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跟麵條吃飯的時候,她說最近公司狀況不太好,對工作影響很大,讓她面臨進入職場以來最大危機。
她說她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這幾句話勉勵自己,同時很想知道別人都怎麼從逆境中站起來,怎麼逆轉勝,要我講個「勵志」的故事給她聽。
我說,最近剛好在小小研究一個應該是史上最強之逆轉勝的例子,可以講給她聽聽,「但是....可能不太勵志」。這個史上最強之逆轉勝的例子,就是《史記》作者司馬遷。
她說因為小時候讀了整套《兒童史記》讓她在中學時期歷史超強,所以她對司馬遷有感情,她願意聽聽他的故事。
以下就是司馬遷的故事。
兩個禮拜前開始動念想要了解司馬遷的時候,我也以為這是一個勵志故事。我想知道,他怎麼耗費十八年,寫出一百三十篇、長達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的《史記》;尤其過程中他還慘遭宮刑並且坐牢,那時候又沒有google,他怎麼完成的?用聽得我就覺得難到無法想像。
關於司馬遷怎麼完成《史記》,答案很簡單。首先,他在二十歲時,花了二、三年遊歷各地,蒐集資料,回來以後便成為父親治史的助手,一做十八年,可以說他為了史記已經準備十八年,無論天文、地理、考據各方面的資料,他都萬事俱備。其次,父親過世,司馬遷三十八歲接任父親史官的責任,開始動手著述;直到四十八歲遭受宮刑,他已經寫了十年。三,實施宮刑之後,司馬遷只在牢裡被拘留了三個月,目的是養傷,出獄之後繼續開始寫作,所以他是在行動自由的狀態下寫書,為期八年,並沒有住在牢裡。
如果事情真的只要執行,也就罷了,沒有google治史,靠著雙腳憑著堅貞一念,寫五十二萬多字是時間的考驗而已。但司馬遷還受了宮刑。對別人而言,宮刑無非是個殘酷的刑罰,但對司馬遷來說,宮刑代表了「幻滅」--取得社會認同的幻滅,光宗耀祖的幻滅,君主關係的幻滅,當然還有夫妻家庭生活的幻滅。某個程度上來講,雖然在朝廷裡還有個位子,但實際上他已徹底變成無家可歸的化外之民。
他為什麼會受五大刑之首、僅次於砍頭的宮刑?
二十歲開始,司馬遷學問好、家世好,很年輕便在仕途上嶄露頭角,他不僅制定天文曆法(我們現在將一年的開始定在一月份,便是由司馬遷制訂,在這之前是從十月開始起算),還協助漢武帝到蠻荒之地招降撫番,還會打仗,加上當時沒甚麼同儕競爭,司馬遷極受重用,還陪著皇帝貼身出遊,他自己也以侍奉皇上為職志,以為自己就這麼平步青雲上去。一方面,他有自己美好的前程,另方面,他是父親司馬談治史的得力助手。
司馬談自己畢生志業,就是要在漢代這個大一統王朝,效法周公、孔子,修一部通史,以奠定漢朝正統地位,他對自己期許甚高,視自己為孔子接班人。
可惜就在司馬遷三十八歲那年,司馬談病重,臨終斷氣前,把兒子叫到床前,他知道兒子深受皇帝重用,正要一展長才,但是他更怕自己投入一輩子的志向--要傳承《春秋》,寫下一部中國歷史--隨著自己入土而消失,於是他千叮萬囑,要求兒子放棄自己的仕途,接下治史的責任,才能含笑九泉。司馬遷對兒子是這麼說的(他寫在《太史公自序》裡):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面對父親的要求,不孝的帽子實在太大了,司馬遷再怎麼不願意,也只能辭去薪水比較高的官職(原本薪水每月一千石,史官是六百石),接任史官。雖說是father figure作祟,但我想一開始,司馬遷治史也治得滿開心的,畢竟他也認同父親的期待。
就這樣平靜穩當地過了十年,司馬遷四十九歲時,漢代將軍李陵因為戰略失誤,後援補給出問題,被迫帶著五千子弟兵投降匈奴,此消息傳到宮廷,就有人開始說李陵壞話,說他投降匈奴之後還幫匈奴練兵,漢武帝大怒,誅殺李陵九族,此時司馬遷卻跟武帝建言,李陵他家三代全都奉獻給朝廷了,他不會無端端投降,一定是等待機會策反。沒想到此話一出,觸怒武帝,賜死司馬遷,他馬上從當紅炸子雞變成人人喊打的流浪狗,除之而後快。
可是在當時,死罪是可以換的,要嘛就是有五十萬兩銀子免死罪,貶為庶民,要嘛就是宮刑;司馬遷因為家貧,他又要求生治史,所以他只剩一條路,就是受宮刑。
說到宮刑,直覺聯想就是太監的去勢,實際上宮刑有所不同;直白的說,去勢是同時去除陰莖與睪丸,但宮刑只去除陰莖,且破壞睪丸和陰囊,所以據說受刑人外型雖然逐漸女性化,但實際上仍有性慾。而且,漢代還在B.C.,哪有甚麼麻藥和止血劑,也不能像岳不群一樣揮刀自宮以後可以點穴止血,然後用紫陽神功護體,連痛都不痛,所以受刑人受刑完後,必須要被關在一間名為「蠶室」、密不透風的小房間裡面,以避免細菌感染、發炎而死,司馬遷就是在這裡待了百日才回家。(不曉得這百日裡,他在想甚麼?)
想想看,全世界都知道你被宮掉了,司馬遷這段回家的路有多漫長。
回家以後,司馬遷並沒有貶為平民,他仍然擔任史官,但漢武帝為挫其心志,把司馬遷調到與宦官部門--你還是可以完成《史記》這等春秋大業,但是很抱歉,你也不過是跟宦官一樣的職位而已.....(我覺得這招真是太賤了,賤到無以復加);從這時起,他除了心理上的怨恨直達雲霄,同時因為內分泌改變,聲音變得尖細起來,臉上不長鬍鬚,轉為女相(現在見到的司馬遷畫像仍留有黑鬚,屬於早年畫像)。司馬遷每天就活在想死不能死的煎熬之中,純粹憑著完成《史記》的念頭,苟延殘喘。
這種心態完全影響了司馬遷的寫作,換言之,《史記》雖有史的型態,但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通篇都是作者本人抒懷感傷之作,大量納入個人喜好與臧否;甚至,司馬遷為了要讓自己的臧否言之成理,會小小更動史實,這點我認為或多或少都已經背離治史的基本要件,但也看出司馬遷的怨念已經深到無法顧及世俗標準。
首先,司馬遷一再更動《史記》的結束點,最後定版的結束點比早先的結束點晚了四年,在這四年間,正式漢武帝由盛轉衰的關鍵,也就是說,司馬遷納入對於朝代由盛轉衰的觀察,我想一定趁機又把漢武帝檢討一頓。其次,司馬遷特別鍾情兩種人物,第一種,為保全自我志氣而捨棄生命者,如項羽,這是司馬遷想做而做不到的人,第二種,為成全比志氣更重要的大局而忍辱偷生者,如勾踐,這是司馬遷情感投射之所繫。為了做到這兩點,尤其後者,司馬遷在寫完五大部分、一百三十篇之後,再花六七年的時間修訂,大幅修改受刑之前十年的寫作風格,重新納入人物臧否。
所以,雖然司馬遷動手著作《史紀》耗費十八年,若再加上前置準備和後製修訂,他一共花了四十年投入《史紀》。
我一直很好奇司馬遷寫完《史記》之後,是否會感覺生命空虛,頓失所依,然後速速求死。但根據《司馬遷評傳》,作者張大可說司馬遷很開心,終於完成心中志願,看起來並沒有完全被抽乾,然後很快就過世,因為他在死前又遭逢「巫蠱之禍」再度入獄(還有人比他更倒楣的嗎?)。但實際上對於司馬遷何時過世,史上並無紀載,但目前一般是定在六十歲。
我更好奇的是,那...司馬太太呢?司馬太太的痛苦程度恐怕不比司馬遷差吧?可想而知,的確沒甚麼資料紀載司馬太太的心情,不過可以知道的是,司馬太太是個聰慧嫻淑、出自書香門第的女性,當老公頭一回被抓進宮裡的時候,她懂得立刻帶著《太史公自序》手稿,躲到廟裡避禍,司馬遷晚年入獄之後,她立刻帶著《史記》手稿改名換姓,遁入空門。
從司馬遷二十歲起婚後每一年,司馬太太都為先生畫上一幅肖像畫,自然後面的十幾年,畫裡的司馬遷已經完全沒有鬍鬚。當司馬遷過世時,告別式上總要擺上他的畫像,小孩問母親,我們該用哪張畫像呢?司馬太太說,那些人讓你爸爸變得像女人,嘲笑他是無用之人,我們當然要用父親有鬍鬚的畫像,因為你的父親是「大丈夫」,我們要記得他大丈夫的樣貌。
這就是司馬遷的故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