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魅力
讀《唐棉》
方梓
談都市文學,對位就是鄉村/鄉土文學,就像黑白一樣,十分兩極沒有中間地帶。其實在都市和鄉土文學的夾縫一直有「小鎮文學」的存在,但早期多數被歸屬在鄉村。小鎮,這個介於都市與鄉村的地域,既兼有都市的某些便利機能,又有鄉村的樸實熱情,在書寫情調上也比較多元。這一、二十年來小鎮文學萌發,最具代表的小說便是陳雨航的《小鎮生活指南》,詳實描述小鎮的地誌、文化、歷史,再現小鎮風華。
小說是從日常的經緯佈局出發,去展現平凡/普通性的魅力。廖淑華《唐棉》輯一以小鎮書寫,輯二是從小鎮出發至北部/他鄉謀生的故事,但繫牽著小鎮生活。她由小鎮的一家一戶,逐漸拉出一條街,一方小鎮的樣貌。年代由一九六0年代開始,細寫小鎮的人物、景象。小鎮裡每個家庭都有一、二件可大可小的事情,一、二個比較「活潑」的人,不管是「雞事一樁」,還是「西藥店的兩個老婆」,小鎮就靠這些活潑生趣了。
文學的第二種力量就是它的再現力,一切都應有它本身的味道。在本書第一篇〈那一年,國雄的夏天〉廖淑華開宗明義定調起小鎮地理位置、環境,「小鎮從火車站前的中山路切成兩半,一半稱新市,一半叫做舊市,說話時大家習慣加個「ㄚ」的尾音。舊市ㄚ這一半就屬福德街土地公廟周圍最聚市、最熱鬧,正對土地公廟的一排房舍後方有條大圳溝,圳水來自鎮外的大溪…」。《唐棉》輯一的幾篇小說都展現了小鎮獨特的味道,人物的投足扭身、街巷屋舍、生活起居,廖淑華寫來彷彿活脫脫呈在讀者眼前,如影像播映,琇雲的溫婉、阿連的男人女相、阿英的乾瘦、小街的樣貌、餅鋪、西裝店的陳設…一目了然,宛如回到一九六0年代。
細節藏著功夫,小地方看格局;廖淑華擅長描述細節,「小鎮清早的街市,三三兩兩行人,女人家小心托著月桃葉上的豆腐,稍急步伐扭動的身軀如手上剛出鍋的豆腐一顫一抖地;老人拎著藺草綁著的油條,走過路口的土地公廟時仍不忘虔誠合十拜了拜。」大半的作品,廖淑華都細述景與人的互動,以及人物特寫去彰顯情節的演繹,以小托大,厚實了小說的豐富、可讀性。
《唐棉》輯一、輯二大半以女性做為主要敘述,廖淑華剔盡了女人的心思,《阿英孵蛋》透徹了偏房處境、生與不生的兩難;〈回家〉入骨了「她」的寂寞及悲思、反諷女人的「回家」;〈唐棉〉中女人的靭性與無奈…。
寫作從廢墟出發,從無到有創造了新境界;廖淑華以樸實的文字,沉靜的語調,從小鎮出發再現小鎮歷史,也開創小鎮的新視野。
《唐棉》【後記】
起意申請國藝會創作補助當下,手上只有兩篇完成稿〈雞事一樁〉及〈家在圓環〉,感謝文友李志薔導演、林育靖醫師慷慨提供他們獲得補助的計畫書給我參考,初次申請補助得以僥倖入選,有了結案期程的督促也才催生出這本小說集,應該感謝兩位貴人相助。
本書目次分輯一、以小鎮人文為背景,小鎮人物為藍本,書寫過往與現在的故事十篇;輯二、以在大台北營生的異鄉人為藍本,描寫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五篇。成品與當初主題規劃比重顛倒,原是輯二比重該多些的;然而寫作這件事,靈光乍現、水湧入渠,寫著寫著成了此刻結構,也就由它這麼著了。
輯一從我成長的雲林小鎮人物故事發想。台灣的農漁縣份及偏遠地區,幾乎都是老一輩的留在鄉庄、漁村、山上,年輕人則在或南或北的都會討生活,我的故鄉雲林的社會型態也是如此,且外出人口往往因主客觀因素斷了洄游之路。而我則慶幸因父母留居家鄉得以與自己成長的鄉鎮──雲林縣斗南鎮〈舊名他里霧〉,保持臍帶連結。
在熟悉的市街,五十歲的我踩著自己五歲、十五歲、二十五歲的腳印,一條小巷、一個彎角,一間小鎮診所、一攤傳统小吃,這也是我的父祖三十五歲、五十五歲、七十五歲的歲月踪跡,是過去式,也是現在進行式;而何時因鄉鎮翻轉,地景與人文可能被破滅,不可逆測,希望還來得及以各種文字型式留下印記。
輯二以1977年來台北至今生活周遭人物的故事漫擴。離開家鄉北上,而後和大多數同鄉人一樣,理所當然地賴定這個盆地,一邊嫌惡它夏天氣悶濕熱、冬季多雨寒涼,一邊又留了下來;三十多年,來來去去台北與雲林之間,我說「回雲林」,也說「回台北」。
漫長的職場生涯及角色轉換,在各行各業接觸到許多與我相似的異鄉人,他們在光鮮的辦公大樓、在悶譟的工廠、在形形色色的市街……,每個人有自己的夢,夢想在這繁華之地落籍生根,讓下一代不輸在起跑點;夢想存够老本,漂鳥返鄉晴耕雨讀,夢想……;人生有如戲劇,比戲劇更真實,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啓示,然而沒有奇蹟。不論是跨過濁水溪、大甲溪、木瓜溪的這群過河卒子,來來去去於故鄉與他鄉,牽起兩端的親情之間,亦有現實的無奈。
文友說「人生不能重來,只有在小說可以」,書寫過程中,將往昔軌跡挖掘得塵土飛揚,待塵埃落定,面貌更見清晰了。許多童樨記憶裡人物故事的畫面,小孩時天真不諳人情,在如今年歲以筆探測,深覺老時代的人們溫厚、壓抑的情感世界,在那困苦年代為求生存的無奈與強悍,而我好似穿越過往時空,再讓他們活一次,依我的劇本。
輯二的異鄉人是島內各地跨越南北分界溪流,匯聚到台北盆地打拚的眾生相。因為書寫,因為小說的全知,翻檢人性而有更多的同理與同情,是我完成此小說集後的心得,也是收穫。
衷心感謝方梓老師慨諾為我寫序,幾回在藝文活動碰面,老師總是殷殷垂詢寫作進度,語多鼓勵。更要感謝阿盛老師,從入門學習一路走來,老師時不時的督促與期勉,尤其在我初探小說寫作感到困惑時,電郵向來惜字如金的老師卻是不厭我煩,寬慰我轉換文類有時難免抓不著要領,無須過度焦慮。我也就拿這當盾牌,藏起自己埋首造字。
我與一枝筆攜手同行,有幸身旁總有文友相伴,兩人組黑光,三人組野玫瑰、海星,還有閱讀寫作協會汪詠黛理事長與協會姐妹們,總是給我最大的寬容、鼓勵與支持,感謝感謝。感謝遠景出版社葉發行人臨門一腳,值此出版業不景氣的氛圍下,猶仍願意支持創作出版,令我羞慚自己的疏懶,遂加緊腳步整理書稿,於此一併向本書的執行編輯治嘉、美編鈺菁及遠景同仁致謝。
自知努力的空間還很大,僅以此書獻給我最愛的家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