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赫(Max Christian Friedrich Bruch, 1838 - 1920),是生於科隆歿於柏林的德國作曲家。母親是教師兼歌手,布魯赫的音樂教育得自母親,並很早就顯露作曲才能。14歲學作曲,29歲任宮廷樂長,41歲渡英任利物浦管弦樂團首席指揮。45歲任弗羅茨瓦夫演奏協會會長,54歲任帝室藝術院作曲部長,並就任柏林高等音樂院教授。69歲任藝術院副院長,70歲柏林大學送他神學與哲學的博士學位。其作品中,第1號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神之日」等曲較為有名。由於他的成名作品多含有猶太主題,因而被懷疑有猶太血統,以致納粹政府於1935年禁止上演他的作品。布魯赫擅長寫合唱曲,其合唱作品有許多很美麗的旋律,但到現在還沒重見天日。其實,沒有確實的證據可以證實他有猶太血統。
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第1號g小調作品26於1864年著手譜寫,1867年完成,呈獻給友人約瑟‧姚阿欣,是他3首小提琴協奏曲當中最受喜愛的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經常有人演奏,更是代表浪漫主義作品的小提琴協奏曲。通常說「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指這一首。
雖然此曲採取傳統的3樂章構造,但其樂曲形式相當獨特,3個樂章要連續演奏。樂曲所釀成的氣氛,與連續演奏的方式,都與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很相近。全曲絢爛豪華,並充滿憂鬱氣氛。跟布拉姆斯寫小提琴協奏曲一樣,作曲時曾多次與小提琴家姚阿欣商討,首演卻不是由姚阿欣擔任小提琴。
第1樂章 前奏曲:中庸的快板(Vorspiel: Allegro moderato)
在簡短的定音鼓與木管序奏後,獨奏小提琴開始自由的飾奏。這一段旋律,從小提琴的最低音G音開始,一口氣跑到高音部,因此最適於認識小提琴的音色。然後小提琴奏出有力的第1主題。小提琴在這主題中要奏出許多重音,因此聽來很有份量。相對的,第2主題優美而富於情緒。在開展部,兩個主題如式開展,並把音樂帶到有力的高潮。在開展部之後,應該是主題再現部,布魯赫卻在這裡很大膽的省略兩主題。再現序奏裝飾奏風格部分後,經過過門樂句,靜靜的進入第2樂章。
第1樂章有題目叫「前奏曲」,這跟別的協奏曲很不一樣。從樂曲構造來看,作曲者下意識要把這個樂章當成第2樂章的前奏曲。
(張永宙小提琴,Kurt Masur 指揮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第1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8gm4WpMXZc
張永宙(Sarah Chang ,1980年12月10日 - ),韓裔美國小提琴家。誕生於美國費城。父親也是小提琴家。3歲時向雙親要小提琴。7歲時應考朱利亞德音樂院,演奏布魯赫的小提琴協奏曲而獲准入學。師事名小提琴教育家Dorothy Delay,為帕爾曼、林昭亮、五嶋綠、諏訪内晶子等人的師妹。
8歲,在祖賓‧梅塔指揮下與紐約愛樂共演,或李嘉圖‧穆悌指揮下與費城管弦樂團共演。9歲時初次灌唱片,打破海飛茲最年少灌唱片的記錄(11歲)。小提琴家梅紐因稱讚她是「他所知道的最傑出、完成度最高、最理想的小提琴家」。她有幾乎可說是完全無瑕的演奏技術,還有深刻的意境表現。
1993年得留聲機雜誌獎,1994年國際古典音樂獎,1999年艾利‧費夏獎。跟她共演的羅林‧馬塞爾說:「她的強烈個性,使得我也發呆了」;而跟她有完全相反個性的沙瓦利許,則只要有機會就跟她合作。(以上有關張永宙資料均取自維基百科)。
(張永宙,NHK交響樂團 第1樂章與第2樂章開頭)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2gPyMpj3QU
第2樂章 慢板(Adagio)
組合3段美麗旋律而成的充滿歌唱情趣的樂章,具有深刻而豐富的感情。平穩而美麗的樂音,會令人流連忘返。中間樂段的高潮也很具魅力。
(張永宙小提琴,Kurt Masur 指揮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第2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RhMP8yGmP0
第3樂章 終曲,活潑的快板(Finale: Allegro energico)
在令人有期望感的序奏之後,獨奏小提琴很帥氣的奏出活潑又雄壯的第1主題旋律。這部分有點令人想起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不過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譜寫於布魯赫之後。這樂章活潑而充滿精力,正好與前面平靜的樂章成對比。管弦樂重複這旋律之後,小提琴續以華麗的琶音與優美的裝飾。第2主題是聽來寬暢的悠然旋律。經開展部與再現部之後,音樂進入急板的尾聲部,並很熱情的結束全曲。
(張永宙小提琴,Kurt Masur 指揮德勒斯登愛樂管弦樂團。第3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Wm1LFdgbxs
(張永宙小提琴,James Levine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第3樂章)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xIriex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