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這套三本書的第一本,同樣是透過彰化大腳小腳共學團,由領隊姿佑分享,並向其商借的。一方面是自己也同時在學習對多元性別等議題的了解,一方面是在思索如何與T一起認識性這件事情。而林亦含的小說裡,主角問媽媽什麼是性教育?媽媽的回答讓她覺得與媽媽從此是不同世界的人,也似乎錯失了「求救」的機會,一直都讓我很感慨。
而這陣子,我較有在思索的是「性平親職」這件事。可能是剛生產完到前一陣子,跌入了另一個和我先前生活毫無干戈、怎麼樣也想像不到的世界,讓自己頓時亂了方寸,像在黑暗中於山路上踩踏,每一步都是驚心。有一段時間,會因為M稍晚歸,或是我需要陪睡,下班回來的M卻可以滑手機、看電視等生活瑣事,而情緒低落甚而爆炸。
T大了點後,M較無理由說他沒有奶無法餵奶這類藉口,他陪伴T的時間變多,我相對來說也較多自我實現的時間,繼而得以慢慢找回某些部分的「自己」。最近這段時間,我則把煮飯、洗碗、倒垃圾、晾衣服等家事都自己來,反正M陪T玩就好。一方面是看M做家事,我會覺得乾脆自己來,一方面是M也沒有太多時間陪T玩,而整天都跟T在一起的我,也需要「單身」一下。不過同事H和共學團的夥伴提醒,這樣的處理方式就是「捷徑」,就跟陪伴孩子一樣,你用了越多捷徑,例如餵他吃飯等,被剝奪了學習及跌倒等過程的他,長大就越不理解這當中的過程,也學不會為自己負責。儘管自己吃飯會弄得滿桌、滿地,很慢,很髒等,但若無法忍受,直接搶去餵飯,就是自己把責任接了過來。
我無法忍受老公做家事的拖拉,但我就接了更多責任過來,而老公也喪失了練習的機會。之後陸續聽夥伴們分享,我也才知道有很多夫妻在婚前就會討論好家事的分配、育兒的分擔、假期的安排、多元成家理念的溝通、死刑等。這真是讓我覺得自己太落伍了!還好,似乎也還來得及。只是M和我也不知如何談起媽媽假、爸爸假的分配。可能我都覺得至少他上班或沒住在家裡時可以好好吃飯、上廁所和睡覺,所以他放假時,也都盡量幫我帶孩子,讓我可以宅在家裡,當「坐家」。很感謝他的體諒。我想,等他假日想放爸爸假時,就會主動找我談了吧?在此之前,媽媽會繼續爭取自己應得的福利,少接點責任,在這個最小的民主單位──家庭裡,好好地實踐民主的對話與生活。
Ps.上述段落剛好呼應了書中此段節錄:
「不論是對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異性戀而言,親密關係都是愛、浪漫、滿足和安全感的來源。但有一個重要的差異,許多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都反對傳統異性戀關係中「供給者與家務處理者」的角色配置。在異性戀伴侶之間,通常是根據性別來做角色分工,但在同性伴侶之間,往往是以實務取向來分派任務,例如可能會考量誰比較喜歡(或比較不排斥)下廚,或是會考量彼此的工作時間。大部分的同性伴侶都屬於雙薪伴侶,在經濟上不會有一方供養、另一方依賴的情形。而且因為伴侶雙方是同樣的性別,通常也較不會出現因男性經濟優勢而導致收入落差的情形。儘管同性伴侶強調平等原則,但兩人之間仍然可能有權力上的差異,且通常會歸因於個性;若兩人存在年齡上的差異,那麼年長的一方通常也是較強勢的一方。」p.294-295
書摘:
作者序
對性的理解、接受與珍惜,是性教育的第一課!
「作家瓊‧奈絲利(Joan Nestle)所言:「好奇心能造橋……好奇心不是枝微末節的小事,而是生命對其他生命所展現的敬重。」」p.6
1. 性的面面觀
性與社會規範
「經常毫無根據地亂貼標籤,這些分類標籤往往蘊含了是非對錯的價值評斷,而阻礙了正確的知識與理解。這些標籤並非客觀地描述行為,而是宣告了我們對這些行為的感覺。」p.41
想一想 我正常嗎?
「……相較於質疑自己正不正常,對於正常的概念才是應該質疑的對象。」
2. 當性變成學習
關於性的批判性思考
■價值判斷 VS.中立客觀p.62
「要分辨兩者,有個簡單的辦法:價值判斷暗示人應該怎麼做,而客觀陳述則說明人的實際怎麼做。價值判斷與客觀陳述的第二個差別是,價值判斷男已經由實證證實,而客觀陳述則可以。換句話說,客觀陳述的真實性或精確性,都可以加入衡量或驗證。」
■個人意見、偏見與刻板印象
「價值判斷會阻礙我們尋求對事物的理解,而個人意見、偏見與刻板印象也會干擾我們對知識的追求。」
|個人意見
「個人意見(opinion)是在我們的看法中似乎為真,但未經證實的想法或結論。個人意見所根據的不是正確的知識或具體的證據。既未經證實,意見自然經常反映我們一己的價值觀或偏見。」
|偏見
「偏見(bias)代表個人的傾向或偏好。偏見會導致我們選擇性地接收支持我們的觀點或觀念的資訊,而無視於與我們相反的言論。不過,我們可以不要淪為自身偏見的受害者,只要付出實際努力,來發覺何者為偏見,並克服之。學者們為了避免個人偏見,會採用社會科學研究的客觀方法。」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針對個人、團體、觀念等所持有的一系列過度簡化、僵化且以偏概全的看法。刻板印象下的觀念會抗拒改變。此外,刻板印象──特別是跟性有關的那些──往往是負面的。」p.63-64
「幽默作家艾胥雷‧布里恩(Ashleigh Brilliant)所說:「看見意味著相信。如果我們沒有先相信某個事物,就無法看見它。」」p.64
「刻板印象是一種基模(schema),一種我們在思路中組織知識的方式。在基模的幫助下,我們可以對接收到的大量資訊進行引導或過濾,以便我們理出頭緒。基模會替我們就資訊的重要性進行排序。這些心理規劃固然有其功能,但盲點也因此而生。帶著刻板印象,我們將只會看到期待看到的事物,而忽略我們不期待或不想看的東西。」p.64
「社會學者指出性的刻板印象經常用來合理化歧視。」p.64
「凡是人都有意見與偏見,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也存在於我們多數人之間。但是對於客觀性的堅持代表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意見、偏見與刻板印象,並且在求知的過程中將這些因素撇開。」p.64
■常見謬誤:自我中心與我族中心思考p.65
謬誤(fallacy)指的是一種推論上的錯誤,會妨礙我們理解某個主題。謬誤會扭曲我們的思路,誤導我們產生不符事實或錯誤的結論。在性研究的領域裡,自我中心與我族中心是兩種常見的謬誤。
|自我中心謬誤
「自我中心謬誤(egocentric fallacy)是誤認我們本身的經驗與價值觀代表多數人的狀況。以這種認知錯誤的共識為基礎,我們會用自己的想法和和價值觀去解釋他人的態度、動機與行為。我們自身的經驗與價值觀當然是重要的;經驗與價值觀是我們個人力量與知識的來源,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他人的經驗與價值觀。可是,我們不必然能夠將自身的經驗概括到他人的狀況。個人經驗是有限的,也可能不具代表性。有時候我們歸納得出的東西,只不過是個人意見或隱晦的價值判斷。」p.65
|我族中心謬誤
「我族中心謬誤(ethnocentric fallacy)又稱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代表我們相信所屬的族群、民族或文化在本質上較為優越。我族中心主義會因為對其他族群或文化抱持的個人意見、偏見與刻板印象而強化。作為某個族群的一員,我們會和族群中其他成員具有相仿的價值觀與態度,但僅是我們共享這些觀念,並不能充分證明這些觀念符合事實。」p.65
想一想 性研究:造福個人與社會,或使道德面臨威脅?
「蘇格拉底曾說:「世上只有一種善,叫做知識。也只有一種惡,就叫無知。」」
■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研究
「人的權利始於……人本身。而與人最直接相關的就是他自己的身體。只要行為沒有打擾到別人的權利,人可以盡情而自由地運用自己的身體,是利是弊,他都可以隨心所欲。」p.95
3. 女性性器官、性生理學與性反應
4. 男性性器官、性生理學與性反應
5. 性別與性別角色
■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
「目前許多專家認為比起塑造兒童的性別認同,更重要的是讓他/她們做自己並接受自己,不要受到生殖器官的限制。」p.194
■陽剛特質與陰柔特質:相反對立或大同小異
「重要的是,我們要體認到性別刻板印象裡的男性與女性雖然分庭抗禮,但這種刻板印象往往不是「全有或全無」的概念。大部分的人都不會認為只有男性才會據理力爭,或者只有女性才會照顧別人。刻板印象只是反映了女性或男性隨著性別而擁有特定特質的機率。當我們說男人比女人獨立,意思指是男人比女人獨立的機率高而已。」p.196
「性別歧視(sexism)就是忽視個人價值,僅根據性別來作為歧視的理由。性別歧視往往與性別刻板印象有關,而這種歧視也窄化了許多人的情緒表達或職涯選項。」p.197
「這些認為人必然可分為特定的性別、有著與生俱來的性別角色,且人理應是異性戀的負面刻板印象,就是所謂的異性戀常規性(heterormativity),而這純粹助長了對同性戀的恐懼。」p.198
「亞裔美國人呈現出相當多元的文化與信念。傳統上,亞裔女性被期待要謹守家庭成員的義務與責任,將個人的志向排在後面。」p.202
■學習接受差異
「每個人都渴望也值得被愛、接受與支持。與此同時,人類社會卻普遍難以面對差異,西方社會也不例外,尤其是對於複雜、不了解,和挑戰傳統與宗教中「正常」觀念的差異。」p.226-227
「自我接受始於了解與肯定我們的身體外觀和對偏好性別的期待,這是通往親蜜人際關係的大門。人們一旦更理解性別議題和性別差異,愉悅與滿足也將隨之提升。因為人們對各種變異的負面反應,,有時只是出於恐懼或無知,提供關於性別障礙、性傾向與性別差異的資訊,即有助於降低恐懼、無知和汙名化的情形。」p.227
6. 兒童與青少年的性
■性教育
「性教育是一個終生的歷程,從出生開始,我們學習愛、碰觸、情感與身體。隨著我們成長,會持續接收來自家庭與社會環境的訊息,學校教育則作為這些主要資訊來源的輔助與延伸。」p.264
「全面式性教育處理的根本議題,是如何幫助青少年做出負責任的決定,保護自己的安全與健康。」p.264
7. 成年期的性
「這個世界並非被區分為好人與壞人,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非黑即白……,自然界很少有絕對的類別,只有人類的心智才會創造出類別,並試圖強行把事實分門別類。我們生活的世界中,每個面向、每件事情都屬於連續向度。我們愈早看清人類性行為的本質也是如此,就愈早能完整了解性的真實面貌。─金賽」p.281
書側的雋語
「面對自然只需崇敬,無須臉紅─特士良(Tertullian),早期基督教著名神學家」p.21
「名為電視的廣大荒原,並無意創造出更好的捕鼠器,讓老鼠變笨才是其目的。─Lawrence Coughlin」p.25
「人生至樂,就是別人要你往西走,你偏偏往東─華特‧白芝浩(Walter Bagahot,1826-1877),英國經濟學家」p.42
「知識是銀,想像力是金。─愛因斯坦(1879-1955)」p.47
「無知就像纖細的異國水果,稍微一碰,綻放的花朵就消失無蹤。─王爾德(1854-1900)」p.57
「不知者,不疑。─法國諺語」p.62
「對討厭的人才會搬出的那種態度,就叫道德。─王爾德(1854-1900)」p.63
「真理就是真理,真理中容不下你的個人意見。─彼得‧施格勒(Peter Schickele,1935-)」p.63
「人類的理解一旦摻雜了個人意見……就會覺得所有事證都站在自己這邊。─法蘭西斯‧培根(1561-1626)」p.63
「沒有任何問題比看似有明顯答案的問題更加困難。─蕭伯納(1856-1950)」p.64
「所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結論都是脆弱、鬆散而危險的。─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5)」p.66
「我們是事實的紀錄者與報導者─不是我們所描述之行為的評判者。─金賽(1894-1965)」p.66
「實情以外的東西,都嫌多餘。─羅勃‧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p.67
「科學最大的悲劇,就是美麗的假說毀於醜陋的事實。─湯瑪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1825-1895)」p.69
「所謂發現,就是看到所有人都看到的東西,但想到沒有人想過的事情。─阿爾伯特‧聖捷爾吉(Albert Szent-Gyorgyi,1893-1986)」p.70
「評斷一個人,不要看他給什麼答案,而要看他問什麼問題。─伏爾泰(1694-1778)」p.76
「真相終將為你所知,然後令你瘋狂。─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p.81
「人並不會去追尋真理,而是真理追著那些逃開且不願環顧四周的人。─林肯‧史帝芬斯(Lincoln Steffens,1866-1936)」p.103
「女人假裝高潮不算什麼,男人可以虛偽度過整段關係。─莎朗‧史東(Sharon Stone,1958-)」p.146
「大地是什麼,得不到滿足的身體與靈魂又是什麼?─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p.151
「性器官有詩般的魔力,一如彗星。─米羅(John Miro,1893-1983)」p.172
「男人都希望是女人的初戀,女人則希望男人是最後一段戀曲。─王爾德(1854-1900)」p.173
「實際上並沒有所謂的性別。男性與女性只是我們的不同裝扮。歐娜蜜‧華勒士(Naomi Wallace,1960-)」p.191
「不管女人做什麼,要被認為有男人一半好,他的表現必須是男人的兩倍強。所幸這點並不難做到。─夏洛特‧惠頓(Charlotte Whitton,1896-1975)」p.194
「每個角色都有戲服、台詞與走位。進入角色後,思考就變得多餘。─艾倫‧古德曼(Ellen Goodman,1948-)」p.195
「世界上有一半的人無法理解另一半人的快樂。─珍‧奧斯汀(177-1817)」p.196
「刻板印象會被人性打敗……世界終將為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而改變。─安娜‧昆德蘭(Anna Quindlen,1953-)」p.198
「兩性戰爭與其他戰爭不同之處,在於敵對的雙方通常會睡在一起。─昆丁‧克里斯普(Quentin Crisp,1908-1999)」p.198
「科學雜誌刊載了一個關於男、女大腦差異的研究。顯然地,女性比較受到大腦一個叫做扣帶迴的部位控制,而男性則被大腦中一個叫做陰莖的部位給控制。─傑‧雷諾(Jay Leno,1950-)」p.199
「小女生是什麼做的?砂糖跟香料 還有所有美好的事物 小女生就是這些東西做的 小男生是什麼做的? 小狗的尾巴 再加剪刀跟蝸牛 小男生就是這些東西做的─英國童謠」p.200
「你愛上的不是我,而是我的形象,你根本不了解我。─凱莉‧麥吉利斯(Kelly McGillis,1957-)」p.204
「男人毫無疑問地可以到處風流。但女人如果犯了十九或二十個錯誤,他就變成了蕩婦。─瓊‧里維斯(Joan Rivers,1933-)」p.207
「女人是形成的,不是天生的。─西蒙‧波娃(1908-1986)」p.208
「鳳凰在笯。─中國諺語(語出屈原《九章‧懷沙》,比喻有才能的人無法施展抱負。)」p.209
「如果男人知道女人在想什麼,他們會勇敢二十倍。─阿爾馮斯‧柯爾(Alphonse Kerr,1808-1890)」p.209
「我不懂大家為什麼這麼害怕新的觀念,我覺得舊觀念比較可怕。─約翰‧凱吉(John Cage,1912-1992)」p.212
「綜觀歷史,複雜的活動一再被定義為男性或女性專屬,有時候則被認定是同時汲取了兩性的天賦。每當兩性都能有所貢獻的領域被其中一個性別獨占,這個領域就失去了豐富性與多樣化。─瑪格麗特‧米德(1901-1978)」p.214
「人與人之間不論隔著多少怪癖與差別,其實都微不足道;我們都是人這一點,才真正重要。─西蒙波娃(1908-1986)」p.215
「對待別人的時候,要讓他們感覺自己已是該有的模樣,如此就能幫助他們成為他們能有的模樣。─歌德(1749-1832)」p.216
「每次有人為了某個理念挺身而出,或是採取行動去改善旁人的命運,抑或是出手打擊不公不義,他就能傳播出一道希望的漣漪。而所有的漣漪──從百萬個中心出發而相互交會之後──將匯成一道能量的洪流。不論壓迫與不義形成如何強大的一堵牆垣,這道洪流都能將之掃平。─參議員羅伯特‧甘迺迪(Senator Robert F. Kennedy,1925-1968)」p.216
「良知是一種出自內心的聲音,它隨時警告我們也許有人在看著我們。─亨利‧路易士‧孟肯(H. L. Mencken,1880-1956)」p.237
「我想不到有任何好的理由,可以拒絕提供兒童出於求知慾所需索的資訊。──佛洛伊德」p.239
「自慰的優點就是你不必盛裝打扮。─楚門‧卡波堤(Truman Capote,1924-1984)」p.240
「兒童天生會對身體感到好奇。重要的是這類探索應被視為正常表現,而非貼上「壞」的標籤。」p.241
「在我們的社會裡,關於性的學習,就是關於罪惡感的學習。─威廉‧蓋格農與威廉‧西蒙(John Gagnon and William Simon)」p.242
「多數的母親還以為只要不在孩子面前提到這件事,他們就不會做愛。─瑪莉‧瑪德蓮‧拉斐特夫人(Marie Madeline de la Fayette,1634-1693)」p.247
「現在比較有禮貌的恐同類型是以保護家人來表示,彷彿同性戀沒有家人和親屬似的。─丹尼斯‧奧特曼(Dennis Altman,1943-)」p.250
「美好的生活是由愛激發,由知識所引導。─羅素(Bertand Russell,1872-1970)」p.275
「面對現實吧,約會就是一種持續整晚的面試。─傑瑞‧賽恩菲爾德(Jerry Seinfeld,1954-)」p.276
「性是生命的根源,我們永遠也無法尊崇生命,除非我們知道如何了解性。─哈維洛克‧艾莉斯(Havelock Ellis,1859-1939)」p.280
「雙性戀的好處,是你週六晚上找到其他人約會的機率是其他人的兩倍。─羅尼‧丹傑菲爾德(Rodney Dangerfield,1921-2004)」p.283
「負責審查的人以為可以像警察指揮交通一樣,靠哨子跟揮舞的手就擋住生命的流動。雖然自不量力,但他們的對手確實是生命無誤。─海伍德‧布朗(Heywood Broun,1888-1939)」p.295
「婚姻極少,或從未平順、無風無浪地發展成一段個體之間的關係。沒有痛苦就不會有覺悟。─榮格(Carl Jung,1875-1961)」p.296
「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你的中年就會非常無聊。─威廉‧斐勒(William Feather,1889-1981)」p.296
「船沉了也不會不見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財產。─安薩里(Al-Ghazali,1058-1111)」p.304
「十六歲的漂亮不是你的功勞,六十歲的漂亮則是你的靈魂之功。─瑪麗‧史托普斯(Marie Stopes,1880-1958)」p.307
「一般而言,等你變得有血有肉以後,你的毛會被你的愛人摸到所剩無多,你的眼珠會掉,你的關節會鬆,你會變得其貌不揚。但這些事情其實一點都不要緊,因為成為真實的你不可能不美麗,看不出你的美,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引自《絨毛兔》(The Velveteen Robbit),瑪潔莉‧威廉斯(Margery Williams,1881-1944)著」p.308
■單身
「有色人種普遍對同性戀有負面看法,但美洲原住民文化是其中的例外,他們的傳統就是高度肯定個別差異的價值。美洲原住民文化信仰「偉大的靈魂」,認為每個人的性傾向與性別角色都具有其神聖性,儘管該文化長期受到摧殘,然而這種包容個別差異的傳統卻傳承了下來。」p.292
■同居
「不論是對男同性戀、女同性戀或異性戀而言,親密關係都是愛、浪漫、滿足和安全感的來源。但有一個重要的差異,許多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都反對傳統異性戀關係中「供給者與家務處理者」的角色配置。在異性戀伴侶之間,通常是根據性別來做角色分工,但在同性伴侶之間,往往是以實務取向來分派任務,例如可能會考量誰比較喜歡(或比較不排斥)下廚,或是會考量彼此的工作時間。大部分的同性伴侶都屬於雙薪伴侶,在經濟上不會有一方供養、另一方依賴的情形。而且因為伴侶雙方是同樣的性別,通常也較不會出現因男性經濟優勢而導致收入落差的情形。儘管同性伴侶強調平等原則,但兩人之間仍然可能有權力上的差異,且通常會歸因於個性;若兩人存在年齡上的差異,那麼年長的一方通常也是較強勢的一方。」p.294-295
作者:威廉‧亞伯、芭芭拉‧薩雅德 譯者 鄭煥昇 大家出版
ps.照片引用自博客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