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4年到1917年之間,拉威爾普寫了一套鋼琴組曲「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法蘭索瓦‧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 1668-1733)是巴洛克時期法國鍵盤樂器演奏家,作曲家。庫普蘭家輩出音樂家,而法蘭索瓦‧庫普蘭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因而有「大庫普蘭」之稱(詳見維基百科「法蘭索瓦‧庫普蘭」條)。
那拉威爾的這套組曲,又跟庫普蘭之「墓」有什麼關係?原來此組曲的原文「Tombeau」在法文中是指「墓石」或「墓碑」,用在音樂上,則指悼念故人的器樂曲。因此,「Tombeau」是樂曲種類的一種(如「圓舞曲」、「小步舞曲」一樣),應該翻譯為「追悼曲」或「紀念曲」。在現存古樂中,有60多首這類音樂是魯特琴曲。其樂曲形式,大致由來於下列兩種:1. 是4/4拍子緩慢而哀傷的「莊重阿勒曼舞曲」(Allemande grave),2.是文藝復興時期的3段體「巴望舞曲」(Pavane,也就是「孔雀舞曲」)。
這類樂曲到18世紀前就衰退,直到20世紀再被發現而有人譜作。而拉威爾的「庫普蘭之墓」是其代表例子。這裡的庫普蘭並非指法蘭索瓦‧庫普蘭個人或庫普蘭家,而是為崇敬以庫普蘭象徵的法國文化與藝術,並鼓舞創造這些文化與藝術的法國人而用這一名字,當然與庫普蘭的墳墓一點關係都沒有,讀者不要盡往這方面鑽。曲名「庫普蘭之墓(Le Tombeau de Couperin)」一詞,想是早些時候對古樂還不很熟悉而發生的錯誤,現在已弄清楚Tombeau是古樂的一類型,則其譯名或許該做「對庫普蘭之悼念曲」。不過「庫普蘭之墓」已通用很久,本文還是予以沿用。
拉威爾的作曲風格常常被人與同為法國作曲家的德布西比較,而在初期,他的確受德布西影響不少。後來逐漸重視古典而明確的旋律,樂曲的結構與樣式,也追求簡潔,尤其喜歡18世紀法國的古典音樂。「庫普蘭之墓」可以說是其集大成,事實上也成為拉威爾最後的鋼琴獨奏曲。
拉威爾對法國的愛國心很強,也非常尊敬大鍵琴大師法蘭索瓦‧庫普蘭。1914年,他著手寫一首作品,不只頌讚法蘭索瓦‧庫普蘭,還對18世紀的音樂表示敬意。沒想到當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拉威爾也從軍,到戰場擔任救護車司機。1916年因病回巴黎,1917年退伍。當年1月失恃,拉威爾甚為消沈,但強烈意識到母親傳給他的巴斯克人血統。他的許多友人在這次大戰中喪生。他蟄居在諾曼第,續譜因從軍而中斷的作品。
他把對法國的愛國心,對在大戰中凋謝的朋友之悼念,以及自己的巴斯克人血統交織在一起,完成這部鋼琴組曲作為獻給他們的安魂曲,還透過這些曲子對18世紀的法國音樂與傳統表示敬意。因而每一首曲子都註明「對某某的回憶」字樣,並依18世紀的音樂寫法譜曲。
1919年4月11日,獨立音樂協會(SMI)在巴黎的SalleGaveau音樂廳舉行的演奏會中,由法國女鋼琴家瑪格麗特·朗(Marguerite Long,1874-1966)首演。瑪格麗特·朗是以終曲紀念的Joseph de Marliove的遺孀。首演後,不喜歡拉威爾的樂評家在報紙上寫道:「拉威爾作曲的『庫普蘭之墓』是不錯,但如果是庫普蘭作曲的『拉威爾之墓』就更好」。
鋼琴組曲「庫普蘭之墓」共含6首鋼琴曲。
1. 前奏曲(Prelude)─呈獻給Jacques Charlot中尉
(Jean-Philippe Collard鋼琴) https://youtu.be/uaCPY4Plg14
活潑的(Vif),e小調,12/16拍子。參考常放在古典組曲第1曲的前奏曲寫成。16分音符常動曲似的流動旋律支配全曲。曲中頻頻出現漣音、顫音等裝飾音符。
2. 復格曲(Fugue)─呈獻給Jean Cruppi少尉
(Jean-Philippe Collard鋼琴) https://youtu.be/15UuB4sPbkU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e小調,4/4拍子。復格曲式。復格主題有特別的節奏,逐漸形成3聲部復格,中間還可以看到倒影復格。
3. 佛拉納舞曲(Forlane)─呈獻給Gabriel Deluc中尉
(Jean-Philippe Collard鋼琴) https://youtu.be/Tzv1sDPmQ10
稍快板(Allegretto),e小調,6/8拍子。複3段體。佛拉納舞曲是起源於北義大利的古典舞曲,在這套組曲中,演奏時間最長。
4. 里哥東舞曲(Rigaudon)─呈獻給Pierre 與Pascal Gaudin兄弟
(Jean-Philippe Collard鋼琴) https://youtu.be/uCFCUFTudz8
很活潑的(Assez Vif),C大調,2/4拍子,3段體。「里哥東」(Rigaudon)一詞,既指「鐘」,也指流傳在普羅旺斯地區的古典舞曲。演奏速度視演奏者而會有很大差異,其情形與觸技曲(toccata)的情形一樣。中間樂段減慢速度,並轉到c小調。
5. 小步舞曲(Menuet)─呈獻給Jean Dreyfus
(Jean-Philippe Collard鋼琴) https://youtu.be/gm432J23_yo
中庸的快板,G大調,3/4拍子。3段體。有人說這是拉威爾所寫的小步舞曲中,最高的傑作。
6. 觸技曲(Toccata)─呈獻給Joseph de Marliove上尉
(Jean-Philippe Collard鋼琴) https://youtu.be/UORxpTn-pOE
活潑的(Vif),e小調─升d小調─e小調─E大調,輪旋奏鳴曲式,2/4拍子。如上面所述,此曲呈獻給首演者瑪格麗特•朗的夫婿Joseph deMarliove上尉。速度很快(譜上指定的速度是4分音符144),以維持觸技曲風貌。最後達到壯大的高潮,一口氣結束樂曲。曲中充滿拉威爾的作曲技巧,有人認為這是運用同音連打的最高鋼琴曲之一。演奏技術相當困難,需要有多采多姿的表現,因而演奏者之間的解釋參差不一,曾師事拉威爾的法國鋼琴家佩魯魯木鐵爾(Vlado Perlemuter)有以4分音符132演奏的錄音,現今也有以超過4分音符144的速度演奏的鋼琴家。
拉威爾被稱為「管弦樂的魔法師」,他改編過許多鋼琴曲為管弦樂曲,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穆梭斯基的「展覽會之畫」。1919年他選出「庫普蘭之墓」中的4曲改編為管弦樂曲。沒有改編的是「觸技曲」與「復格曲」。「觸技曲」運用太多鋼琴技巧,不宜改編為管弦樂曲,至於為什麼不改編「復格曲」,拉威爾並沒有說明。也許他是遵照巴洛克時代的組曲只以舞曲組構的習慣,在管弦樂版中故意省略「復格曲」。
管弦樂版中的樂曲位置已變更,成為「前奏曲」「佛拉納舞曲」「小步舞曲」「里哥東舞曲」之次序。管弦樂版的首演是在1920年2月28日。後來「佛拉納舞曲」「小步舞曲」「里哥東舞曲」3曲編製芭蕾,11月8日首演成功,1923年拉威爾親自指揮其100次公演。管弦樂版的配器是小規模的兩管編制,因此室內管弦樂也常演奏。不過木管樂器需要高度技術,尤其對雙簧管來說是一首難曲。
(Angela Hewitt,鋼琴) http://youtu.be/1Mgw8pV4iPM
(Pierre Boulez 指揮 柏林愛樂管弦樂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fWug3C3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