱曲、室內樂曲、歌曲等作品。

英格蘭的鄉下很美。一大片綠地,優雅的房屋,羊群,看來很幸福的丘陵連棉不斷。1857年艾爾噶誕生在倫敦西方140公里伍斯特(Worcester)西南的小鎮莫爾文(Malvern)的一家樂器店。是年年末,英法聯軍進攻廣州城,發生廣州城戰役。此戰役促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當時,英國正在維多利亞女王的最盛期,幾乎全部的東非、印度全土,馬來西亞、緬甸、澳大利亞等廣大的植民地都在其管轄下,而從這些植民地得到的豐富資源,讓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國。19世紀的英國,在繪畫方面有特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1834-1903)等名家,在小説方面有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1870)、道爾爵士(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1859—1930)、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等天才在文壇上活躍。但在樂壇上,則不知怎麼的,是一段全無成績的非常衰微的時期。

就在這時候出現艾爾噶。從17世紀出了一位菩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之後,兩百年之間,英國就沒有能夠耀於世的作曲家。因此艾爾噶極受英國人的歡迎。(韓德爾是德國人,42歲時才歸化英國,因此英國人視為德國作曲家)。艾爾噶在1904年47歲時得爵士, 1924年封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1931年74歲時得從男爵。

艾爾噶的父親曾擔任教堂的風琴手,因此可能有一點音樂才能,但家裡只是窮苦的樂器店,因此沒能給艾爾噶專門的音樂教育。雖然如此,艾爾噶還很會彈鋼琴或拉小提琴,而且自學作曲。13歲時成為教堂的風琴手,還譜作教堂要用的音樂,也為跟朋友們一起組成的合奏團寫數首作品。他的名氣傳遍英國各地,是在40歲以後,在此以前,是以鋼琴與小提琴的私人教師糊口。

1886年,他收了一位女學生叫愛麗絲•羅伯茨(Caroline Alice, 1848 – 1920,英國作家、韻文家),1889年他們兩人結婚,當時艾爾噶32歲,愛麗絲40歲。在結婚前一年,艾爾噶寫一首音樂獻給愛麗絲做為慶祝訂婚的禮物,就是那一首有名的小提琴曲「愛的禮讚」(Salut d'Amour)
(Eduard Laurel & James Ehnes:https://youtu.be/4kZT9ZsCO7Y
(柏林愛樂https://youtu.be/tYrj9jgxC8c)(請參閱維基百科「愛的禮讚」條)
此曲的曲題,艾爾噶為善於德語的愛麗絲而作「Liebesgruss」,後來應出版社的要求而改為法語「Salut d'Amour」。英文則做「Love's Greeting」,日文做「愛の挨拶」。由此,中文曲題似乎做「愛的問候」較為妥當。因為最初演奏這首作品時,有明顯的問候對象,有要向對方傳達的清楚内容,並不只是無的放矢的把愛情禮讚一番。要向情人傾訴愛情,最好用這種音樂。

進行曲集「威風凜凜」作品39也是艾爾噶聞名於世的作品。此曲集共含6首進行曲,艾爾噶完成其中5首,第6首只寫一部分就去世,後來在2005年到2006年之間,由別人補寫其他部分後完成。(請參閱維基百科「威風凜凜進行曲」條)這曲集的第1號最為有名。

「威風凜凜進行曲」第1號(Allegro, con molto fuoco – Trio. Largamente – Molto maestoso,D大調)譜作於1901年,該年10月19日在利物浦由羅德瓦爾德(Alfred E. Rodewald,也是艾爾噶的朋友)指揮首演,並呈獻給「阿爾弗雷德·E·羅德瓦爾德以及利物浦管弦樂團的成員們」。首演3日後,在女王大廳(Queen's Hall)的演奏會上再次演奏這曲時,聽眾竟兩次安可。這件事成為音樂界的逸聞。

當時的王子阿爾伯特·愛德華(Albert Edward)聽到「威風凜凜進行曲」第1號之後,曾建議説如果在此曲中段的旋律上附加歌詞,一定會成為一首偉大的音樂。艾爾噶接受這建議,1902年當愛德華王子成為國王愛德華7世時,為他加冕典禮所寫的「加冕頌歌」(Coronation Ode)作品44的第6曲終曲「希望與光榮的國土」(Land of Hope and Glory)中使用此曲中間樂段旋律。這頌歌導奏曲「加冕王上」(Crown the King)的最後部分,也使用此中間樂段旋律。歌詞是英國詩人扁森(Arthur Christopher Benson)所寫。「加冕頌歌」得「愛德華7世國王的特別欽許」,呈獻給國王。不料,愛德華7世因得盲腸炎延後舉行加冕典禮,結果「加冕頌歌」的出版與首演與加冕典禮不一致。出版樂譜時,其第6曲頗得各界好評,出版商乃向艾爾噶提議單獨發行此曲。於是艾爾噶把第6曲重新寫過,並請扁森也重新寫歌詞。這就是現在所看到的合唱曲「希望與光榮的國土」。在英國,這首愛國歌曲已受第2國歌的待遇,如BBC的逍遙音樂會經常以「威風凜凜進行曲」第1號典後,聽眾則以屈膝打節拍,到中間樂段都形成演奏者與會場內外聽眾混成一團的大合唱,而且演奏一次還不夠,要安可一次才肯散場,可知受其國民喜愛的程度。
(BBC交響樂團)https://youtu.be/lmEyYSNtMFQ (「威風凜凜進行曲」第1號)
(Jiří Bělohlávek指揮BBC合唱團與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Vvgl_2JRIUs
(Sakari Oramo指揮BBC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lmEyYSNtMFQ (附有歌詞)

「威風凜凜進行曲」第4號也很受大眾歡迎。

開始談這次的主角「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作品36吧。

1898年的某一天,艾爾噶對著鋼琴隨便即興彈奏旋律。妻子愛麗絲剛好從旁走過,問他這是什麼旋律,並説,她喜歡這旋律,要他再彈一次給她聽。艾爾噶回答説,「沒什麼。不過,使用這段旋律,也許可以寫些音樂。」他為了討好妻子,依此旋律彈出各種形態的音樂,然後想出一個個親友,説:「如果是他,給人的印象就像這樣;如果是她,就會給人另一種印象,像這樣。」最後他把這些音樂膨脹為一首管弦樂曲。這就是這首「謎語變奏曲」。

喜歡音樂的人,常常會想作曲家是怎麼寫出那許多令人難忘的旋律?這過程,對大多數人是個未知的領域。大體而言,大部分的音樂,是把以前所聽過的音樂滲入自己腦海後,改個形式寫成。但是屬於天才類的作曲家,如莫札特,則旋律如從天而降,不斷湧出。這首變奏曲主題,也是靠艾爾噶的天性產生。而其成曲經過,也給我們有趣的提示。也就是說,天性所產生的旋律,加上人物像與性格,也是創作音樂的手法之一。同時,艾爾噶為了取悅於妻子的愛情,讓他更換主題的形狀,表現出他們共同朋友的各種氣氛,最後形成這首變奏曲。此曲有管弦樂譜與鋼琴譜兩種版本,都出於作曲者本人之手。

從描寫他所愛妻子的第1變奏開始,利用聲音、樂器,描出他們所愛的朋友,甚至寵物,都用巧妙的筆調與豐富的感情彩繪展現出來。如果對照各變奏曲的解說仔細聆聽,則會發現艾爾噶描寫技術的巧妙。從這些音樂看來,出色的作品,要以愛做為其基礎。此曲的主題雖然因艾爾噶的天賦而產生,但如果沒有對妻子的愛情,以及支撐艾爾噶的朋友,跟他們一起渡過的時間、一起演奏一起談論的音樂的愛,恐怕也不能成為流傳到後世的藝術作品。再有艾爾噶所説另一個「隱密的主題」(後述)──艾爾噶的愛國心,也可以從此曲所具有的英國風格感覺出來。聆聽這首作品時,從這些林林總總感覺得出來能活用天性、音樂技法而產生真正音樂的是「愛」。

「謎語變奏曲」的正式名稱是「獨創主題的管弦樂協奏曲」(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for orchestra)。出版商建議在樂譜上附記「謎語」(Enigma)字樣,並得艾爾噶的許可,因而此曲通常稱呼「謎語變奏曲」。作曲時間是1898年,於1899年7月19日在倫敦聖詹姆士廳由李希特指揮首演。而由於此曲的成功,艾爾噶的名聲傳遍全世界。

這是一首由管弦樂團演奏的變奏曲,而採用這種形式的作品相當少,除了此曲外,有名的獨立音樂,只有布拉姆斯的「海頓主題變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的「巴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則有一半像是鋼琴協奏曲。

曲題「謎語」(Enigma)是希臘語。艾爾噶説,此曲有兩個謎題。第1個,據他説:「這首變奏曲,除了主題以外,還有一個作品中不會出現的謎的主題。」第2個,是各變奏的副題。

關於第1個不會出現在作品中的謎題,其謎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指揮家司托柯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i,1882-1977)證言説,據作曲者告訴他的話,「這曲的主題中,隱藏著好色的意義。」如果把「作品中不會出現的謎的主題」認為是旋律,則這個謎題到現在都還沒有人找到謎底。

艾爾噶為了在自動鋼琴紙卷上記錄的鋼琴版「謎語變奏曲」,留有簡單的解說。據此解說,「曲中另外有成為所有變奏基礎的無法聽到的主題。」他還説,「我不再説明這個謎。關於這背地裡的聲音,會讓人無法想像。我警告各位,變奏與主題的明顯關聯,常常只不過是樂譜上的些許問題。再進一步説,全套曲集被一個更大的主題貫穿,但這主題決不會被演奏……。於是基本主題,甚至在後續的開展中也決不會出現……,其主要的性格,決不會出現在前台。」雖然艾爾噶本人都有點暗示這「隱藏的主題」本身,就是一段有名旋律的變奏,但在眾說紛紜之中,還沒有大家都認定的謎底。

這些謎底中,有説是英國國歌「天佑吾王」者,有説是蘇格蘭民謠「Auld lang syne」(離別歌)(https://youtu.be/P_exu0B3DKM )( https://youtu.be/11wYCgYms2I )
( https://youtu.be/3wKZCyBNk_k )者,有説是「謎語變奏曲」首演時,同時演奏的莫札特交響曲第38號「布拉格」等等。今日最有力的假設,是英國愛國歌曲「統治吧,不列顛尼亞!」(Rule, Britannia!)(https://youtu.be/-SRDNxt0LsM )歌詞「never, never, never」部分的樂句。因為在主題的最初5個音中,可以很清楚的聽到這樂句,況且他的言詞,尤其一再反覆「基本主題,決不(never)如何如何…」部分,似乎給後人一些暗示。

第2個謎語是附在各變奏曲的副題,都是所描述各人物的簡寫或暱稱。各變奏曲究竟描述誰,要從音樂與副題中猜出來。這部分的謎差不多都已解開了。各變奏曲是親友們的最有誠意的肖像畫,而這首作品呈獻給「在作品中描述的朋友們」。

「謎語變奏曲」由一段主題與14段變奏曲組成。

主題 行板 g小調,4/4拍子。兩段體。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DIJX-JnxMEE

由小提琴奏出的第1主題與單簧管奏出的第2主題構成。主題短短只有17小節,奏完馬上進入第1變奏。這段變奏主題,聽來有點淒涼、憂鬱、感傷,躊躇。整段主題,都在弱奏或很弱奏中。

第1變奏 「C.A.E.」 同一速度(L'istesso tempo)g小調,4/4拍子。
(Sir Andrew Davis指揮 BBC Symphony Orchestra) https://youtu.be/wviJIQpZ_yY  (主題與第1變奏)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3KA_MeoT98M

C.A.E.是作曲者的愛妻愛麗絲(Caroline Alice Elgar)的簡寫。這段變奏從主題直接以同一速度進入,因此要特別注意才會知道在什麼地方開始。聲音始終保持較弱或最弱,以緩慢的速度表現出溫柔的氣質。到後半段逐漸提高強度而達高潮,銅管高哮,主題那淒涼、憂鬱的氣氛,才由一絲亮光驅散,但結束這變奏時,又轉為較弱音。艾爾噶説,「這變奏是主題的延長,想加入浪漫而纖細的要素。知道C.A.E.的人,一定知道這段是誰。」

第2變奏 「H.D.S-P.」快板(Alleglo)。g小調,3/8拍子。
(Sir Andrew Davis指揮 BBC Symphony Orchestra) https://youtu.be/4f6nMPrunZ4 (第2~4變奏)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k97FIhgivaE

H.D.S-P.是業餘鋼琴家Hew David Stuart-Powell。他跟艾爾噶一起演奏室內樂曲。這段跳躍似的旋律,幽默的描寫他在演奏之前,彈奏音階練習運指的情形。

第3變奏 「R.B.T.」稍快板(Allegretto)。 G大調,3/8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https://youtu.be/4Keii7OmTZE

R.B.T.是業餘演員Richard Baxter Townsend,善於表演啞劇,也善於自由改變聲音的音質與音域。這種特性也反映在這段音樂中,成為這段變奏曲的主流。

第4變奏 「W.M.B」很快板(Allegro di molto)。G小調,3/4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https://youtu.be/xOrzomI8WKY

W.M.B是格洛斯特郡(Gloucestershire)的大地主,對史篤城(Stoke-on-Trent)的開發有貢獻的William Meath Baker。他是一位很有幹勁的人,因此這段變奏以全奏顯出非常激動的氣氛,描寫他在準備宴會時,拿著列舉準備事項的紙張,大聲唸完後,就強力關門出去的情形。

第5變奏 「R.P.A.」中板(Moderato)。c小調,12/8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DZVGuu8QESc

R.P.A.是Richard P. Arnold,他是1888年去世的英國大詩人Matthew Arnold的三子。他繼承父親的才能,成為文藝家,但也喜歡音樂,自修鋼琴。從這段變奏裡,由小提琴在G弦上緩緩奏出的旋律,會想像這位朋友穩重的性格。不過,他好像有時很認真講話,但忽然會出其不意的講出幽默的話,其笑聲則以雙簧管表現出來。

第6變奏 「Ysobel」 小行板(Andantino)。C大調,3/2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28NJvGjqw_k

Ysobel有一點像西班牙語。這是艾爾噶給跟他學習中提琴的Isabel Fitton取的暱稱。在這段變奏裡中提琴很活躍,就是這個緣故。Isabel Fitton是住在伍斯特市的音樂家庭的千金,也是為愛麗絲與艾爾噶牽線的恩人。這段變奏以中提琴為主角,詼諧模仿初學者遭遇到的辛苦的移弦練習。

第7變奏 「Troyte」急板(Presto)。C大調,1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ugeTgWjIt6c

Troyte是住在馬爾凡(Malvern)的建築師Arthur Troyte Griffiths,艾爾噶的玩伴。艾爾噶常跟他放風箏、健行,一生都跟他交往甚密。他隨艾爾噶學彈鋼琴,但好像很笨手笨腳,怎麼練習都不會進步。速度指示是急板,演奏極快,可能是一位性急,講話又很快的朋友。拍子記號是「1」,意思是拍的單位音符是全音符,每一小節只有1拍。這種拍子記號很少見,演奏起來的確很快。

https://youtu.be/Dsw4IhZ_uQ0 (未註明演奏者。含主題、第1~7變奏)

第8變奏 「W.N.」稍快板(Allegretto)。G大調,6/8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4WwVpm0EJy0

W.N.是Winifred Norbury。她是伍斯特(Worcester)愛樂協會的秘書,住在馬爾凡北方18世紀建造的古屋中。她是一位慢條斯理的女性,這段變奏,以相當鬆懈的氣氛,描寫這古屋與她放鬆的笑聲。音樂結束時,小提琴的一個音拉長(attacca)而進入下一段變奏。

第9變奏 「Nimrod」慢板(Adagio)。降E大調,3/4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yF9WcCsPkLE
(Daniel Barenboim 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sUgoBb8m1eE
(Sir Adrian Boult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NhnMd1Jl7SA

在倫敦的樂譜出版公司Novello的主編德國人葉格(August Johannes Jaeger),是艾爾噶的擁護者,也是親友。「謎語變奏曲」的初版樂譜,是由Novello公司出版。艾爾噶給葉格暱名叫Nimrod(寧錄)。通常Nimrod在舊約聖經中,是指狩獵名手「寧錄」,而德語葉格(Jäger)又指「獵人」或「狙撃手」,因而有此名。艾爾噶在這第9段變奏中,不單描出葉格的高尚人格,還想描出有一個晚上兩人一面散步,一面討論貝多芬的氣氛。據說,當時他們所討論的是有關貝多芬的徐緩樂章,因此這段變奏曲,給人很莊嚴的感覺。這段變奏曲有時當安可小品單獨演奏。

這段變奏特別美麗,與親友熱情談論藝術之夜,是否能給音樂這麼大的美感?

在英國,每年11月11日的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為了要追悼陣亡將士,會由皇家軍樂隊在陣亡者紀念碑前演奏此曲。這與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1874 - 1934)的合唱曲「祖國啊,我向你發誓」(I Vow To Thee My Country)(https://youtu.be/bvouc8Qs_MI )同樣的待遇。不過此曲沒有愛國主義、追悼等内涵,只是不管作曲者的意圖,常在葬禮、追悼等場面使用,就像在美國使用巴伯(Samuel Barber,1910 - 1981)的「弦樂慢板」(Adagio for Strings)(https://youtu.be/6tFgTyXUCbI )一樣。2012年倫敦世運中朗誦一段莎士比亞的「暴風雨」時,以此曲為背景音樂,希臘國立管弦樂團廢止時,最後演奏的音樂,也是這首「Nimrod」。

第10變奏 「Dorabella」間奏曲 稍快板(Allegretto)。G大調,3/4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dy-Jkdda9NI

Dorabella(美麗的Dora)是Dora Penny的暱稱。她是William Meath Baker(第4變奏)的姪女,更是Richard Baxter Townsend(第3變奏)的姐妹,後來還嫁給Hew David Stuart-Powell(第2變奏)。她是一位文靜的女性,木管樂器似乎在模仿她講話的樣子或是笑聲。

第11變奏 「G.R.S.」很快板(Allegro di molto)。G小調,2/2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uw1YkEU0Gl0

G.R.S.指的是赫里福德(Hereford)大教堂的風琴師George Robertson Sinclair,但音樂中所描述的是Sinclair飼養的狗Dan。有朋友問艾爾噶:「G.R.S.是否指赫里福德大教堂的風琴師George?」艾爾噶回答説:「沒錯,但此曲與大教堂或風琴沒關係,而是描述他所飼養的Dan。這隻鬥牛犬在散步中掉落河裡,牠拼命逆流游抵岸上後,高興吠叫。」音樂很幽默,而幽默又是成為英國紳士重要條件之一。

https://youtu.be/2WFL06es-HI (未註明演奏者。第8~11變奏)

第12變奏 「B.G.N.」行板(Andante)g小調,4/4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zQVlBdE1A1U

B.G.N.是當時有名的大提琴家Basil G. Nevinson,因此大提琴演奏主旋律,中提琴輔助大提琴。Nevinson常跟艾爾噶與其他朋友一起演奏室內樂曲。艾爾噶後來被Nevinson觸發,創作一首有名的大提琴協奏曲。

第13變奏 「***」浪漫曲 中板(Moderato)G大調,3/4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z-4MRahFS3A

這是惟一還沒有解開謎底的變奏曲。由於曲題沒有以文字寫明,因此要特定某人甚為困難。依據艾爾噶的初稿,此曲的題名是L.M.L.,但不知何故,他把這3字刪除,改為***。L.M.L.指的是Lady Mary Lygon,艾爾噶在當初把她放在念頭,看來是沒錯的猜測。當時她正在向澳洲航海中,因此音樂中好像能聽到船隻的引擎聲,或感覺到海浪波濤的樣子。單簧管也奏出孟德爾頌的音樂會序曲「平靜的海與快樂的航海」(Meeres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Kurt Masur 指揮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https://youtu.be/4I17oDiY3sM )的旋律片段。

Lady Mary Lygon生於1869年,當時30歲,航海的目的不得而知。澳洲當時給人的印象是英國的「流刑地」,雖然已開始殖民,但艾爾噶周遭的朋友,好像也不會殖民到那兒,也不見得是單純的觀光旅行。為什麼把簡稱刪除,到現在還沒有找到理由。另外一説是曾與艾爾噶訂婚,後來分開而移民紐西蘭的Helen Weaver,才是此變奏的主角。

第14變奏 「E.D.U.」終曲 很急的快板(Allegro Presto)G大調,4/4拍子。
(Sir Simon Rattle指揮伯明罕市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9SzRCMgpX8A

E.D.U.是Edu。這是愛麗絲夫人稱呼比她年小的艾爾噶的暱稱,所以此曲是他自己的自畫像。但是此曲沒有具體表現什麼,只是自由奔放的譜寫,貫通此曲的是艾爾噶的風格。曲中可以聽到第1變奏與第9變奏的餘韻。

首演時,此一變奏好像比現在的短得多。後來經艾爾噶的朋友,也是第9變奏的主角、樂譜出版公司的編輯Jaeger建議,才追加100小節。這追加部分還使用風琴,但樂譜上註明「隨意」(ad lib),也就是不用也可以,所以現在都不使用風琴。

https://youtu.be/AbocgV_QYEk (未註明演奏者。第12~14變奏)

艾爾噶留下許多名曲,其中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是1919年他62歲時譜作的作品。次年愛麗絲夫人去世,他自己活到76歲,於1934年去世。

 

(Yuri Temirkanov 指揮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
https://youtu.be/SvA6FtN8-n0
(Arturo Toscanini 指揮NBC交響樂團)
https://youtu.be/ehKrvLsI_Fo


台長: 雲翁
人氣(4,305) | 回應(1)|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管弦樂 |
此分類下一篇:孟德爾頌:序曲「芬格爾洞窟」與「平靜的海與快樂的航海」
此分類上一篇:莫札特:嬉遊曲D大調,K.136

賴佑建~
你好~~
好友對於音樂造詣很深,每篇po的主題真的很棒,非常懂音樂的文藝人士喔,我兒子非常熱愛音樂,常與學校音樂社辦音樂會主要彈貝斯,內人最近也去上電子琴課。而我只是個聽眾~~呵呵~~
祝~週末愉快~~~
2016-10-16 14:37:35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音樂是一生當中,無論是喜或悲,都會陪伴你的朋友,也會影響個性的形成。多親近音樂吧。
2016-10-16 20:01: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