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06 12:50:10| 人氣23,003|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姓歐、歐陽,傻傻分不清楚!

三年前為了首次出國,到外交部領事局辦護照,填寫英文姓名時,姓名中間要用逗號點斷。

「你姓歐,還是姓歐陽?」承辦人員問。

「複姓歐陽,跟歐陽修、歐陽詢一樣『複姓單名』。」我答。

「可是身分證上,令尊姓歐。」

「是啊,但是我姓歐陽,我哥也姓歐陽。」

「喔,好吧。」

 

承辦人員並不是第一個提出疑問的,看過我身分證的朋友也常覺得奇怪的問:

「你爸爸姓歐,那你應該姓歐,不是嗎?」

「不是啊,我姓歐陽。」

「那你爺爺姓歐,還是姓歐陽?」

「我爺爺姓歐。」

「你爸爸姓歐,你爺爺也姓歐,那你就應該姓歐啊,不是嗎?」

「不是啊,我複姓歐陽。」

 

我這「複姓歐陽」還有幾件趣事:

一是打電話到航空公司訂票。

「先生貴姓?」

「複姓歐陽。」

「喔,複姓先生您好。」

 

一是打電話給一位夏侯先生:

「請問夏侯先生在嗎?」

「請問哪裡找?」

「敝姓歐陽。」

活像金庸武俠小說的對話。

 

關於姓氏,很早就想寫篇文章說明。

據《金門歐陽氏族譜》記載,歐陽氏開始於春秋時期,越國勾踐之後受封於「歐餘山之陽」,於是自封地取「歐陽」氏。

金門歐陽氏開基祖──歐陽文卿公,是在四百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間,從福建泉州蚶江出海捕魚,發生船難,漂流到金門,竹筏被巨浪打壞,無法回家,就在煙墩山之南,闢草斬棘,搭蓋茅屋落戶,即現在歐厝。

歐陽文卿娶附近薛厝坑薛氏為妻,育有五子,其中,長房、二房、三房及四房下,世代守在金門發展,第五房的歐陽定輝在約萬曆年間,由歐厝渡海遷徒到澎湖雞母塢(今五德里),為歐陽氏澎湖開拓之始。

 

民國26年,日軍佔據金門,改我族人姓氏,將複姓銷去一字,以與日本國民姓氏區別;另有一說為太陽乃日本國徽,因而將「陽」去掉。於是我祖父輩從姓「歐陽」改姓「歐」。

抗戰勝利,日軍離去,改由國民政府接收。

當時歐姓者主要分佈於宗祠所在地的歐厝,部分分佈於歐厝隔壁的泗湖村,歐厝的歐陽氏族人恢復複姓歐陽,泗湖村的歐陽氏族人卻未恢復,怎麼會這樣?

家父說,因當時兩村分屬不同行政區,分別向村里公所申請恢復原姓,一准許、一不許,才造成泗湖村的歐陽氏族人姓歐的現象。

 

到了我這(良字)輩,父執輩認為必須恢復原姓,除了四叔外,大伯、二伯、五叔為子女辦理戶口登記時,皆以「歐陽」為姓,於是我這一輩幾乎都是複姓單名。

即使父執輩的身分證上只有單姓歐,但在族譜上仍書複姓歐陽。

 

說到族譜,順帶提及金門歐陽氏的分支——澎湖歐氏。

以下引述【中央社倪國炎20061224日報導】:

澎湖大姓為歐姓,而非歐陽氏,主要是與日本統治台灣有關,金門縣歐陽氏宗親會理事長歐陽彥森表示,日據時代的台灣,日本人不喜歡台灣同胞的姓名在四個字以上,認為會與日本人相混淆,此外,歐陽一姓的「陽」字,犯了日本太陽旗的忌諱,因此,強迫澎湖歐陽氏全部改為單姓「歐」。

歐陽彥森說,一九三七年日軍佔領金門後,又以同樣理由,強把歐陽改為歐姓,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鐵蹄入侵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海外歐陽族裔也同遭劫數,到一九五九年,金門族人才向政府申請恢復本姓歐陽,以免年代久遠失真,也有少部分族人沒有更改,但仍共同祭拜祖先。

 

彥森叔的說法與家父大致相符,但家父說明了少部分族人沒有恢復本性的原由。

總之,金門歐陽氏,即複姓歐陽,即使姓歐者,亦本為複姓。

十二年前祖父仙逝後,即使死亡證明書上載歐姓,但於神主牌上仍刻上歐陽氏即為證。

所以,我複姓歐陽,係金門歐陽氏,良字輩。

金門歐陽氏,總堂號「餘山衍派」,分堂號「渤海衍派」。

值此父親節前夕,書明姓氏源由,毋忘祖德宗功。

 

 

 
【圖:金門歐陽氏宗祠】

台長: 無名
人氣(23,003) | 回應(3)| 推薦 (1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問題,我如此回應 |
此分類下一篇:說給誰聽?
此分類上一篇:官大學問大?

旅人
第一賞

午安安
2014-08-06 16:31:18
版主回應
感謝捧場^^
2014-08-06 16:52:35
姓歐陽好阿~很浪漫,給我選的話我要選歐陽
2015-05-11 12:35:00
版主回應
^^
2015-05-11 21:45:58
歐陽
小朋友寫作業,族譜不在手上,不好意思抄一下。~彥字輩~路過~
2021-11-26 20:29:32
版主回應
宗叔好
2021-11-26 21:21:2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