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7-19 22:09:53| 人氣5,3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蕭邦:大提琴奏鳴曲g小調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蕭邦的音樂,幾乎可以說全都跟鋼琴有關。他為其他樂器寫的作品,除了兩首鋼琴協奏曲外,還有4首室內樂曲是與大提琴有關係的作品。其中1首是由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的「鋼琴三重奏曲」,其他3首都是由大提琴與鋼琴演奏的室內樂曲,而其中兩首又是早期的作品,這些都脫不了與鋼琴有關。大提琴奏鳴曲是他譜作的最後一首室內樂曲,也是他生前發表、出版的最後一首作品。

蕭邦之所以寫大提琴作品,是他在鋼琴之外,最喜愛大提琴,而他的法國朋友大提琴家奧古斯特‧法蘭修姆(Auguste-Joseph Franchomme、1808 - 1884)給他的影響很大。法蘭修姆(或法蘭柯姆)與蕭邦有十數年的交情,其間經常幫忙處理蕭邦的日常雜務,並一直支持蕭邦。這首大提琴奏鳴曲設想要由蕭邦與法蘭修姆共演,完成之後也呈獻給法蘭修姆。

這雖然是一首大提琴奏鳴曲,但幾乎可以說是大提琴與鋼琴在競技。鋼琴的地位絕不止於伴奏,而且在技術性、音樂性方面,都有高度內容。曲中多用主題的發展、對位法等技法,兩件樂器既競技又協奏而融合。蕭邦後期的作品稍呈晦澀,而這首大提琴奏鳴曲更屬於難解的一類。尤其結構複雜的第1樂章,由法蘭修姆與蕭邦共同演奏的首演時並沒有演奏。

蕭邦在這時期還留有小提琴奏鳴曲的草稿,由此可以忖度他在這作品之後,還想在鋼琴獨奏曲或協奏曲等作品之外,開創新的音樂天地。對鋼琴演奏家來說,蕭邦有這麼一首大提琴奏鳴曲,可能是一件耳目一新的事情,但是對大提琴演奏家來說,卻多了一曲可在演奏會上演奏的名曲。這是鋼琴詩人留下的最後一首大曲。

蕭邦只有39歲就去世,而這首作品是他36〜37歲時所創作。1847年(37歲),蕭邦與喬治‧桑長達10年的關係靜靜迎接尾聲。(有關他們兩人的戀情,請參閱「馬約卡之行─蕭邦與桑」與其他相關文章。)離開喬治‧桑,健康情形日益惡化,他在這種困苦的狀況中回到巴黎。在巴黎幫助他的是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拉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法蘭修姆等朋友。與法蘭修姆有十數年的交情已如上述,蕭邦為了報答這位好朋友,寫一首能最大限度發揮鋼琴與大提琴特性的作品,就是這首奏鳴曲。蕭邦的作品多為小品,這一次,他提筆寫大規模的奏鳴曲式作品,可窺知他多重視這首音樂。

此曲的架構與鋼琴奏鳴曲第3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兩曲有如兄弟。這首奏鳴曲在作曲技法上,大提琴與鋼琴以對位法方式處理,樂句以協奏風格發展。這是很大的特點。因而音樂不成為有鋼琴伴奏的大提琴獨奏樣式,鋼琴與大提琴的關係,經常成為對等且相補的型態。蕭邦當然想讓鋼琴站在與大提琴同等地位,因而利用對位法讓音樂發揮更大的說服力。在所有大提琴的作品當中,此曲應該是相當特別的一首。與其他的大提琴奏鳴曲相較,此曲中兩件樂器的比重顯然偏於鋼琴,因此如果表現能力不夠,搞不好會變成附有大提琴助奏的鋼琴奏鳴曲。

鋼琴家不大知道有這麼一首音樂,但大提琴家卻是非常嚮往,時常躍躍欲試的曲子。不過,此曲非單在鋼琴方面需要很高的演奏技巧,在大提琴方面也要有相當高的技術,因此對業餘的演奏者來說,是一首不易演奏的難曲。

大提琴奏鳴曲g小調作品65,全曲有4個樂章:

第1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g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Jacqueline Du Pré 大提琴Daniel Barenboim鋼琴) https://youtu.be/t29vc6PBey0
(Mstislav Rostropovich 大提琴 Martha Argerich鋼琴)
https://youtu.be/3S9jQigxZH0    (1/2)
https://youtu.be/_xZeLXRco-Y    (2/2)
依照古典主義音樂的規範,主要主題是主調g小調,而副主題是降B大調。主要主題以下降音型為其特徵,而副主題有沉思的氣氛。蕭邦驅使相當高度的和聲法、轉調、對位法、發展技巧等手法,隨處使用細膩的轉調,使主調模糊。其主要主題到一半,g小調就穩不住。不過這樂章在要緊的地方徹底使用g小調,設法讓全章的調性感統一。樂章一開始,鋼琴就奏出主要主題,並繼以裝飾奏,有力的大提琴也以主題回應鋼琴。

蕭邦的奏鳴曲作品,其發展部逐年成長充實,這首最後奏鳴曲的發展部已極為出色耐聽。到再現部,蕭邦依他的慣例只再現副主題而省略主要主題。這與他第2、第3號鋼琴奏鳴曲相通,隨處放置過門長句,則類似第3號鋼琴奏鳴曲。在再現部也不止於g小調,頻頻轉到降B大小調、降D大調等調。尾聲由大提琴高歌而結束。

這樂章的結構相當複雜,再加以大提琴與鋼琴的對位法糾纏,使聽者不易聽懂。蕭邦他自己可能也認為這樂章難解,因此生前公演時,也省略這樂章。真難為他把這麼有分量的樂章略而不奏。

第2樂章詼諧曲。生動的快板(Scherzo, Allegro con brio) d小調,3/4拍子。
(Jacqueline Du Pré 大提琴Daniel Barenboim鋼琴) https://youtu.be/0LAi9ImYm4Q
(Mstislav Rostropovich 大提琴 Martha Argerich鋼琴)
https://youtu.be/orPM3K7iI14     (第2,3樂章)
是詼諧曲樂章,其架構、樂句都較第1樂章單純得多。不過,詼諧曲部分的調性很複雜。從d小調開始,節拍感明快的主題,在反復的過程中一直會轉調,顯出多采多姿的音樂。

進入中間樂段後,調性轉為D大調,大提琴滑潤唱出來的主題,與詼諧曲主題成對比,很美。

這樂章雖然架構簡單,但含有複雜的要素。大提琴與鋼琴的處理方式比第1樂章清楚,在詼諧曲部分兩者一貫採取對立關係。很有流動性的大提琴旋律,與強調拍子的鋼琴伴奏尖銳的對立。鋼琴的節奏音型單純而有力。在中間樂段,則兩者轉而成為協調關係。大提琴旋律悠悠然,鋼琴則彈出美麗的琶音,支撐的是簡單的低音。合奏的協調很出色。「如歌的」(cantabile)大提琴聲部有如義大利歌劇的詠唱曲。

第3樂章最緩板(Largo) 降B大調,3/2拍子。
(Jacqueline Du Pré 大提琴Daniel Barenboim鋼琴) https://youtu.be/DsaIkLmFpzQ
有夜曲風格的徐緩樂章。蕭邦的夜曲通常都採用旋律加伴奏這種單純的形式,但這個樂章卻以3聲部構成,讓大提琴與鋼琴兩聲部交替分擔各聲部的旋律,鋼琴左手擔任伴奏的低音聲部。又在短短數小節中調性的變換頻繁,釀出他獨特的緊張感。一般作曲家大都以大提琴獨奏與鋼琴伴奏寫出美麗的徐緩樂章,蕭邦則還加上一些他的做法。

法國鋼琴家阿爾弗雷德·科爾托(Alfred Denis Cortot,1877-1962)曾把此曲改編為鋼琴曲。

第4樂章終曲。快板(Finale, Allegro) g小調,2/2拍子。有輪旋曲風格的奏鳴曲式。
(Jacqueline Du Pré 大提琴Daniel Barenboim鋼琴) https://youtu.be/Q_aQH-xuK2o
(Mstislav Rostropovich 大提琴 Martha Argerich鋼琴) https://youtu.be/O5s_v-1yvn0
主要主題使用以前只留下草稿而未完成的8度卡農的半音階風格主題,由大提琴與鋼琴依對位法糾纏著進行。副主題則轉而使用全音階風格的雙音奏法。

這兩段成對比的主題發展下去,既發展又再現,因而讓此曲有輪旋曲風格。最後以小結尾主題,由鋼琴奏出華麗的琶音回應第1樂章開頭的裝飾奏後,以G大調主和弦結束全曲。

 

(Maria João Pires鋼琴  Pavel Gomziakov大提琴) https://youtu.be/TECb7NUKg3Q
(Yo-Yo Ma大提琴Emanuel Ax鋼琴) https://youtu.be/qAaGrczZ2h0


 

台長: 雲翁
人氣(5,36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獨奏曲(含二重奏曲) |
此分類下一篇:佛瑞:悲歌 作品24
此分類上一篇:拉威爾:庫普蘭之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