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6-24 18:42:43| 人氣1,4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事後諸葛亮

「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魯爾夫‧杜伯里在《思考的藝術》裡提到「結果偏誤」(The Outcome Bias,意即人們總是傾向用「結果」評斷「決定」,而非依據「當時決定的過程」,這項思考錯誤又稱為「史學家謬誤」(historian`s fallacy),珍珠港事件即是顯例,要正確衡量當時的決策品質,如美國該不該疏散珍珠港的人民,必須設身處地回到當時的環境,並將事後得知的各種事實一一濾除,特別是日本確實偷襲珍珠港這件事實。(參閱《思考的藝術》,頁97

「成功有一百個爸爸,失敗是個孤兒。」或許可以解釋我們為何傾向以結果論英雄,甚至有些領導者將「結果論」掛在嘴邊,動輒對下屬說:「我不要理由,直接告訴我結果就好了。」看似果斷高效率,實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誤將「結果論」和「目標管理」畫上等號。若以成敗論英雄,孔子終其一生難以實現儒家思想,何以尊至聖?岳飛北伐壯志未酬,關羽大意失荊州,恐怕難以先後列武聖!

呂世浩說,讀史書的方法在「思辨」,也就是「設身處地、揣摩通透、體貼入微、洞見表裡」。(《霸王之夢》,頁3)具體的方法是:

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合上。

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你會如何決定?做什麼樣的決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看看這個人物是怎麼做的,他最後做了什麼樣的決定?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左宗棠比呂祖謙更進一步,他不但要讀史者「設身處地」的思索古人為何這麼選擇?還要我們當自己面臨現實中的抉擇時,去設想如果是你學的那位古人處在這個環境下,他會如何作出決定?(參閱《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前言〉)

聽起來不錯,以「思辯」的讀法讓歷史有用。但,史書上所記載的,是當時古人所能獲知的各種事實嗎?或受篇幅限制,或因史家個人好惡,對史料難免幾番取捨增刪。想想鴻門宴的描寫,想想項羽烏江自刎的表述,想想司馬遷的小說筆法,想想「史學家謬誤」!

【圖魯爾夫‧杜伯里(Rolf Dobelli)著,碧吉特‧蘭(Birgit Lang)繪圖,王榮輝譯,《思考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台北:商周,201291日初版1刷,201327日初版34刷】

台長: 無名
人氣(1,464)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是一種刺激 |
此分類下一篇:最近在幹嘛?
此分類上一篇:利滾利,大效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