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著 遠流出版
會讀到這本書,起因為帶合歡山的營隊,連續兩次都有學員問起,「合歡山滿地都是箭竹,那就可以養貓熊嘍?」答案當然是「不行」,卻無法找出適切理由說明,當晚餐時和同事討論時,小魚給了我明確的答案「貓熊主要必須生活在2200m的海拔,夏天時會往上遷移,冬天時則會下遷,上下遷移的地區都必須擁有提供箭竹的場域。」然後她丟了這本書給我,乍一拿到可以發覺是跟《黑熊手記》相同性質的書籍,不同的只是作者是大陸人,而他在四川臥龍研究了十七年,並且用著較接近故事體的方式呈現。讀來有幾分感動和警醒,對於類似於台灣人一度渴望動物園裡出現熊貓的盲目,作者用貓熊虎子自己發聲,讓讀者可以深刻體會被監禁、遠離家園、讓人類圍觀的不自在,以及生理上無法正常運作,必須被電流伺候,讓人類恣意取走精子,以進行所謂「人工授精,保存熊貓種源」的大業。──往往會導致動物滅絕的就是人類,而能救他們的,有時候也是人類。
作者一開始走近貓熊,是因為身為一個科學家,有一個屬於當代的問題必須儘快解決:「自由生活的野生大貓熊與被囚禁在動物園中的大貓熊的繁殖行為及繁殖能力究竟有什麼不同?為什麼牠們的雌性在動物園中可以發情,而絕大多數雄性卻對交配沒興趣?」從進入秦嶺南坡那一天開始「我揭開了自己生命中必須承擔且幾乎是最艱難的一頁。研究工作不能中斷,所有的野外實錄都是具有歷史性的。我們人人躊躇滿志,卻沒想到竟要連續十三年不間斷地生活在秦嶺的大貓熊社群中間。有許多預料不到而又不斷出現的科學發現,一次又一次地給了我莫大的快樂,激勵著我繼續奮發向上和勇敢向前。為了取得真正的,經得起科學驗證的正確結論,並藉以反思人類的失當行為;『為了當代大熊貓也能同當代人類一樣擁有不可剝奪的生存權利』,我決意不論困難有多大,挫折有多多也是值得的。今天,我確信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也確信我們在秦嶺大山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從一開頭就走對了路。」
〈序曲一〉
「當古猿還未演化成人的兩百多萬年前,大貓熊就已經在中國的柳江江畔出現。從化石發現來看,大貓熊只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生長著大量竹子的熱帶到溫帶地區。對於大貓熊而言,適應無須十分精確,生活更不必非常完美,只要勉強能夠維持就可以了。因此,牠們保留著古代肉食動物的腸胃,卻過著以食竹維生的清寒生活;牠們繼承了古熊那種生下不足月早產兒的繁殖策略,來保住母親和孩子的生命。」
〈第一章 求生〉
一隻雌貓熊,一次生產會產下兩隻小貓熊,但是只能養活一隻。於是兩隻約130克的小貓熊,一掙脫胞衣,就同時拚命叫嚷,誰被媽媽選中了,就有活下來的希望。雌貓熊為了能供應足夠奶水,一段時間後總要出外覓食,牠會把孩子用葉子、枝條掩蓋在窩巢裡,洞口也用枝條掩蔽。
「大貓熊約是兩千五百萬年前從熊科動物進化來的,當時的熊已經出現穴居行為了。『穴居』是因應缺食季節而產生的。大貓熊至今仍保存著雄類祖先的這些行為烙印。大貓熊在長期進化下,選用了一個兩全其美的生殖方法:縮短懷孕期,產下體型小,發育程度低的幼仔。這樣才能保證母體與子體雙方的安全。根據一篇論文記載:『大貓熊幼仔生下來時,幾乎不能動彈,腦沒有溝回,其腎臟還處於原始的中腎階段,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其發育程度,大致還處在魚的階段,頂多相當於人類四個月大的胚胎。」
〈第二章 鍛造〉
「公貓熊與母貓熊幽會數日之後就離開了母貓熊。虎子從一生下來就由母親獨立餵養及保護,同媽媽在一起組成一個『母幼家庭』」。
「熊貓媽媽為了自身的生存,每天就需要花掉60%的時間用於覓食竹子,當她要養活一個孩子時,更需要增加20%的覓食時間,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好為孩子提供乳汁。」
「隨著小熊貓漸漸長大,媽媽需要覓食更多竹子,才能滿足胃口越來越大的虎子的需求,因此,她沒有太多時間來關心虎子了。媽媽經常不在身邊,虎子肯定會遇上許多困難,不過,虎子似乎不太需要母親的照料了。而且,只有艱難的環境,才能鍛造出勇敢、倔強、桀敖不馴的性格!」
〈第三章 過渡〉
「虎子開始從母親身邊溜走。最初只是因為飢餓──一種本能促使牠到處尋覓食物,後來則是為了好奇而四處探看。」
「大貓熊的祖先長得像狗一樣,具有長而瘦的四肢和長長的尾巴,成群在草原上捕捉小動物,卻常常挨餓。後來有一群祖先進入森林,靠吃瓜果、種子和草根維生,也撿食腐肉;牠們的身體和頭慢慢變大,四肢也變粗壯了,尾巴神奇地變短,行走的速度也慢了下來。再後來,又有幾個祖先走到南方溫暖的地方,在竹林中邊走邊吃竹筍,漸漸地,牠們的手上長出一個新的『指頭』,身上其他地方也就變成牠現在這個樣子。」
竹子開花,貓熊會面臨絕境嗎?──「由於秦嶺南坡同時生長著至少三種貯量十分豐富的竹子,當其中一種開花枯死的時候,大貓熊只需要做很短距離〈200-300m〉的移動,就可以覓食到另一種竹子。在秦嶺南坡海拔1900-2300m的範圍內,大約有30%的松花竹林大面積開花而枯死,但從大熊貓身上並未見到挨餓痕跡。」
〈第四章 獨立〉
「大貓熊通常在休息時常常搔癢或做其他動作。小憩5-10分鐘後,便會抬頭環顧四週,再改變姿勢繼續入睡。這樣的睡法,使牠們的感覺器官能夠保持警覺狀態,隨時準備對環境變故作出積極反應。」
「三月初,母熊貓開始用歌聲和氣味傳遞她生殖系統的資訊,遠遠近近的公熊貓們都相繼來到身邊。虎子開始過起了獨立生活,牠獨來獨往,卻還是喜歡居住在屬於母親的活動地盤附近。」
「虎子在每一棵有其他大貓熊氣味的樹木〈我們把這些樹稱為大貓熊的『嗅味樹』〉之前停下來,細細嗅聞。花了很多時間去辨認,或是用舌頭去舔吮,或是用牙齒去咬掉塗有『標記物』的樹皮。隨後牠便轉過身,把自己的肛周線〈生長在肛門兩側皮膚中的腺體〉的分泌物塗抹到樹上,再側身抬起牠的左腿,把尿液噴射上去,以便儘量加重自己的標記物氣味並掩蓋其他個體味道。……其中牠最喜歡的兩種樹是具有粗糙樹枝的銳齒櫟和山楊。這兩種樹自身的味道都較淡,不至於掩蓋虎子的『氣味』;樹皮粗糙也可以使虎子的氣味持續得更長久一些。牠經常以『嗅味樹』作為活動區域的中心,其巢域〈每個個體的活動面積〉竟有四分之三的面積同媽媽的巢域重疊,說明了虎子很親近和依戀媽媽。」
〈第五章 陷阱〉、〈第六章 恩惠〉─適合自己品味
〈第七章 苦難〉
「潘文石教授曾在一個保護大熊貓的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說:『大熊貓歷經數百年的演化而生存至今,並不是為了在動物園裡取悅人類。動物園裡的大貓熊不會是真正快樂的大貓熊,大貓熊需要生存在牠們的自由王國裡,在那裡經風雨,見世面;在那裡自由覓食,追求愛情;在野地裡生,野地裡死……』。」
〈第八章 奔流的生命〉
「虎子七歲半了,正在步入自己生命的巔峰。爭奪野性社會中的霸主地位生命原始本能的強烈追求。」
「大貓熊社會是以雄性幼仔留居出生地,處於青春期的年輕雌性則離開出生地的社會。」
「每年春天,附近的成年大貓熊必定會在此群聚的一個相對固定處所,我把它叫做『求偶場』,經常有四五隻雄性在這裡競爭與一隻發情雌體交配的優先權。由於雌貓熊的排卵期不同,因此她們到達『求偶場』的時間也不同步;也因為每隻雌貓熊的發情期大約只能延續一週的時間,交配之後,她便離開『求偶場』。這就使得從每年的三月上旬至四月中旬,『求偶場』一直都是成年大貓熊聚集之地。」
〈附錄〉
女兒潘岱所寫,其中提到聚少離多的父親有一回問她們姐妹:「妳們是想要我這樣的爸爸,還是要每天能給妳們打豆漿買油條做飯的爸爸?」她脫口而出:「我想要有個能給我們作飯的爸爸。」爸爸很生氣,幾乎拍案而起。他說:「我所給妳們的是一個人的奮鬥精神,那比豆漿、油條更重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