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舒伯特在1824年11月(27歳)時所譜寫的由琶音琴(Arpeggione)與鋼琴演奏的奏鳴曲。
琶音琴是在1823年到1824年之間,由維也納吉他製造者舒道發(Johann Georg Staufer)製造的6弦弦樂器。演奏時使用琴弓,如大提琴般豎起來拉弓演奏。因體型較大提琴為小,因此容易奏出雙音,還具有24個琴格,因而還有吉他的特徴。也有人稱之謂「吉他大提琴」,外觀則類似巴洛克時期的古提琴(viola da gamba)。據說,琶音琴有引人入勝的聲音,但不容易演奏,因而逐漸被遺忘。
1824年,舒伯特27歳。他得不治之症,但這時候還得小康。他寫給父親的信上説:「最近恢復健康,偶爾出去散步。」然而,想來該是沒有一天不想到面臨死亡的自己的健康。這時候,發明琶音琴的友人舒道發委託他寫一首為琶音琴的音樂,結果就產生這首作品。本來就是為推廣新開發的樂器而譜作的樂曲,因此應該有發揮樂器特性與協奏曲大師風格的技巧性樂句,但可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使此曲成為到處都顯出異常纖細,又露出内心深處的音樂。整首樂曲,都籠罩著暗淡的表情。在同一時期,舒伯特還譜寫弦樂四重奏曲「死與少女」。
雖然琶音琴是在1823年到1824年之間開發製作,但在舒伯特譜寫此曲時已逐漸淡出樂界,到此曲出版時(1871),已遭大眾遺忘。然而此曲有漂浮哀愁感的美麗旋律,使聽者聽到一次就不能忘懷,因此樂器消失之後,還能留存下來。
現在已有人仿造琶音琴,但演奏家極少。因此現在演奏此曲時,琶音琴聲部通常以大提琴,或中提琴、低音提琴演奏。只是琶音琴的音域較寬,也較容易演奏雙音,因此改由其他弦樂器演奏,就有不少困難。使用小提琴則無法奏出低音,大提琴要到相當高的把位,使用中提琴則演奏起來相當勉強。琶音琴有6弦,而其他弦樂器只有4弦,因此必須修改演奏技法。再以琶音琴有琴格,因而演奏高音域較容易,使用其他弦樂器的現代演奏者,對這些高音域的演奏是一大考驗。有5弦的「小大提琴」(Piccolocello),則音域雖同,卻無琴格。也嘗試把中提琴改為5弦,第5弦調為E弦演奏,以奏出原有韻味。不過,舒伯特原稿呈示部末尾,有一段指示要使用全部6弦撥奏的地方,以致所有其他代用弦樂器,一律無法忠實奏出。有時候以吉他或低音曼陀林琴代替琶音琴,但此曲基本上是要使用琴弓拉奏,改用撥奏的吉他或曼陀林琴,就難以表現此曲原有的韻味。
現在,給琶音琴演奏的音樂只留下這一首,其他就很少看到。然而這絕不表示這是舒伯特次要的作品。反之,這是他代表作之一,對大提琴家來説,更是一首難得的奏鳴曲,也是經常演奏的一首作品。喜歡大提琴或中提琴的讀者,該多聽這首音樂。
此曲是能夠與舒伯特最後的鋼琴奏鳴曲或弦樂四重奏曲比肩的名曲,但樂曲結構則比這些作品平常得多。曲中也不驅使什麼驚人的演奏技巧,卻有動人心弦的美麗,這只能説是舒伯特天賦的才能使然。也可以證明音樂之美,不一定要依賴高超的演奏技巧。不過話又説回來,如果仔細聆聽此曲,也會發現到處有巧妙的安排,使此曲像寶石那般閃閃發光。
第1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a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Mstislav Rostropovich大提琴,Benjamin Britten鋼琴)
https://youtu.be/AonBUbPkthc
這樂章的架構很單純。在呈示部中提示兩個主題,然後有發展部、再現部,是不須説明的通常而容易了解的奏鳴曲式。然而,舒伯特在一開頭的第1主題,就有跟一般的奏鳴曲不一樣的安排。
音樂一開始,鋼琴溫柔而輕輕的奏出第1主題。這共有9小節的部分好像是一首歌曲的導奏,舒伯特在這9小節中,就有不同於平常的安排。他在這裡,就已安排微妙的轉調,以表現出擺動不已的内部的不安。這第1主題共有9小節,而不是通常的8小節。原因是舒伯特加了第7小節。就和聲的進行來説,這第7小節是一段多餘的小節。即使把這1小節拿掉,也不會損及和聲的進行。甚至於可以説,會讓第1主題聽來很整潔,也很好聽。但聽來很平凡。舒伯特卻插入第7小節,使音樂顯得停下來猶豫了一下。這1小節在後面變換形態出現好幾次,因此也是很重要的1小節。然後,琶音琴也溫柔的奏出第1主題,那好像在安慰鋼琴的不安。
第2主題比較輕快,是主要使用16分音符,表現得有點玩弄技巧的複協奏曲風格的音樂。也許,委託舒伯特寫曲的舒道發要他寫一些技巧性的走句,他就參考當時的小提琴家史博(LouisSpohr)、羅德 (Pierre Rode),大提琴家隆伯格(Bernhard Heinrich Romberg)等人作品中的演奏技巧。不過擅於寫作聲樂歌曲的舒伯特,把這種展現技巧的旋律也寫得很美麗,以避免只是利用16分音符上上下下的乾燥無味的走句。
發展部開始於鋼琴以F大調奏出第1主題,琶音琴以撥奏伴奏的地方,在以A大調和弦停下來的地方,出現前述第7小節的動機。這動機以後還會出現。由這些地方可知,那第7小節動機的重要性。音樂到達高潮後,在鋼琴長達4小節的E大調和聲上,琶音琴從最高音緩緩降到最低音,然後以3連音符急忙上升,並突然叫出絕望的E大調9和弦後進入再現部。再現部大致正確再現呈示部,但鋼琴聲部會有新的旋律,要進入第2主題之前,琶音琴變得很熱情,和聲也從a小調轉為A大調。之後,第2主題依慣例以A大調再現,然後進入尾聲。是有點絕望感的樂章。
第2樂章慢板(Adagio) E大調,3/4拍子。
(Mstislav Rostropovich大提琴,Benjamin Britten鋼琴)
https://youtu.be/hFBAVF93ve8
這樂章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第1部分是簡單而美麗的A-B-A’ 3段體歌謠。3小節鋼琴導奏之後,琶音琴從第4小節奏出8小節的A段與8小節的B段。這是一段清淨而安祥的音樂。到A’樂段才會打破4小節樂句的均衡,用幾次3小節樂句轉到升C大調。舒伯特在這裡使用這樂章唯一的強音,使平穩單純的音樂,帶來一點點戲劇性。
第1部分過後,進入第2部分。這是連接到下一樂章的過渡樂段。第1部分結束後,低音域傳來有點怕人的音樂,並予發展。在尾聲部,鋼琴的低音部逐漸下降到幾乎是最低音,那好像在窺視絕望的深淵。但是右手高音部則反而逐漸趨向高處的E大調,好像在尋求某種希望。琶音琴也降到最低的E音,然後帶著新希望從深淵站起來,直接進入A大調的第3樂章。
第3樂章稍快板(Allegretto) A大調,2/4拍子。輪旋曲式。
(Mstislav Rostropovich大提琴,Benjamin Britten鋼琴)
https://youtu.be/gY9qpHg3TBk
這樂章是很清楚的輪旋曲式。稍快板的輪旋主題漂浮著幸福感,或許是他得到小康,「偶爾出去散步」時的心情。第2部是以16音符為主,圓滑奏與斷奏交替出現,有點匈牙利風格的旋律。第3部是較快活幸福的音樂,其中還包括一段撥奏旋律。最後在輪旋主題中結束全曲。
(Alfred Lessing 琶音琴,Jozef De Beenhouwer鋼琴)
https://youtu.be/h9G11vxq2IQ
(馬友友 大提琴,Rudolf Firkušný 鋼琴) https://youtu.be/6n7Jbe5f7EE
(Perenyi大提琴,Schiff鋼琴) https://youtu.be/NNcQuY1is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