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以看出我回憶與致力於美與藝術之研究,其即:
<美與藝術的翻轉與還原- -從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精神˙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談起>:
一˙從徐復觀先生《中國藝術精神˙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談起即反省徐復觀先生〈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氏著,臺北:學生書局,63.5四版。)
二˙反省標準:即拙作〈徐復觀先生的藝術極限- -未克見孔子之美〉。
三˙孔子之美:即民到于今稱之的近悅遠來遠懷文質彬彬誠哉是言也而民到于今受其賜- -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為仁由己不貳過求放心存之充實求仁得仁盡善盡美如其仁。因為:
(一)仁在其中美在其中:即美的本質。
(二)民到于今稱之的近悅遠來遠懷文質彬彬誠哉是言也即:藝術,乃藉形式、材料及方法呈現美。
(三)美之至也:即無限的本質而為美自身- -超級特性,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乃即內在即超越而為超級特性,實皆為美的本質也。
(四)盡善盡美:即藝術就是美呈現出來,特為目的與自由、決定與自由或歧出與反復之辨也。乃:美的本質是美的靜態義,藝術是美的動態義,乃美的發現、充實與擴充- -呈現與賦歸。
(五)如其仁:即如其仁即和而不同的美與藝術之決定與自由之辨,其辨即:既是美與藝術的同一性呈現或賦歸自證而謂本質或決定,更是美與藝術的歧出而其命維新而謂自由或無限,乃如其仁的為美與藝術之自身,自身於不離不即於萬物與人的自我呈現,是謂下學上達的和而不同如其仁美與藝術也。
(六)故,源頭活水,創意、創造力及原創力源源不止而後勁彌強卻仁者無敵也,乃沒有敵人的近悅遠來遠懷矣。
四˙翻轉者,翻轉現有的美與藝術觀念史。還原者,翻轉了以後,重新以孔子的美與藝術展現與呈現美與藝術史及美與藝術觀念史,即仁禮學的民到于今受其賜的見群龍無首吉:文質彬彬的從心所欲不踰矩、斐然不知裁非我二三子及吾與點也。更重要的意義是:翻轉〈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還原為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孔子藝術精神,翻轉〈由音樂探索孔子的藝術精神〉還原為〈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以下的論述就不同了。最少,〈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就該落位為第三章,第二章為〈釋氣韻生動〉。實則,〈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 -莊子的再發現〉應該列入附錄中,嚴格一點即該剔除。因此,藝術家不限於畫家、詩人、音樂家等人。廣義地說,胸懷芬芳悱惻,以全人類為心的大人格者,即使不畫一筆,不吟一字,不唱一句,也正是最偉大的藝術家。(豐子愷著:《豐子愷美術講座》,臺北:城邦出版公司,2005.11.15初版,頁56。)該文改為「藝術家不限於畫家、詩人、音樂家等人。廣義地說,只要是人,即使不畫一筆,不吟一字,不唱一句,都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因此,嬰兒可愛得自然天成,愛死他的父母及家人。更美的是:嬰兒教養得不失其赤子之心而活潑有禮。蓋,孟子曰:仁者無敵。藝術以仁為本,這道理不必引證高論,只在平日的靜物寫生中就可看出……把藝術活用於生活中,用處理藝術的態度來處理人生,用寫生畫的看法來觀看世間……一片銀世界似的雪地,頑童給它澆上一道小便,是藝術教育上一大問題。一朵鮮嫩的野花,頑童無端給它拔起拋棄。一隻翩翩然的蜻蜓,頑童無端給它捉住,撕去翼膀,也都是藝術教育上大問題。我們所惜的,不是雪地本身,不是野花本身,不是蜻蜓本身,而是動手毀壞或殘殺的人的心。雪總是要溶化的,花總是要零落的,蜻蜓總是要死亡的,有什麼可惜呢?所可惜者,見美景而忍心無端破壞,見同類之生物而忍心無端虐殺,是為不仁,即非藝術的。藝術以仁為本,藝術家必為仁者……藝術家的目的,不僅是得(創造、欣賞或珍藏)一幅畫,一首詩,一曲歌,而是借描畫吟詩奏樂來表現自己的心,(這就是藝術)陶冶他人的心,進而美化人類的生活。(同前,頁56-57。)又,我國文化主脈之一傳,孔夫子在論語上即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說法,有形有質,和北宋程明道的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受態中正是一脈活水相傳,我國哲思之正統,若合符節的最好明證,就在於此弄處。黃氏又拈出生意一目,此亦最有功德、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活潑潑的生機、活潑潑的生意,是每一幅中國山水畫所最要注意的著眼點,如郭熙的蟹爪樹名攝畫壇,其蟹爪之末端迴鋒處即是生意蘊集之點。一旦春山展笑靨,就由這一點上發芽生葉,真是筆鋒所注,充滿了宇宙生意。怪不得如今國民小學的牆壁之上,以大手筆作擘巢書,文曰:做一個活活潑潑的小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原來中國的文化就在於這一點活潑生機之上,哲學美學上說到它,畫山畫水亦不忘此精神,黃氏闡明此點有功。(李霖燦著:《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81.6初版,頁339。)更重要的是:宋代繪畫的美學觀,正如宋代理學發展之現象。基本上它延續中國人文精神的成長,詮釋東方美學的特質與意義。就宋代山水畫之表現來看,不少專家均提出佛、道的思想是中國山水畫的重點表現。然而就筆者之看法,中國文化已是綜合學說的融合,(但其離不出儒家主流的意義,由是其乃為延續中國人文精神與宋代山水畫被喻為中國繪畫表現的高峰。)各朝代之間存有分不開的學理關連,在宋代繪畫表現中,多少仍由前朝的傳承而來。不過,宋代山水畫被喻為中國繪畫表現的高峰,必有其學理的根據。亦即是宋代理學思想的風氣,促使了社會發展的動力,並朝向較為追求心靈與天道(性與天道)相契的現象,(舉一三反的下學上達一以貫之)直接影響美術畫作的創作。(同前,黃光男著,頁285。)就此,翻轉與還原,在此就意義充足了,尤其是仁、禮、學、美與藝術的意義,這才能翻轉還原為仁的美與藝術。禮由是既非亂之首,還非禮壞樂崩,尚非以理殺人,更非禮教吃人,乃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民到于今受其賜者,禮藉學及用與習與俗而百世可知也,更誠哉是言也的民到于今稱之,乃代代中國人都是孔子之美與藝術的見證人: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唯,學的要點是:儒學的現代化,讓孔子的美與藝術,以知識論的意義向國人及世人呈現,人人乃文質彬彬的仁者無敵近悅遠來遠懷而民到于今受其賜。與者,與之前後兩項,關係密切也。及者,及之前後兩項,關係不明也。和者,和之前後兩項,不涉及關係也。
五˙故,孔子之美乃:從孔子開始,即給了美與藝術的最佳原理、定義與詮釋。蓋,原理即仁,乃仁若且唯若的是美,反之則否。除非,美加上藝術,仁即美與藝術也,反之亦然。因為,韶舞的盡善盡美也。更重要的意義是: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論語12.3》)又,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12.4》)人(存在)、人心(德)如何回到仁、君子(存有)呢?在這兩段文本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仁→其言也訒或君子→不憂不懼」的意義,我們也很清楚的看到司馬牛的疑問「仁←其言也訒或君子←不憂不懼?」。然而,我們更清楚的看到「仁←其言也訒或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的主張如果要成立,還需「為之難及內省不疚」的條件,由是我們可以得到「仁D其言也訒或君子D不憂不懼且為之難及內省不疚」的結論。這是說:增加為之難及內省不疚的條件,D即成立。蓋,其既需→的條件,還需←的條件,D由是方能成立。蓋,D乃充要條件也。這是說「仁D其言也訒或君子D不憂不懼」的成立,需要「為之難及內省不疚」之條件。定義者,即仁在其中美在其中美之至也盡善盡美如其仁,詮釋即問仁為仁仁難、識仁及不敢不敬恭領受明了自己展示、展現與呈現民到于今受其賜的庶民、性、德、士、仕及木鐸中國,是謂開啟、展示、展現與呈現學及志學者的創意、創造力及原創力而大同禮運的不僅於禮運大同也。所以,孔子之美乃仁、禮、學的美與藝術也。仁即美與藝術自身而為本體及主體,禮即仁之用而為客體,學即禮用的開啟、展示、展現與呈現附體也。蓋,附體者,即誠哉是言也的民到于今稱之而民到于今受其賜的如其仁見證以上各體皆為實體也。因此,我們至今可以展現及呈現孔子的思想、精神、價值、人格及行為等而文質彬彬,尚可以看到百家爭鳴的各家思想、精神、價值、人格及行為等而各顯風騷,更可以看到各顯風騷的各家遺跡或歷史見證藝術品。茲後,乃為儒家主流的淵遠流長之中國文化。只是,其為禮運大同而非大同理運,乃識仁的工夫實踐(問仁為仁)而在大同、小康、幽國、亂國及疵國中擺盪而已。現代性挑戰後,加巨了識仁的仁難,眼下乃為中西體用的掙扎矣,當下似現代化得勢。蓋,中西體用的掙扎,實源於識仁不透所致,乃明了自己有翕而中西體用的掙扎也。故,美與藝術的翻轉還原,乃重新從近悅遠來遠懷的仁、禮、學文質彬彬呈現自己的美與藝術也。
文章定位:
人氣(4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