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09 15:21:28| 人氣9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褓抱筆記138】《父母效能訓練》1Y11M3W(0417-0423)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之前曾快速的看過了這本書,因為大腳小腳彰化假日共學團讀書會的關係,決定再重讀一次,並認真記錄書摘。居然覺得像沒讀過一樣,過程中,仍屢有觸發,以下就是瑣碎的對應點滴。

 

有一天從共學媽媽婉吟回應群組談天的對話上,察覺自己習慣負面著眼,於是反省自己有時較傾向負面、否定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從婉吟身上學到正面看待事物的態度。繼而想到一個人若是正面樂觀看待事物,時間長了結果也會顯現較正面的吧!而若是政策制定的人態度也是正面,影響應更大。

 

林亦含的事件也一直讓我記在心底,小說內提及主角曾問媽媽什麼是性教育,媽媽的回答,讓主角覺得自己和母親是兩個世界的人,其實父母是孩子最親密及最可能的求救者,但我們卻經常忽略某些訊息,是否應該經由練習保持敏感度?

 

讀到這段時,「有時候,孩子需要處於一個刺激較少的環境,例如,睡覺前。父母(尤其是父親)有時會在孩子睡覺或吃飯之前,給予過度的刺激,爾後,卻又希望他們馬上安靜下來。事實上,當孩子要吃飯或睡覺時,父母應盡量減少環境的刺激,亦即貧化環境,切忌使環境變得更多采多姿。P.129」就想到之前M在睡前經常和T玩,T就異常興奮,我屢屢想出聲制止,又覺得父子倆的親密時光也是珍貴非凡,就作罷了。

 

「每當父母試著去解決衝突的時候,孩子雙方總會有一方覺得父母的決定不公平,而對父母產生憤怒和敵意。有時候,父母可能因為否定了孩子所爭執東西而使雙方感到很憤怒。(例如:現在誰都不准玩卡車)許多父母試用過「第三方法」使孩子承擔責任找出他們的解決辦法之後告訴我們,找到一個方法使自己可以免於扮演法官或裁判的角色之後,真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P.235-236」這段則讓我想起之前,有兩個小姐姐會來家裡玩,孩子們為玩具吵架時,我選擇把玩具拿走 ,兩個都不准玩。而不管什麼誰先拿到之類的理由,在當下似乎順利的解決了紛爭,但後來的我卻思索著這樣做法的失當。

 

每次讀都因孩子的不同階段而有新觸發,順便替健忘的腦袋溫習,繼而打打書摘與大家分享。若讀了還合意,就再自己找來深入閱讀吧!

 

【書摘】

「我們認為人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念,但不能強迫別人也必得接受。P.9」──這部分我自己要深自警惕。

 

「天下父母可約略劃分為三類:贏家、輸家及騎牆派。第一類父母防衛能力很強,善於尋找正當理由,以自圓其說他們為什麼要使用權威來管教孩子。這類父母喜歡對孩子下達命令,給予層層限制,並要求孩子必得達到某種行為規範,最好還能完全服從他們的「旨意」。他們往往以處罰作為恐嚇孩子乖乖聽話的手段,假若孩子不從,那只有任憑他們處置了。這類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時,他們經常以「父母贏、孩子輸」的方式解決。P.9

 

「第二類的輸家型父母較贏家型少些,他們的孩子通常都享有充分的自由,他們故意避免限制孩子的行為,並以不使用權威的方式管束孩子為傲。這類父母認為打擊孩子會對他們造成傷害,因此,一旦這些父母與孩子引發衝突時,其結局往往是「孩子贏、父母輸」。P.10

 

「第三類「騎牆派」的父母可能是人數最多的一群。對這類父母而言,要永遠作為「贏家」或「輸家」都是很困難的。他們希望自己是「賢明的父母」,因此,對於該使用嚴苛抑或寬厚的管教方式,他們經常舉棋不定。P.10

 

「今天的父母誤以為解決親子衝突的方法,除了「父母贏、孩子輸」及「孩子贏、父母輸」外,再也別無選擇,因此,他們經常感到左右為難。事實上,還有一項法寶──「沒有輸家」──可以解決親子衝突。P.10

 

「想成為有效的父母是沒有捷徑的。以「沒有輸家」的方法為例,父母首先要改變對孩子的態度,他們要學習不加價值判斷地傾聽孩子說話的技巧,並懂得真誠地與孩子溝通,這一切都需要時間。P.10

 

第二章 父母是人,不是神

 

「當人成為人父、人母時,一些古怪、不幸的事就會接著發生。他們會賦予自己新職責,並戴上「父母」這個面具,進而忘了自己也是凡人。漸漸地,他們會一本正經地在行事、言談中都充分流露已經是為人父母的氣息。P.12

 

「父母如何能擁有人的真實性,並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先決條件是父母要懂得分析自己的感覺。p.12

 

「劃分孩子行為可不可接受的界線並不是固定的,它會因父母的心情、父母和孩子所處的情境不同而上下移動。P.16

 

「虛假的接受不但會影響親子關係,同時也會產生很糟的副作用。……父母一定要了解:他們最好不要違背真意去擴大對孩子行為的接受範圍。他們最好作到:當無法接受孩子的行為時,絕不假裝接受。P.20

 

「如果父母拒絕孩子的許多行為,無可避免地,孩子會深深地覺得父母不把他當作人看待;相反地,父母若能接受孩子的大半行為,他們會認為父母肯定他們。p.22

 

第三章 如何使孩子吐露心聲

表達接受的效力

「如果一個人能發自內心地接受他人,他就擁有幫助他人的能力。P.25

 

父母接受孩子必須有所表示

用肢體語言傳達接受的訊息

「不干涉」即表示接受

「默默傾聽」以示接受

用言語表達接受

「父母的說話技巧則是影響親子關係的最重要因素,萬萬不可輕忽。P.32

 

「我們將父母可能產生的種種反應劃分為十二類,一一列出如左:一、命令;二、恐嚇;三、教誨;四、建議;五、曉以大義;六、責備;七、贊同;八、嘲笑;九、分析;十、安慰;十一、提出問題;十二、說笑解憂。p.34-36

 

「父母對孩子說的話,經常蘊藏著父母對孩子的看法。這就是父母的言語能影響孩子人格形成及親子關係良好與否的最主要原因。p.38

 

敞開心胸,示意孩子多說話

「孩子與父母交談時,父母若能敞開心胸,示意孩子多說話,這就是一種有建設性、良好的反應。這種反應不會表露父母的任何想法、判斷和感受,但卻能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想法、感覺等等。P.40

 

主動傾聽

 

「主動傾聽時,「聽者」必須試著了解對方的感受,然後,用自己的話表達,向對方求證。……聽者絕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見、分析、評價、勸告等。他只能絲毫不差地說出對方的意思。P.45-46

 

「我們只有把煩惱說出來,才能真正地釋懷,得到解脫。主動傾聽能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解放,而一旦孩子說出感受後,他們就能找出問題的癥結,煩惱也會奇蹟般地消失得無影無蹤。主動傾聽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懼怕煩惱的心理。……主動傾聽能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主動傾聽能影響孩子願意聽父母的看法和意見。……主動傾聽能使孩子說話。P.49-50

 

使用「主動傾聽」應具備的基本態度

 

1.父母必須想要傾聽孩子說話;2.你必須真心誠意地想要幫助孩子,如果你不想,就等到你願意的時候吧;3.孩子的想法也許與你的出入很大,但你必須要能真的接受他們的看法,這個態度需要假以時日才能養成;4.你必須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感,解決自己的問題;5.你必須知道:感覺只是一時的,而非長久不變的;6.你必須將孩子視為不同於你的獨立個體。p.51

 

「融入是指傾聽者能和說話者產生共鳴,換句話說,就是傾聽者能設身處地,暫時進入說話者的內心。當我們說話時,不僅希望對方明白我們所說的話,更希望他能瞭解我們內心的感受。而芸芸眾生中,則以孩子最重視感受了。P.81

 

怎樣傾聽「牙牙學語」的幼兒說話?

 

嬰幼兒有哪些特質?

「第一,嬰幼兒和較大的孩子及成人一樣,他們也有各種需求。第二,嬰幼兒完全依賴父母滿足他們的需求,並替他們尋找解決辦法,因為他們的能力相當有限。第三,嬰幼兒尚未具備用言語來表達需求的能力。第四,嬰幼兒往往 不「知道」困擾自己的原因何在。P.86

 

「光陪伴孩子是不夠的。最要緊的是父母能準確地,聽懂孩子的非語言訊息,找出困擾孩子的問題,並能隨時滿足孩子的需求。p.90

 

讓孩子有機會滿足自己的需求

「父母教養嬰幼兒的終極目標當然是幫助孩子漸次地發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再事事依賴父母,並且愈來愈能滿足自己的需求,解決本身的問題。父母若想有效地運用此法,他應遵守的原則是:當孩子面臨問題時,父母不可馬上提供解決辦法,應先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嘗試解決。p.91

 

「許多父母往往熱心過度,才會不自覺地就「接收」了孩子的問題。他們都急欲幫助孩子,或者會因孩子的需求無法滿足而感到不安,於是,他們會接收孩子的問題,並提供解決之道。如果父母經常如此作,對孩子學習使用自己的智能,以及發展其獨立性,都會產生阻礙的後果。P.92

 

第六章 父母該怎樣講話,孩子才願意聽?

「判斷父母擁有問題的最佳線索:父母內心感到困擾、挫敗、憤恨,而無法接受孩子;父母不喜歡孩子的行為,而變得緊張、不適。P.95

 

「父母擁有問題時,可循下列三種途徑解決。1.試圖直接改變、糾正孩子的行為。2.試圖改變外在環境。3.試圖改變自己。P.97

 

傳達「解決辦法的訊息」

「當別人命令你時,他等於是對你「提供了解決辦法」。……下列四種說話方式即屬於此種傳達解決辦法的訊息。1.命令、指揮;2.警告、恐嚇、威脅;3.勸告、訓誡;4.提供建議、解決辦法。……這些談話方式有意無意中,即告訴孩子你已替他想到了解決辦法,事實上,也就是你認為他該怎麼做。p.100-101

 

「由於孩子自小就養成服從父母的習性,長大後,他們就會「乖巧地」期待別人提供解決辦法。父母不時抱怨孩子沒有責任感,從不考慮父母的需求,但是,令父母始料未及的是,他們總是剝奪孩子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的機會,久

而久之,孩子根本無從學習如何去體諒他人,如何負起責任。P.102

 

傳達「貶損訊息」

「大家都知道聽到他人傳達責備、判斷、揶揄、批評、羞辱等「貶損訊息」時,內心的感受如何。父母對付子女多半都會使用此類「貶損訊息」,可大抵分為下列四種:1.判斷、批評、責備;2.嘲笑、羞辱;3.解釋、分析、診斷;4.教誨p.103-104」。

 

「由於童年形成的自我觀感具由延續到成年的傾向,因此,「貶損訊息」很可能種下了導致一個人終生心理障礙的因。P.104

 

對付孩子的有效方法

「父母可以改進自己的講話方式。P.105

 

「父母的談話方式之有效或無效,其最大的差別在於他所傳達的是「你……」的訊息,抑或「我……」的訊息。p.105

 

「「我……」的訊息不僅可影響孩子改變其不可接受行為,此外,對孩子及親密親子關係的建立也有助益。「我……」的訊息較不易引起孩子抗拒、叛逆父母。因為父母坦率地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對你所造成的影響,比起暗示孩子他的行為是不對的,其恐嚇意味當然減少了許多。P.109

 

「總而言之,「我……」的訊息能幫助孩子成長,學習懂得替自己的行為負責。「我……」的訊息告訴孩子你把責任留給他,相信他有能力妥善處理,信任他會尊重你的需求,此外,也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由於「我……」的訊息是誠實的,所以,往往可以影響孩子,也對父母表達真實的感受。在兩人相處的情境中,如果一方傳送「我……」的訊息,另一方也會傳送「我……」的訊息回應。而兩人關係之所以日益惡化,其原因不外是先引發衝突,進而相互責罵。P.110

 

第七章 發揮「我……」的訊息之效用

避免強調消極面的感受

「剛受過訓練的父母有時候會犯的另一種錯誤是,忘了以「我……」的訊息來傳達積極的感受,只曉得對孩子表達一些消極的感受。P.115-116

 

父母傳達與感受不符合的訊息

 

「憤怒與其他情感不同,它幾乎全是針對他人而發。P.119

 

「一般而言,憤怒的父母多半是想利用其「憤努的表現」,給孩子教訓。P.119

 

「由於憤怒往往是父母在經歷另一種感受後才產生的,故它幾乎都會轉化為責備或判斷孩子的「你……」的訊息。我也認為,父母會因為孩子的行為致使他產生某種根本的感受,而故意擺出憤怒的姿態,以責備、懲罰或教訓孩子。當人們對他人生氣時,就會採取行動,扮演影響他人的角色,告訴對方他的所作所為,給他一個教訓,希望他不要再犯。我並非暗示人們的憤怒是偽裝的,我的意思是人們使自己憤怒。…..瞭解根本感受和續發感受的區別。P.119-120

 

「孩子跟大人一樣,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了什麼影響。他們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而全然忽略的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衝擊力。P.121

 

「許多父母都低估了幼兒理解「我……」的訊息的能力。P.123

 

「幼兒也能理解非語言訊息,因此,父母也可藉一些動作、表情等來傳達訊息。P.124

 

「孩子知道父母瞭解他的感受後,往往願意改變自己的行為。一般說來,孩子所要的就是父母瞭解他的感受,然後,他就會對父母的感受作建設性的反應。令父母感到驚訝的另一種經驗是,他們的主動傾聽使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父母了解之後,他最初不能接受孩子的感覺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換言之,由於鼓勵孩子說出他的感受,使父母得以從另一個新的角度來看事情。P.126

 

第八章 藉著改變環境以改變孩子的行為

「試圖藉著改變環境以改變孩子行為的父母並不多見。父母多半只會為幼兒改變環境,至於較大的孩子,父母就開始使用大量的言語來管教,尤其是一些「貶損」孩子,或是利用父母的權力來恐嚇孩子的言語,他們完全忽略了改變環境的功用。事實上,改變環境對任何年齡的孩子而言,都是一種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教方式。父母改變環境的方法可分為以下八類:

1.      使環境多采多姿

2.      貧化環境

3.      簡化環境

4.      限制孩子的活動空間

5.      防範意外事故的措施

6.      提供孩子替代品

7.      讓孩子對環境的改變先有心理上準備

8.      該如何替青少年設想p.128

 

貧化環境

「有時候,孩子需要處於一個刺激較少的環境,例如,睡覺前。父母(尤其是父親)有時會在孩子睡覺或吃飯之前,給予過度的刺激,爾後,卻又希望他們馬上安靜下來。事實上,當孩子要吃飯或睡覺時,父母應盡量減少環境的刺激,亦即貧化環境,切忌使環境變得更多采多姿。P.129

 

簡化環境

「孩子會因為環境對他而言顯得過於複雜或不方便,而從事「不可接受」的行為。……家裡的環境應時常作多方面的改變,以方便孩子做事,拿取物品,並避免讓孩子因無法控制環境而產生挫折感。P.130

 

提供孩子的替代品

「如果父母在奪取孩子手中的東西之前,未能提供另一個替代品,孩子多半會產生挫折感,乃至傷心地哭泣。但是,只要父母能溫和地給孩子替代品,孩子就會不哭不鬧地接受。P.132

 

第九章 不可避免的親子衝突:誰該獲勝?

「為人父母者都曾經碰到過不論是與孩子開誠布公地談話,抑或改變環境,都無法改變孩子行為的情況,即使父母嘗試了許多努力後,孩子仍然故我地行事,妨礙了父母的需求。這種情形在親子關係中是很難避免的,因為有時即使孩子曉得他的行為已妨礙了父母的需求,但他卻「需要」如此作。p.138

 

「「衝突」在人際關係中是不容漠視的,因為衝突可考驗人際關係的健康與否,也是一種能減弱或強化關係的危機,此外,還可能帶來持久的憤恨、鬱積的敵意以及心理的創傷。衝突會使人形同陌路,相反地,也能拉近彼此的距離,進而建立親密關係;衝突蘊含毀滅性的因子,也有促使人相處融洽的種子,衝突可能引發戰爭,但也可能使人相知更深。P.138

 

「有些小孩會以順從、聽話來應付父母的權威,日後卻變成必須依靠外在權威來控制自己行為的人。……每當父母運用權威去逼迫孩子做事時,他們根本就是剝奪了孩子學習自律和自我負責的機會。P.146

 

第十章 父母的權威:必要而合理嗎?

 

「唯有一個人有弱點、需求、依賴,另一個人才能對他使用權威。P.156

 

「常識和經驗都支持孩子與父母的關係需有限制的看法。孩子需要怎麼做才不會被排斥,那麼他們才不會做錯。人際關係亦是如此。P.170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對他們行為的感受,如此,可以修正他們的行為,不致受父母排斥。然而,孩子的確不需要父母以權威來限制或改正他們的行為。簡單地說,如果顯然孩子的行為需要被限制,孩子會想要由自己設限。孩子就像大人一樣,寧可自己主宰自己的行為。更進一步地說:孩子很希望自己的行為能為父母所接受,而不需要限制或修正。……父母不應期望孩子所有行為能為父母所接受,同樣地,孩子也不應如此期望父母。孩子有權了解父母對那些行為不能接受(例如,「我和朋友談話時,不要打擾我」。)這與父母使用權威對孩子行為設限大不相同。p.171-172

 

「非權威的方式更可能讓孩子審慎地考慮父母的想法或感受,以父母期盼的方向來改變他們的行為。他們不會老是改變行為,但是只要有機會,他們會改的。但是,反叛的孩子很少會為了父母改變他們的行為。P.175

 

第十一章 用「沒有輸家」的方法解決衝突

 

「雖然「第三方法」不能保證小孩定會熱忱地實現雙方所同意的解決辦法,但它確實大大提升了這種可能性。小孩子會覺得經由「第三方法」作成的決定也是他們的決定。他們對這個解決辦法有了承諾,而覺得有責任必須將它實現。另外,孩子知道父母並非只是想一味的犧牲他們而佔得上風,他們也會有較好的表現。P.183

 

「實際上,「第三方法」是一種解決衝突的過程:通常它使父母和孩子能先確定問題所在,因而他們便較有機會找到辦法來解決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只解決了最初顯現出來的表面上的問題。p.188

 

把孩子當成人看待

「「沒有輸家」的「第三方法」無異向孩子表示,父母認為孩子的需求也很重要。而且他們也相信孩子會相對的考慮到父母的需求。這樣對待孩子就像我們對待朋友或配偶一樣。P.193

 

「約翰‧甘迺迪在就職典禮上講的一句話:「不要恐懼談判,但是不要因為恐懼而談判。」「第三方法」意味著談判,但在談判中應有勇氣堅持以符合親子雙方需求的辦法來解決問題。P.200

 

「「第三方法」使親子雙方對彼此都採取不同於往常的態度。孩子們知道了父母不再想使用權力以獲得勝利──在不尊重孩子的需求之下獲勝──他們就沒有理由堅持非佔上風不可,也沒有理由激烈的防禦父母的權力。相反的,孩子們變得比較能夠包容──他們尊重父母的需求,就像尊重自己的一樣。當他有需求時,他會表露出來,而父母則想辦法接納他的需求。父母有需求時,也是同樣的情形,而當任何一方有困難,無法接納對方的需求時,他們並不將它看作一場戰爭,而是將它視為一個問題並且尋求辦法來解決。P.206

 

「「第三方法」不僅是可以用在嬰兒身上;事實上,早點在孩子的生活中使用「第三方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越早開始,孩子就越快懂得如何以民主的態度與別人相處,如何尊重別人的需求,並且也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需求受到了尊重。P.209

 

「大部分的父母仔細想過之後,便能明瞭他們不能要求孩子的尊敬而是必須去贏得尊敬。如果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值得尊敬,孩子自然會尊敬他們。如果不是的話,當然無法獲得孩子的尊敬。P.213

 

第十三章 發揮「第三方法」的功用

「第三方法」的六個步驟

(1)認清並界定衝突。

(2)尋找各種可能的解決辦法。

(3)評估這幾種辦法。

(4)決定何種辦法最合適。

(5)尋求實行此一辦法的途徑。

(6)追蹤評估實行後的效果。p.217

 

「積極聆聽是幫助孩子放開心胸表達真正的需求和真實的感受的有效工具。P.223

 

「對孩子保持信任的態度──相信孩子的善意和誠心──可以獲得更多效益。P.228

 

「在找到孩子為什麼不能信守諾言的原因之後,父母可能會發現:(1) 「我─」的訊息是很重要的;(2)有必要再重新商討問題,尋求一個更好的解決辦法;(3)需要幫孩子找到一些方法幫助他們記憶。p.230

 

「第三方法」用在孩子之間的衝突時

「當父母以類似法官或裁判的身分來處理孩子間的衝突時,他們便犯下錯誤,因為他們將孩子的問題攬在自己身上。父母以問題的解決者的身分介入,將使孩子失去承擔責任以及學習靠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的機會。這將使他們無法成長、成熟,而且可能永遠總想依賴某種權威來替他們解決衝突。而站在父母的立場而言,「輸─贏」方法最壞的影響無非是使孩子不斷的拿他們的衝突來煩父母。P.232

 

「如果父母能正確界定衝突屬於哪一方,他們就能採取適當的方法來處理:1.完全置身於衝突之外。2.扮演「引發者」引起協談。3.積極聆聽。P.233

 

「有些問題可能需要父母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在這些情形之下,父母可以藉著積極聆聽以鼓勵孩子解決問題。同時父母也要扮演傳遞訊息的角色,而不是當一個裁判。P.234

 

「孩子們在大人不在場的時候,是常常用「沒有輸家」的方法來解決衝突的──在學校、運動場上,在玩遊戲或競賽時,或其他地方。反倒是大人在場而且使自己以法官或裁判的身分介入時,孩子便產生利用大人的傾向──每個人都想訴諸大人的權威以犧牲對方而使自己獲得勝利。通常父母們都很樂意用「第三方法」來解決孩子間的衝突,因為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有難以解決孩子的爭執的經驗。每當父母試著去解決衝突的時候,孩子雙方總會有一方覺得父母的決定不公平,而對父母產生憤怒和敵意。有時候,父母可能因為否定了孩子所爭執東西而使雙方感到很憤怒。(例如:現在誰都不准玩卡車)許多父母試用過「第三方法」使孩子承擔責任找出他們的解決辦法之後告訴我們,找到一個方法使自己可以免於扮演法官或裁判的角色之後,真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他們說:「可以不用再替他們解決糾紛真是使我鬆了一口氣。過去,無論我做什麼樣的決定,總被認為是壞人。」另外可以預期的,讓孩子用「第三方法」解決自己的衝突之後,可使他們漸漸不將他們的爭執和糾紛拿來麻煩父母。因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便會了解,即使去找了父母,最後還是得自己尋求解決辦法。最後,他們就會放棄舊有的習慣而開始獨立解決他們的衝突。P.235-236

 

當父母雙方都涉身親子衝突時

「當父母雙方都涉身親子衝突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父親和母親都應該以「獨立的行為者」參與問題的解決。P.236

 

「也許這是人際關係中的一個原則,也就是當一個人不很在乎衝突解決後的結果時,他可能比較願意向對方的權力屈服,但是如果他很在乎結果,他必然想要在作成決定的過程中有發表意見的機會。P.241

 

第十四章 父母如何避免被孩子開除

「如果父母能夠把他們對孩子的改變行為要求限制在妨礙父母需求的層面上,可能反叛會較少,衝突會較少,親子關係的惡化會更少。大多數的父母不明智的批評、哄騙、嘮叨孩子要改變一些與父母無關的行為。為了保衛自己,孩子會抵抗、反擊或不予理睬。P.245

 

「靠著身教展現父母的價值觀,比言教還有用。父母可以靠真實生活教導他們的價值觀。……「做我教導的,別做我做的」並非教導孩子父母的價值的有效方法。事實上,「做我做的」可能更能影響或改變孩子的行為。P.249

 

「父母可以分享孩子的想法、知識和經驗,就像顧問對顧客所做的服務。P.251

 

「和顧客相處最有價值的工具是主動傾聽。P.252

 

接受我不能改變的

「主啊!請賜給我勇氣以改變我能改變的;

鎮靜以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以及區別二者的智慧。P.253

 

「由於有許多孩子行為是父母不能改變的,唯一的選擇是接受事實。P.253

 

第十五章 父母改變本身態度以避免親子衝突

「一個能完全接受自己的人,也能接受他人。不能忍受自己的人,經常發現容忍別人也不容易。P.259

 

「越是有「分離」心態的人,越不需要改變他人,越是能容忍他人的獨特性,及差異行為。P.260

 

「紀伯蘭在「預言家」一文中,做了很好的闡釋:

你的孩子並非真正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渴望獲得延續下的產物。

他們透過你而來,但非從你而來,

雖然他們和你共同生活,但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把愛給他們,但別灌輸思想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

你大可以努力讓自己像他們,但別設法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停滯在昨日。P.261

 

「不要期盼孩子長大後一定如何如何;只要期盼他們成長就行了。P.262

 

難道只有你的價值觀是對的?p.262

 

父母能改變本身的態度嗎?p.264

 

第十六章 子女的其他父母

台長: 圓恩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