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共有圓舞曲20首,其中有一曲1848作曲1952年發現的B大調KK.Va-3未出版,因此通常都說他有19首圓舞曲。
第1號到第14號的14曲經常有人在音樂會上演奏,也很受大眾喜愛(請參閱本台「蕭邦:14首圓舞曲」一文);從第15號到第19號的5首,主要是他學習時期的習作,雖有獨創性,卻很少被演奏。但這並不表示這5首沒有演奏價值,事實上近年來,也有鋼琴家在錄製蕭邦圓舞曲全曲時,把這5首也包含在內。
圓舞曲第15號 E大調,KK.Iva-12(1829/1871出版)
這是1829作曲,1871出版的E大調圓舞曲。是蕭邦19歲時的作品,譜首寫着「以圓舞曲節奏」。
一首具有8小節序奏的輪旋曲式作品。序奏以弱起的齊奏為中心,這是此曲的特徵。這序奏的後4小節,在再現主要主題之前也會插入。主要主題的重音有特徵,而內聲部的半音旋律,透露蕭邦的風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slI8RN-o6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lA2rQzWNs
圓舞曲第16號 降A大調,KK.Iva-13(1827/1902出版)
大概是在1827年到30年之間譜寫的圓舞曲,進入20世紀的1902年出版。這譜在蕭邦華沙音樂院的老師艾爾斯納(Elsner)之女兒、愛湄麗亞‧艾爾斯納的紀念冊上發現。
三段體的圓舞曲。中間樂段註記是Trio,但只有8小節,因此也可以視為輪旋曲式。左手和弦種類較少。然而,在上面演奏的右手旋律中,有許多是構成左手和弦以外的音,而且右手各小節的音域常常廣達8度音,因此成一首簡單,但具有高雅風格的圓舞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gpt4qiZWs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DhOJ2GcIHM
圓舞曲第17號 降E大調,KK.IVa-14(1829/1902出版)
大概是在1827年到30年之間譜寫的作品,進入20世紀的1902年出版。沒有正式呈獻,但跟16號降A大調一樣,在華沙音樂院的老師艾爾斯納(Elsner)之女兒、愛湄麗亞‧艾爾斯納的紀念冊上發現。
三段體的圓舞曲。但中間樂段很短,因此也可以視為輪旋曲式。主要主題是在3個8度音域中上上下下的旋律。曲中有許多蘭德勒舞曲、馬厝爾舞曲的要素。右手交替奏出單音與8度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Q5YSAnwE9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3HUpXOItPc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au5TagG7E
圓舞曲第18號 降E大調「持續」,KK.IVb-10(1840/1855出版)
1840作曲,1855出版的圓舞曲。沒有正式呈獻,但被認為是為蕭邦的學生銀行家艾密兒‧蓋亞爾譜寫。蕭邦去世後,出版商「風塔納」以圓舞曲出版。不過,樂譜開頭註明「持續」(Sostenuto),因此蕭邦是否把此曲當作「圓舞曲」作曲還不很清楚。
樂曲採2段體,前段旋律由右手彈奏,後段旋律則由左手彈奏。因此,樂曲雖短,卻在前半與後半有明顯不同的性格。演奏時,這種起因於音域不同而產生的旋律性格之差異,也要特別注意到。旋律的伴奏部分,無論是前段旋律或後段旋律,都是先有和弦而後有單音,其架構相當複雜。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bqCECuKtV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mg-9Laa52c
圓舞曲第19號 a小調,KK.IVb-11(1843/1855出版)
根據與最晚年譜寫馬厝卡相類似的作風,以及李斯特之證詞,此曲被認為是在1847~1848年間譜作,但也有記載1843年譜曲者。此事暫無從考證。沒有正式呈獻,但是在羅特希爾德(Rothschild)家族所藏的遺作「夜曲」成對發現其親筆稿,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1955年出版。稍快版之圓舞曲旋律,據說是取材於波蘭小孩子們的舞蹈。採用自由的輪旋曲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Sc_WTFPDr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mqj_z04i4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yuW6xU4b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