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12 19:20:48| 人氣4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華族的國家認同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經常在想,華人是否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份子?中學畢業以後我覺得沒有,然後去了台灣升學。盡管那里的人不瞭解東南亞,也不把我視為繼承中華文化的一份子,但那單元民族的環境卻使我感覺舒坦。當時沒有發現,但那或許是我首度融入國家主流民族中的經驗,人與人之間爭執的往往是本質與理念,而非泛濫的種族政治與政黨鬥爭。矛盾的是後來我離開了,卻也是馬來西亞賦予了我不一樣的生長背景與視野,島上的人們無法輕易體會。

 

  輾轉去了上海後返馬,同樣的問題依舊困擾著我。十七年的單純生活,五年的理論汲取,我始終不能明確告訴自己我是馬來西亞人。海外學子容易因浪漫鄉愁和莽撞的政治熱忱而大聲宣揚其愛國主義,在風景各異的網絡相框中高舉國旗,但畢業以後,他們是否堅決歸來,懷抱國家對他們的未來所許下的美好承諾?歸來以後,會否一邊抱著希望,一邊盤算移居?

 

  有一段時間里,我始終不明白華人先輩們在南洋半島上奮鬥的真正用意,直到採訪了位於巴生武吉丁宜(Bukit Tinggi)的一間畫室為止。騰空的白壁上掛著老南洋的畫作,並貼上一幅字條,寫著「一根扁擔,一把油傘,述盡南洋心酸」。畫里是華裔男人在深夜里對著蠟燭做木屐,華裔婦女在廢礦湖邊洗流琅,擺地攤賣魚菜的小販傍著簡陋的木房和寬敞的黃泥路。畫室主人帶我巡視陳嘉庚和林連玉地肖像,然後指了指某一幅畫中人手上的玉鐲子說:「這是沒錢的時候拿來賣的。」

 

  我恍然發現,他們要的是國家認可他們在這一片土地上所灑下的血汗。他們一貧如洗的到來,赤腳行走曝曬,艱辛生活並建立起本身的家,發展社區,如今卻得不到平等的待遇。他們是帶著這麼一幅畫來的。一百年過去了,畫在兩、三代以後逐漸模糊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普世的理念與價值,民主世界的潮流。然而,在沒有深層的文化交流下,這是否能夠達成?

 

  回首我所出席的論壇,大馬主講人往往擁有跨族群交流的意識,本土華人是世界華裔的一份子,卻並非中國人或台灣人。我們繼承中華文化的價值與習俗,當中還應有巫、印多元文化的融合。盡管如此,南洋華裔對共同生活的異族文化瞭解多少,對中東局勢與東西文明的衝突又掌握多少?我曾在一場晚宴上和文化協會成員對談,對方提起我國多元文化的特色時舉例說:中秋節、舞獅、武術和書法,加上友族同胞的文化和美食。「那撇開友族方面不談,你說的華人文化和中國本身又有什麼不同?」政治政策的隔閡一樣反映在文化底層,又是否有人同時從另一個側面做出努力?

 

  朋友總愛打趣說:「我們甚至有大馬支持一中協會,中國火箭飛得越高,他們頭抬得越高。」說白點,「大馬亞洲魅力所在」的口號,不外乎物超所值的三加一配套,搭一趟飛機來馬來西亞,同時體驗三個國家的文化。我一直很記得從前父親說的話,他說華人納稅人的稅當然要繳,讓更多友族同胞有機會出國深造,帶著多元民主的開明心態回來。我也一直記得他說的另一句話,他說馬來西亞?華人會回來也只是從小在這裡長大,在這裡有個家。

台長: 郭史光治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5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