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24 14:12:47| 人氣995|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排遺:以詮釋學為進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序

適逢友人對心靈哲學、詮釋學與現象學如何以不同觀點看待同一事物感到好奇,並要求以排遺(俗名:拉屎,以下皆以排遺稱之)一事為例說明之。竊私心揣想,僅對詮釋學略有涉獵,故為此文。另心靈哲學與現象學兩方之觀點,已交代嫻熟該領域之同道,相信不日亦可完成。

 

古人云:哲學始於好奇。此文之目的,除了滿足友人之求知欲外,亦在啟發友人之哲思,並為哲學正名。哲學並非脫離實際,亦非胡思亂想;有發問之處,就有哲學;好奇心所至之處,就有哲學;生活中有難題亟欲解決之處,就有哲學;真可謂哲學無所不往,無所不在。望此文能起小兵立功之效,使友人破除一般對哲學之誤解,如此則幸甚!幸甚!

 

關鍵字:詮釋學、自然科學、主客分離、理解、詮釋、意義、存在。

 

二、大綱

本文以詮釋學為進路,試圖以詮釋學的內涵來闡述排遺一事與吾人之間產生何種意義,並在吾人與各種排遺方式所展示之關係中說明,一個人如何能夠進一步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以下為正文之內容:(一)何謂詮釋學:以簡明扼要的方式說明詮釋學的意義。(二)分述自然科學與詮釋學如何論排遺:以自然科學對照之,此舉更能突顯詮釋學與自然科學進路之不同。自然科學將排遺視為一生物體之生理作用,詮釋學卻要追問排遺對人產生了何種程度上的意義影響。(三)吾人對存在意義的理解:只有人會去思考排遺對他自己而言有什麼意義。換言之,只有人能夠藉由理解排遺的意義,進而達到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四)簡論哲學之意義:哲學帶給人的並不是一最終答案,而是一最終要求或最終態度。正如孔子所云:「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追求真理是一永無止盡之過程,共勉之。

 

三、本文

第一節 何謂詮釋學

根據西方詞源學,詮釋學(Hermeneutics)一字乃來自Hermes。Hermes最初的意涵並非現今某一西方時尚品牌,而是希臘神話當中之信使神。Hermes雖貴為神祉,事實上僅不過為一替眾神跑腿之傳令神。希臘諸神與凡人溝通時,乃是先令Hermes將神喻貼至帕德嫩神廟之上,再由明白神喻之祭司翻譯之。換言之,詮釋學一字當中就隱含了傳遞信息、翻譯信息、理解信息之三種意義。

根據十八世紀德國詮釋學的宗師史萊馬赫,詮釋學的定義應為:一門解釋的技藝。換言之,詮釋學要處理的便是如何把原先不清楚的事物解釋成為清楚明白的。詮釋學所要處理的,便是理解、詮釋與意義。只有透過詮釋,才能使一事物成為有意義的,吾人才能得到理解。

根據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詮釋學的定義應為:吾人生活在世界當中,設想並理解自己存在的可能性。換言之,詮釋學得到一個轉換:詮釋學就是吾人理解自己與理解世界的方式。詮釋學不僅僅是對於他者的理解,更是對於自我的理解。本文的進路便是採取海德格的態度,下節便以排遺為例,說明如何以詮釋學的觀點看待排遺一事。

 

第二節 自然科學與詮釋學論排遺

自然科學之研究方法論,乃是將研究對象擺放到研究者面前,當中不摻雜任何情感、意志,務必達到自然科學所要求的客觀性。此一方法論便是吾人熟知之「主客對立」。換言之,若以自然科學之觀點看待排遺,自然科學家很可能告知你以下的資訊:乾便、顏色過深、有寄生蟲卵等。換言之,自然科學將排遺視為一生物體之生理作用。但自然科學若僅止於此,亦無法對吾人所有助益。故自然科學家在觀察完排遺現象之後,更必須做出「詮釋」與「判斷」:乾便乃糞便停留於直腸過久所導致之現象,請多攝取蔬果等富含纖維素之食物;糞便顏色過深可能乃胃潰瘍導致之現象,請排定時間接受胃鏡檢測;請服用藥物以便驅除體內之寄生蟲。在某種程度上,自然科學只要與吾人相關聯,就必須牽涉到詮釋與判斷。

 

詮釋學並不同於自然科學,它不採取主客對立,而是先問吾人在生活世界當中與事物之「關係」,吾人理解這層關係之後,進而理解自己存在的意義。人與排遺現象可分為三種關係:日常生活性、不得不為性、求亦不得性。

(一)日常生活性:所謂日常生活性,乃指對事物採取一種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之態度。簡言之,乃是日常生活當中一些未經深思熟慮、對事物採取敷衍態度之行為。以排遺為例,則是將排遺視為生活當中之既定行程或環節:早上盥洗前排遺、午餐過後排遺、就寢之前排遺。在日常生活性當中,吾人並沒有明顯意識到吾人與排遺間之關係。就此意義而言,排遺僅僅成為一種過客,有時吾人甚至不願多看它一眼。

(二)不得不為性:所謂不得不為性,乃指糞便的量已達一臨界狀態,即將突破肛門括約肌這道最後的關卡。排遺在此成為一種刻不容緩的事情,過往的排遺彷彿都不再那麼重要,只有這一次吾人深刻感受到必須要去做。排遺成為一種焦慮:一種令吾人從日常生活性當中擺脫出來的焦慮。只有在這樣一種焦慮當中,吾人才會發現到吾人與排遺之間具有意義的關係。

(三)求亦不得性:所謂求亦不得性,乃指將排遺作為一種計畫甚或欲求來看待,然而這種計劃或欲求通常無法到達既定的程度甚至完全沒有進展;此即俗稱之便秘現象。求亦不得性同樣產生一種焦慮,但與不得不為性之焦慮不同:求亦不得性同樣不同於日常生活性,但求亦不得性乃將日常生活性視為一目的。換言之,求亦不得性希冀自己能夠成為日常生活性,正常的排遺是求亦不得性所要求之最終目的。不得不為性將吾人從日常生活性中擺脫出來,但求亦不得性則是將吾人推往日常生活性。

下節則以吾人與排遺之三種關係,論述如何過渡到吾人對自己存在的理解。

 

第三節 吾人對存在意義的理解

首先,吾人必須明白,世界上僅有吾人會提出問題,並且找尋問題的意義。非生物不會提出問題,因其沒有生命。吾人以外的生物也不會提出問題,因其大多藉由本能而行動。職是之故,吾人是一種詮釋學的動物。吾人藉由理解吾人與事物之間的關係,進而理解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試以上節吾人與排遺關係之論述,說明吾人如何過渡到存在意義的理解。

(一)日常生活性:吾人在日常生活性當中,也可以稱之為常人。吾人就如同大多數的人一般吃喝拉撒睡,在這種狀態當中,吾人與其他人並無不同:吾人就是其他人,其他人就是吾人。吾人或者沒有意識到此種常人狀態,或者通曉明哲保身之道,畢竟棒打出頭鳥乃亙古不變之現實原理:吾人越是接近常人,吾人便越是安全。然而,詮釋學並沒有要否定日常生活性,只是要揭露吾人於大多數時刻均處於常人狀態。處於常人狀態中,吾人並不會特別去思考存在的意義。

(二)不得不為性:不得不為性之所以出現,乃是由於焦慮的推動,推動吾人不得不去擺脫日常生活性。俗語有云:危機便是轉機。當危機出現時,打破了日常生活性的安全狀態,吾人才有可能去思考如何重新應對生活。換言之,若能成功克服焦慮,吾人將擺脫日常生活性,而賦予自我一存在之意義,或心理學所言之自我實現。然而,吾人依舊有可能落回日常生活性的輪迴。職是之故,日常生活性與不得不為性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以一者完全取代另一者,而是交互出現,永不止息。這更說明了吾人乃永遠在世俗與真實自我當中作出抉擇與奮鬥,直到吾人不存在於世上為止。

(三)求亦不得性:求亦不得性有一種特殊的地位,它明白自己不同與日常生活性,並且欲求日常生活性為其目的。就吾人的存在方式而言,求亦不得性的焦慮可能表現在兩個方面:(1)年少時就明白自己不同於常人。這並不一定會為吾人帶來好處,更多時候是受到常人的輕視、排擠、攻訐。但這種狀態也可能出現一種自我超越:從求亦不得性過渡到不得不為性。一旦吾人明白了自己乃是作為不可替代的存在時,便有可能做出當下的決斷,選擇自己存在的意義。(2)年老時功成名就,只希望守成以待終。此刻吾人只願回到常人一般的生活,吾人的存在意義隨著生命即將到達終點也接近於完成。故這種狀態之下,吾人所焦慮的是生命能否劃下一個完滿的句點。

 

第四節 哲學之意義

常有不少友人向我詢問哲學之意義,當中包括好奇或關切,也包括惡意與訕笑。然而,不管用意善惡都無損於我對哲學的熱衷。究竟何謂哲學?喜愛智慧就是哲學;對事物充滿好奇,就是哲學;對事物提出疑問,並且自己尋找答案,就是哲學。換言之,吾人根本不可能擺脫哲學,但或者囿於艱深辭彙,或者在意旁人眼光,或者以功利主義視之,有意或無意忽略哲學之存在,甚為可惜。故為此文,以破除一般人對哲學之成見或偏見;若能引發一二友人對哲學產生興致,使其追問自己存在之意義,此更為一大喜事。追求真理乃一無止盡之過程,願吾人共勉之。

台長: Aistesia
人氣(995)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哲學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黑格爾與尼采論希臘哲學米利都學派及其後繼
此分類上一篇:哲學家群像【亞里斯多德】

B
跩文KUSO很有趣。
(啥?不是kuso,是認真的?!)

倒是排遺確實非常怡情養性~
(因為俺很喜歡在廁所看書,下體解放, 腦袋開化。
原來我的書都是這樣熏香的,吐...)
2011-01-26 02:41:59
版主回應
這是某位友人要求我寫的,他不是哲學本系生,所以我也想試試一半嚴肅一半kuso可以寫出什麼樣的東西來。
2011-01-26 09:30:47
B
打錯字了,訂正:
拽。
2011-01-26 02:43:2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