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2-05 00:00:00| 人氣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與藝術的實踐、創作明說、外化密契經驗→理性條理→語言表達歷程

        以下的引文,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創作與生活實踐,尤其是文質彬彬的庶民與士,更尤其是自我的如其仁呈現出來,既把自己當藝術品,尚把自我藉繪畫或音樂等藝術品呈現出來,更把他人或他者當藝術品的其臭如蘭、不慍、樂或說。美、藝術與生命就這麼地從自我孕育的展示、展現與呈現出,引文的意義即明示該一道理。因為:「密契經驗[1]」是一種「超越表象、體合真實」的經驗,但,由於具有「可理解性[2]」,也因此可以接受理性的條理,並藉此而有「可說性」,可以用有「語法」與「語義」結構的語言,來加以表達。由「密契經驗」到「理性條理」,再到「語言表達」,接受語言結構的規定,也可視為是密契經驗的可理解性接受「結構化」的過程。此一過程應可視為人的經驗的一部分,因此我想可以稱之為「結構化的經驗」。至於高教授所謂「結構性的經驗」,應是指已經接受語言結構規定的部分。我認為在此必須指出,所謂「結構性的經驗」已經假定了先前「結構化」的過程。[3]再者,我認為由「密契經驗」到「理性條理」到用「語言表達」,這是密契經驗獲得「明說」的過程。這也可以視為人的經驗「外化」的過程,[4]但「外化」並非「異化」,至少不是貶義的「異化」,而是褒義的「異化」。對於經驗的意義的理解而言,這也是十分重要的。試想如果聖十字若望不寫出《登上加爾默羅山》和《暗夜》等著作,表達其密契經驗,後人怎可能一窺其密契經驗之堂奧?因此,大可不必以貶義的「異化」視之。唯有當語言成為障礙,或成為文字障之時,才會有貶義的「異化」,則是要加以避免的。不過,用語言表達的經驗,已經是對終極真實的一種建構[5],而不再是終極真實本身了。建構之物終究可以解構,讓位給其他更深入、更周延的建構,甚至解構一切言說,還歸於終極真實本身。[6]二、人的「身體」首先是一「能體驗的機體[7]」,而不是一「象徵[8]」。但是,當人在宗教或密契的體驗中,藉身體而指向超越的終極真實之時,身體便具有象徵的地位了。就如同基督宗教所言,身體是神聖的殿堂,而且信徒是存在基督的奧體中,基督是首,信徒是肢。此外,榮格也認為,身體、房子、宇宙是三層相聯結的象徵。[9]關於身體象徵與其他象徵的關係,我認為身體的象徵更為原始,[10]而其他象徵則是由身體所衍生的。換言之,當身體中含藏的意義動力(),在運作的過程中,創造或藉用某些可理解形式加以表現之時,例如,以聲音的形式表現,則成音樂;以圖像形式表現,則成美術;以身體的姿態與運動表現,則成舞蹈等,它們都源自身體中原始的意義動力及其運動[11]也因此宗教音樂、聖像畫等皆有中介身體中含藏的意義動力,甚至進而達到密契經驗的作用。三、用語言說出[12],對於具有密契經驗的本人而言,[13]可以扮演「明說」的角色,用語言來表達密契經驗,[14]並因此而有「中介」的角色,[15]藉以銜接密契經驗與日常生活,[16]使人在日常經驗中仍然記憶著密契經驗的內涵與意義。[17]對於別人,用語言表達,也具有「見證」的角色,[18]使別人藉著見證性的語言,[19]得知有密契經驗的存在與境界。[20]人或不知有終極真實,或不知對終極真實可有親證的經驗,則可從那些述說密契經驗的語言得到見證。[21]最後,無論表達或研究密契經驗的語言,都具有「指引」的角色。[22]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旅途中人,都需要指示的路標。人生意義之一,就在於親證終極真實。[23]於是,那些明說或討論密契經驗的語言,也可以具有指示的作用,就像路標對於旅途中人的作用一般。四、孔子所謂「克己復禮」是一種道德上的努力,[24]而不是一種密契經驗,對教化的重視也不屬密契經驗。[25]至於「敬」(而非靜)字,在先秦,如《易經˙坤卦文言傳》所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或孟子所謂「陳善閉邪謂之敬」,皆屬某種道德態度,而無密契經驗之意。[26]不過,宋儒程伊川將「敬」字釋為,主一無適」,其後,朱熹更將伊川所謂「主一」詮釋為「專一」,則除了道德態度之外,還有某些接近禪定之意。[27]如果真能達至「專一」,或可接近終極實在,而有某種程度的密契之意。[28]一般而言,儒家可由道德經驗出發,達至終極真實。《中庸》三所謂「至誠」,《易傳》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凶」應該皆有某些密契經驗之意。我在正文中對儒家的密契經驗也略有所論,敬請參考。不過,儒家是透過從道德經驗[29]出發,達至終極真實,即使孔子所謂「志於道,據於德,[30]游於藝」,皆是由實踐[31]談所得的心靈充實以達至終極真實,因而不同於道家、佛家由「無」、「空」而體證終極真實。(沈清松著:《對比、外推與交談》,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11初版,頁575-577。)案:孔子,由是造就了自己,成就了中國及中國文化,其美乃美之至的盡善盡美矣,早就存而不論秘契主義矣。故,中國宗教氛圍不那麼濃郁,此實孔子的最大建樹也。或許,詰者即以此問難儒家。說實在的,無須詰者問難。孔子學《易》帶領後進時,即呈現了問仁的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的為仁仁難,其乃與先進而待後進也。蓋,先進即大學畢業的一般知識青年,乃《禮記˙學記》的大學小成也。其之大成大學之道,非《易》不足以成焉。然而,此一意義又不能是陸王之道,尤其不宜為王學末流。因此,孔子與先進,卻極力培養精英也。唯,顏子難覓,好學更難覓也。所以,程門立雪,非志學,無以學《易》也。《易》不透,大過難免也。故,緯編三絕,《十翼》以待後人也。我等有幸為後,豈可等閒自視,更該當仁不讓的拾擔而擔之,乃一、三、五、七或九年的學,各階段由師生親共同決定學子的人生歸趣也。此即六經六藝的經世齋與治世齋教育也,二齋由任自如,惟性與德是輔,是謂德治也。因此,各階段皆建立人才名冊,自訓自用。出類拔萃者,薦請中央選訓用,國家不慮人才荒矣。此般制禮作樂者,典範已備,孔子乃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者也。至於秘契主義或神秘主義,那是百工的卜筮人各有所司,其一以貫之的知類通達與舉一三反性與天道,這是學《易》的大成工夫而為聖功者也。


[1] 筆者在此加入了下列五字:或自得自道。

[2] 筆者在此加入了下列三字:反省性。

[3] 這是經驗論或歸納法的觀點,唯心論、理性論或演繹法則另當別論矣。就此,筆者結合此二者而為自得自道的意義,乃結構性的經驗的自得而結構化的經驗的自道也。否則,結構化將無以結構也。蓋,結構化即將結構性結構化也。

[4] 以實現或實踐為宜,藝術的再現、重現或發現﹝描述或顯影﹞,亦可比照辦理。不過,熊十力先生的呈現說,還是較佳。更佳的是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真正佳的仍然是孔子的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盡善盡美如其仁易簡自得自道,輔之以孟子求放心存之善養充實擴充益佳,全之以荀子隆禮勸學化性起偽而備焉,全備於程朱陸王的無不明無不到豁然貫通變化氣質也,是謂明了自己的自得自道文質彬彬源頭活水而民到於今受其賜焉。

[5] 自得自道,即個人的理解或運用感動、啟發、心得、感想、同情或功勳分享也。尤其是功勳,乃為萬仞宮牆也。蓋,感動、啟發、心得、感想、同情有著想像、幻想、錯覺、混沌的意義,難以結構化

[6] 還是孟荀說得好,孔子的學思再意象言更佳,乃為問仁為仁仁難的傳統而識仁仁說仁體體仁,筆者乃謂識仁的知識論矣。即:基根的文本句讀、歷史詮釋、時代詮釋及時代討論﹝含他者的對話﹞也。

[7] 筆者在此加入了下列的內容:(還是仁體體仁說得好)

[8] 筆者在此加入了下列的內容:(就意象言觀之,還是象徵的意義佳。除非,我們直接面對仁體。故,仁體體仁。)

[9] 我認為:還是射御的說法為佳,乃為繪事後素的〈文王操〉意義,是謂用行舍藏誠中形外顯仁藏用也。

[10] 筆者頗不以為然,實真正的象徵還是仁,尤其是性與天道一已貫之的實體象徵,乃道不遠人遠人非道的以自身為見證而誠不欺人也的背書民到於今稱之了。故,化性起偽,變化氣質,文質彬彬,如其仁。

[11] 這還只是射的意義,御的意義呢?叩兩而竭的中節中和中庸時中射御,又如何呢?後者實是從心所欲不踰矩的真諦啊!蓋,其即源頭活水﹝創意、創見、創造力及原創力源源不止﹞的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之文質彬彬也,乃能音樂、繪畫及舞蹈等也,是謂〈文王操〉的繪事後素也。即:斅的認識自己、充實自己、開發自己、掌握自己與運用自己,我們才能文質彬彬的音樂、繪畫及舞蹈等,乃無後現代的樊谷及達利等亢龍玄黃異形也。故,典範不可共量性矣。

[12] 筆者在此加入了下列的內容:(用仁呈現)

[13] 這是神職人員的職責,孔子乃入太廟每事問。

[14] 這更是卜筮人的本職學能,孔子更不語怪力亂神。

[15] 要點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6] 要點是:修辭立其誠。

[17] 要點是:無情者不得盡其辭。

[18] 要點是:吾猶人也。

[19] 要點是:萬物皆相見、無見肺肝然而無所掩。

[20] 儒家的意義是:不語怪力亂神的惟敬與德可禱祭如在。

[21] 筆者以為,該一意義還是敬而遠之最佳!

[22] 祂或秘契祂,這既是哲學基本問題的根本探究立場與價值選取表白,更是個人、團體或文化傳統的哲學立場與學養表白,乃學術的基本學養,切不可冥冥的說或想當然耳。蓋,這就是有無與一多的根本之辨,哲學家的學養即清晰明瞭的表白自己與揣摩對造也,讓其攤開在學術的聖殿前。(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修辭立其誠)討論與對話的意義即釐清此而達共識或和而不同也,是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乃無宗教戰爭也。否則,無限戰爭啟,極盡殘仁賊義也。因此,沐浴請討,木鐸與易,乃喪家之狗焉。然而,中國文化成矣。

[23] 世上有兩種人,即川內與川上的人。所以,從心所欲不踰矩及吾與點也,乃不止於魚遊樂的意義了。當然,亦有奮力於鯉魚躍龍門者也,即奮勵於下學上達之途者也。或許,這就是佛陀的此岸與彼岸,兩岸風光即其渡的永恆明覺之路。因此,彼岸不可說也,岸上什麼風光,昭空而無所述也。哪像識仁的:猗猗蓁蓁,萬紫千紅,鳶飛魚躍,鹿奔豹騰,窈窕好逑,一索男女,生與生生。蒼穹大地,頤養萬物,聖人則之,永祀永錫。

[24] 是原始的道德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之於玉人者,德也。故,它隱涵了秘契的意義,乃為下學上達的識仁聖功而別於祕契矣。但是,其意義絕不亞於秘契,是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也。

[25] 這是斅教之別也!

[26] 惟敬與德呢?敬畏呢?

[27] 至誠或盡性的意義,尤其是荀子的壹,乃現象學的同一性純粹意識與對相本質形式相遇同一,此之謂萬物皆相見的如見肺肝然也。

[28] 就此,儒家走出了秘契主義,乃下學上達識仁後的回到生活世界中節中和中庸時中終始條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仁義禮智義禮知信也。

[29] 此中的重點是:現實人生的自覺覺醒覺悟志學志應識仁聖功下學上達。

[30] 筆者在此加入了下列的內容:依於仁,

[31] 學!故,《論語》由學起,學以《易》為終而探賾索隱鉤遠致深也,是謂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焉。

台長: 楊冀華
人氣(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