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03 05:00:00| 人氣1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性向善論隱含的暴行邪說怎麼美與藝術呢- -儒耶的典範不可共量性

    徐復觀認為:在孔門的樂教實踐中,已深刻體悟到了樂的藝術精神境界與仁的道德精神境界是統一的,故樂可以助成仁,或者說仁中有樂,樂中有仁,甚至樂就是仁,仁就是樂。這種與仁相通、統一甚至同一的樂,孔門對它有什質的規定呢?徐復觀認為:樂的正常的本質與仁的本質是相通的,都可以用一和字作總括……一日克己复禮,天下歸仁焉,全盤地道出了仁的融合性,即和的特性天下歸仁,即天下皆被涵融於自己仁德之內,即是渾然與物同體,即是仁自身的全體呈露。(《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頁85)……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憐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者,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王陽明全集》)。(頁175-176)宋明理學從《學》《庸》首章下手,當代新儒家從宋明理學下手,終於雙雙以《易》見功。首先,宋儒各大家乃有《易》的專著,由是為新儒家。實《易經》乾坤門焉而識仁為仁也,由是別道辨佛而為新儒家也。因此,當代新儒家亦應於此扎穩根、站穩腳,堅實穩健的邁步前去開嫩新而為當代新儒家。故,傅佩榮的人性向善論、(傅佩榮著:《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臺北:天下遠見公司,2007.10.31初版。傅佩榮著:《向善的孟子:傅佩榮孟子心得》,臺北:華文出版社,2011.3初版。蕭振聲撰:《荀子的人性向善論》,臺北:臺大哲研所碩士論文,94。蔡仁厚著:性本善與性向善〉,《儒學的常與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楊晨輝著,〈從孟子評人性向善論〉,http://tpa.hss.nthu.edu.tw/files/2007/1A-2.pdf)林安梧的善向論,傅佩榮及林安梧著:人性向善論與人性善向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論辨〉,《哲學雜誌》,51993.6。)難謂儒家之善解也,尤其是人性向善論。然而,傅佩榮非常的聰明,卻是標準的孟子暴行邪說。因為,心四端的聖之時者也,還仁者人心也,更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乃:只要我們在仁上扎穩根、站穩腳,就能憑恃良心堅實穩健的走在人生道上而吾與點也的安身立命矣。因此,由是標定孟子為人性本善的論點,是可以成立的。唯,當我們深究孟子思想的理論基礎如上述之言時,這個論點就不能成立而該孟子道性善的四端心還原,乃仁者人也、仁者人心也而該以仁為人性本善的標定了。所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玉帛鍾鼓,禮云樂云!因此,從本段的克己復禮到天下歸仁,其中需有禮之本、禮之用、人而不仁、玉帛鍾鼓的歷程,禮之本體由是乃為仁,學問之道乃為求放心存之充實擴充,終為天下歸仁矣。另,徐復觀先生的仁與樂合,合得頗為牽強,實未透仁與樂也。蓋,仁有和的特性,樂亦有和的特性。所以,仁與樂合。因為,音、聲無和,和乃人文義涵樂乃人使之和而為音樂、聲樂也。更重要的是:仁是第一因,乃一切的根源、過程、自由、反復、動力及目的,尤其是和而不同。乃:仁是仁、樂是樂,仁藉樂出,樂因仁而樂(樂因仁而獨立,是謂自由,更該謂和而不同。)。故,絕非:仁之所以有融和性,是因為仁心感通無隔、覺潤無方。而仁心的感通無隔、覺潤無方本身便是樂的境界……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人若復得他完完全全,無少虧欠,自不覺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可代? (《王陽明全集》)。(頁176)張氏的詮釋,正是仁與樂的顛倒。徐著,好像就是這個顛倒的因子。重點:王陽明的文本是創造力的最佳定義。就此,我們總體的回看人性向善的傅佩榮詮釋孟子道性善,實傅佩榮的個人心得矣。但是,此卻誤導了很多人認識孟子,尤其是良知良能的良心自身,更是良心的仁之依據的放心未知求求而未存之尤其是歧出良心仁。因此,蕭振聲撰荀子的人性向善論,在「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下,更該說是在亞當與夏娃的意義下實即基督宗教的信望愛之望也,特為儒耶的典範不可共量性也。乃為蕭氏論點之立,是謂化性起偽而謂向善,特為隆禮勸學的儒效也。也此,林安梧乃濟之善向論尤其是蔡仁厚的本體與工夫而以本體給了工夫的基礎。宜增加過程、自由、反復與動力但是,這皆不應聖人與我同類、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實仁在其中、為仁由己、求仁得仁如其仁也。宋明理學乃以變化氣質臻之,是謂童蒙求我的潛龍群龍而聖人可學而至的先聖後聖其揆一也然而,此一關鍵觀點,其均未意識也。故,予亦非好辯也,予更非聖人之徒也,予只是亦如傅佩榮的理解儒家共列的呈現異議也。故,人性向善論隱含了暴行邪說而並列我的詮釋而為《易經》上九上六的免疫,免疫於人性向善論的隱含而還原於仁、良心的扎穩根、站穩腳求放心存之也。

 

台長: 楊冀華
人氣(1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