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1-09 21:23:32| 人氣1,7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君臨天下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秦始皇




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210年),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據相傳秦始皇的第五次東尋其實是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而所托之人徐福其實是個騙子,但秦始皇並不知情。但是秦始皇還是死了。民間說法秦始皇並非老死,也不是病死,而是死於非命,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



有人從幾篇有關秦始皇死亡情況的史書推敲,發現了可疑之處。趙高是一名宦官。他的父母都是秦國的罪人,他的父親受秦宮刑,母親是一名官奴婢。
趙母在秦宮中生下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而為奴。後來秦始皇聽說趙高身強力壯,懂點“獄法”,提拔他為中車府令。趙高在秦始皇病重和死後的種種表現,使人不得不懷疑秦始皇的死與趙高有關。
這次出遊隨從人員主要有趙高、李斯、胡亥等人,上卿蒙毅也在隨行之列。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扶蘇的親信,可是當秦始皇在途中病重時,蒙毅被遣返回邊關。從突然的人事變動來看,這似乎是趙高等人的計謀。
因為蒙恬領兵30萬隨公子扶蘇駐防上郡,從秦始皇的身邊遣走蒙毅,也就是去掉了扶蘇的耳目;加之趙高曾被蒙毅治罪而判死刑,後因秦始皇赦免,趙高才恢復官爵,趙高從此對蒙毅恨之入骨,發誓要滅掉蒙氏一族。
趙高在秦始皇遣病重時遣走蒙毅,也為自己後來計謀的實施清掉了一塊絆腳石。秦始皇死後,趙高採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三人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佈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同時,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
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咸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咸陽。由於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屍體已經腐爛發臭。為遮人耳目,胡亥一行命人買了許多魚裝在車上,迷惑大家。
到了咸陽後,胡亥繼位,是為秦二世,趙高任郎中令,李斯依舊做丞相,但是朝廷的大權實際上落到了趙高手中。趙高陰謀得逞以後,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他布下陷阱,把李斯逐步逼上死路,李斯發覺趙高陰謀後,就上書告發趙高。秦二世胡亥不僅偏袒趙高,並且將李斯治罪,最後將李斯腰斬於咸陽。趙高升任丞相,由於他是宦者,可以出入宮禁,特稱“中丞相”。
趙高的最終目的是要做皇帝,而他不能支配活的秦始皇,秦始皇第五次出巡途中病重,對他來說是天賜良機,只有在秦始皇死後,他才能假傳遺詔,一步一步實施他的計謀。秦始皇是病死還是被害,目前尚無定論,如果是被害,趙高又是如何使秦始皇致死的?
郭沫若曾寫過一篇歷史小說《秦始皇之死》,曾這樣描述秦始皇死時的症狀:右耳流關黑血,右耳孔內有一根寸長的鐵釘。郭沫若認為這是胡亥害怕夜長夢多,擔心趙高、李斯發生動搖而下的毒手,這事李斯和趙高事先也不知道。
實際上趙高進行謀害的可能性比胡亥大,因為詔書、玉璽都在趙高手中,繼承王位的決定權也掌握在他與李斯手中。而胡亥即使弑父,如果得不到趙高、李斯的配合,不僅得不到王位,反而有殺身之禍。而趙高常隨侍在皇帝左右,趁機行事不露痕跡,所以比胡亥方便得多。
事後,趙高把玉璽佩在自己的身上,欲自立為帝,可是群臣一致反對,他無可奈何,只好立胡亥的侄子子嬰為王。從這般逼宮的行徑就可以看出,趙高這種心狠手辣的人,他弑君並不為怪。

這觀點認為秦始皇之死,實質上是一場宮廷政變,而這場政變的導演是趙高,而扶蘇、蒙恬、蒙毅、李斯、胡亥等就是被他支配的犧牲品。至於趙高怎樣使秦始皇致死,這正是歷史上的缺頁。
是病故還是被害?這兩種觀點至今尚無定論。不過,人們對解開此謎充滿信心。據考察,秦始皇陵沒受破壞,秦始皇可能遺體尚在,而且墓中大量的水銀形成的水銀蒸氣對遺體有冷凝防腐作用。待秦始皇陵發掘之時,秦始皇死亡之謎自然而然就可以解開了。





看卡通學道:哈






諸子百家

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學術流派的代表家。諸子百家是後世對先秦學術思想人物和派別的總稱。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百家爭鳴時期。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 鬼谷子 釋迦牟尼佛 

秦始皇.. 耶穌 .龍樹菩薩........

為何剎那間出現 ?都在這個橫空出世的年代? 


.....每一個人天命都似乎帶來一個故事..一個任務...

每五百年...世界將大事發生...................



時空現又來臨了...................

這也讓我一直理解?無法參透的事?

天下難道真的是一場棋局?


我們難道都是棋盤局中的棋子?

無正無邪.無是無非.誰是正 誰是邪 誰是是與非 誰是對與錯  

為何我一看這面相...一眼看就是大壞蛋...

我從心底打冷顫...卻是壞人得道.

好人都是熬到最後一集才能平反...

好人之後最好要歸隱山林...不然下場都是
慘字

哀呦~~慘字

佛說這世界是永遠無盡..因果循環..

要如何殺殺殺..跳出三界.霧沙沙......


翻開一頁頁的歷史 一切來去 虛擬中的世界

難道我們的生命認知?就是永遠無法跳出了這個棋盤?

到底生命中我們是誰在下這個棋子?

 
才是真實 永恆的

我的記憶中好遙遠的思念.........

歷史課我還是想不通....睡覺哈夢去?










張良.jpg






張良(前250年-前185年),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今安徽亳州)人,生於新鄭。張良因暗殺秦始皇失敗,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


 
事實上,張良是唯一得以善終的「漢初三傑」:韓信被殺,誅滅三族;蕭何被治罪下獄;只有張良安然平安地度過一生。榮膺劉邦心中第一等的大功臣、大能臣,在兔死狗烹的環境中卻能安享晚年,堪稱奇蹟。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或許從一些小細節中可以看出些端倪,劉邦分封功臣的時候,張良獲得的封賞是「自擇齊三萬戶」,然而出乎意料張良卻謝絕了,他只要了「留」這個地方,成為留侯。
「留」這個地方有什麼特別?這是張良和劉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據說兩人一見如故,以前張良常與人解說兵法,沒人能懂,但對劉邦講的時候劉邦卻一點就通,並且樂於採用他的建議,張良覺得遇到了人生的伯樂,於是決定追隨劉邦。張良「辭漢萬戶」最後只選擇留地,一則表明自己並不貪戀功名富貴;二則可能是暗示自己永懷知遇之恩,盡守君臣之道追隨劉邦之意,可謂大智慧。
張良一定深諳當時的形勢,洞悉劉邦的為人,於是他選擇功成不居,激流勇退。





宋代. 作者:蘇軾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事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無所獲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葢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葢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辭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鍊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誌》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漢朝之後的某一個時期,當盜墓者盜竊古墓時,從幽深古墓的玉枕中發現了一本古書。古書的秘戒既苛刻又嚇人,警告此書不能傳給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會遭殃;但如遇合適的人不傳授,也會遭殃。

素書 黃石公三略  緣者恭讀聖言 合十禮敬

爐香讚爐香乍熱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萻薩摩訶薩









據《史記》記載:秦朝末年,韓國有位少年張良,為了報滅國之仇,散盡了家財,以訪求刺客,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不料誤中副車,刺客被擒,觸柱而死。
 
秦王大怒,下令通緝刺客的主使。張良在生死的緊急關頭,更姓易名,遂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省邳縣南瞧寧北),執意結識各方豪傑,以待覆仇機會。
後來,張良行游於沂水大橋(今江蘇省邳縣南)時,偶然遇到一位身著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
當張良走近時,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丟落到橋下,並傲慢地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張良對老人的傲慢舉動很惱火,本想痛斥他,但想到老人年事已高,就不予計較,他下橋將鞋撿上來。
老人又說:「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幫他把鞋拾上來了,就給老人穿上也無不可。於是,他跪下來將鞋給老人穿上。
老人看到張良不但能忍辱下橋拾鞋,還能謙恭地跪下為他穿鞋,暗中稱讚他胸襟廣闊,含笑離去。張良見了暗自驚奇,望著老人遠去。
過了一會兒,老人又返回來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清晨到此與我相會。」張良感覺這位老人舉止不凡,便恭敬地跪拜說:「是。」
五天後的清早,天剛發亮,張良急忙趕到橋上,誰知那老人已站立橋上多時了。老人氣呼呼地對張良說:「與老人相約,為何遲到?!」說完就很不高興地走了。臨走時又囑咐說:「五天後在此再相會。」
 
五天後,張良雞鳴時就趕到橋上,可是又來遲了,老人已在橋上。
老人又不高興地說:「過五日清晨再來。」過了五天,張良不敢怠慢,在半夜時分就趕到橋上,張良等了好一會老人才到,老人高興地說:「哈哈,本該如此。」
老人從袖中掏出一部書傳授給張良,叮嚀說:「你認真閱讀此書,就可以做帝王之師了!再過十年,將會興兵起事。再過十三年之後,你與我在濟北重逢,谷城山下有塊黃石,那就是我。」說完,飄然而去,遁然無蹤。
天亮後,張良看老人所授之書,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張良認真研讀此書,後來果真成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軍師,輔劉邦滅了項羽,統一了天下。
在老人交待後的十三年,張良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真在谷城山下遇見一黃石,張良將它搬請回府,視同珍貴的寶物供奉起來。
張良逝世後,與黃石合葬一處。後人尊稱這位授書老人為黃石公。
根據宋朝的宰相張商英考證,老人傳授給張良的那本珍貴的書,是誤傳為《太公兵法》,其實就是《黃石公素書》。




 



素書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右第一章,言道不可以無始。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足以使守約,廉足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傑也。右第二章,言道不可以非正。



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汙;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務;癉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右第三章,言志不可以妄求。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茍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右第四章,言本宗不可以離德。



遵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弊,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謬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惛,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淩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怨而棄新功者兇,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游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右第五章,言遵而行之者義也。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饑在賤農,寒在惰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躁,下無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物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飾。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鐘。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有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右第六章,言安而履之謂禮。









 

  黃石公三略
                  (舊題)黃石公  

    ●上略

    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志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
    含氣之類,鹹願得其志。
    《軍讖》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怨之所攻。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用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端末未見,人莫能知;天地神明,與物推移;變動無常,因敵轉化;不為事先,動而輒隨。故能圖制無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極,密定九夷。如此謀者,為帝王師。故曰:莫不貪強,鮮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聖人存之,動應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敵國服。《軍讖》曰:“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
    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所適如支體相隨,骨節相救;天道自然,其巧無間。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危者安之,懼者歡之,叛者還之,怨者原之,訴者察之,卑者貴之,強者抑之,敵者殘之,貪者豐之,欲者使之,畏者隱之,謀者近之,讒者覆之,毀者複之,反者廢之,橫者挫之,滿者損之,歸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脫之。獲固守之,獲阨塞之,獲難屯之,獲城割之,獲地裂之,獲財散之。敵動伺之,敵近備之,敵強下之,敵佚去之,敵陵待之,敵暴綏之,敵悖義之,敵睦攜之。順舉挫之,因勢破之,放言過之,四網羅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焉知利之所在?彼為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處。
    世能祖祖,鮮能下下;祖祖為親,下下為君。下下者,務耕桑,不奪其時;薄賦斂,不匱其財;罕徭役,不使其勞;則國富而家娭,然後選士以司牧之。夫所謂士者,英雄也。故曰:羅其英雄則敵國窮。英雄者,國之幹;庶民者,國之本。得其幹,收其本,則政行而無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故祿賢不愛財,賞功不逾時則下力並而敵國削。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贍以財,則士自來;接以禮,勵以義,則士死之。
    夫將帥者,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敵乃可加。故兵有全勝,敵有全因。昔者良將之用兵,有饋簞醪者,使投諸河,與士卒同流而飲。夫一簞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軍讖》曰:“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軍灶未炊,將不言饑。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是謂將禮。與之安,與之危,故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謀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一取萬。
    《軍讖》曰:“將之所以為威者,號令也;戰之所以全勝者,軍政也;士之所以輕戰者,用命也。”故將無還令,賞罰必信;如天如地,乃可禦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夫統軍持勢者,將也;制勝破敵者,眾也。故亂將不可使保軍,乖眾不可使伐人。攻城則不拔,圖邑則不廢;二者無功,則士力疲弊。士力疲弊,則將孤眾悖;以守則不固,以戰則奔北。是謂老兵。兵老,則將威不行;將無威,則士卒輕刑;士卒輕刑,則軍失伍;軍失伍,則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則敵乘利;敵乘利,則軍必喪。
    《軍讖》曰:“良將之統軍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戰如風發,攻如河決。”故其眾可望而不可當,可下而不可勝。以身先人,故其兵為天下雄。
    《軍讖》曰:“軍以賞為表,以罰為裏。”賞罰明,則將威行;官人得,則士卒服;所任賢,則敵國震。
    《軍讖》曰:“賢者所適,其前無敵。”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士驕,則下不順;將憂,則內外不相信;謀疑,則敵國奮。以此,攻伐則致亂。夫將者,國之命也。將能制勝,則國家安定。
    《軍讖》曰:“將能清,能淨;能平,能整;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采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能制軍權。”故曰,仁賢之智,聖明之慮,負薪之言,廊廟之語,興衰之事,將所宜聞。將者,能思士如渴,則策從焉。夫將,拒諫,則英雄散;策不從,則謀士叛;善惡同,則功臣倦;專己,則下歸咎;自伐,則下少功;信讒,則眾離心;貪財,則奸不禁;內顧,則士卒淫。將有一,則眾不服;有二,則軍無式;有三,則下奔北;有四,則禍及國。
    《軍讖》曰:“將謀欲密,士眾欲一,攻敵欲疾。”將謀密,則奸心閉;士眾一,則軍心結;攻敵疾,則備不及設。軍有此三者,則計不奪。將謀泄,則軍無勢;外窺內,則禍不制;財入營,則眾奸會。將有此三者,軍必敗。
    無慮,則謀士去;將無勇,則吏士恐;將妄動,則軍不重。將遷怒,則一軍懼。《軍讖》曰:“慮也,勇也,將之所重;動也,怒也,將之所用。”此四者,將之明訁戚也。
    《軍讖》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軍讖》曰:“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故禮者,士之所歸;賞者,士之所死。招其所歸,示其所死,則求者至。故禮而後悔者士不止;賞而後悔者士不使。禮賞不倦,則士爭死。
    《軍讖》曰:“興師之國,務先隆恩;攻取之國,務先養民。”以寡勝眾者,恩也。以弱勝強者民也。故良將之養士,不易於身;故能使三軍如一心,則其勝可全。
    《軍讖》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敵情:視其倉庫,度其糧食,蔔其強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故國無軍旅之難而運糧者,虛也;民菜色者,窮也。千里饋糧,民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夫運糧百里,無一年之食;二百里,無二年之食;三百里,無三年之食,是國虛。國虛,則民貧;民貧,則上下不親。敵攻其外,民盜其內,是謂必潰。
    《軍讖》曰:“上行虐,則下急刻;賦斂重數,刑罰無極,民相殘賊;是謂亡國。”
    《軍讖》曰:“內貪外廉,詐譽取名;竊公為恩,令上下昏;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軍讖》曰:“群吏朋黨,各進所親;招舉奸枉,抑挫仁賢;背公立私,同位相訕;是謂亂源。”
    《軍讖》曰:“強宗聚奸,無位而尊,威無不震;葛藟相連,種德立恩,奪在位權;侵侮下民,國內嘩喧,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軍讖》曰:“世世作奸,侵盜縣官,進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謂國奸。”
    《軍讖》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強弱相虜;莫適禁禦,延及君子,國受其咎。”
    《軍讖》曰:“善善不進,惡惡不退;賢者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
    《軍讖》曰:“枝葉強大,比周居勢;卑賤陵貴,久而益大;上不忍廢,國受其敗。”
    《軍讖》曰:“佞臣在上,一軍皆訟;引威自與,動違於眾;無進無退,苟然取容;專任自己,舉措伐功;誹謗盛德,誣述庸庸;無善無惡,皆與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其政,變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禍殃。”
    《軍讖》曰:“奸雄相稱,障蔽主明;毀譽並興,壅塞主聰;各阿所以,令主失忠。”
    故主察異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賢,奸雄乃遁;主任舊齒,萬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實;謀及負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中略

    夫三皇無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無所歸功。帝者,體天則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讓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禮賞;有功,美而無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設矩備衰,四海會同,王職不廢。雖有甲兵之備,而無鬥戰之患。君無疑於臣,臣無疑于主,國定主安,臣以義退,亦能美而無害。霸者,制士以權,結士以信,使士以賞;信衰則士疏,賞虧則士不用命。
    《軍勢》曰:“出軍行師,將在自專;進退內禦,則功難成。”
    《軍勢》曰:“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軍之微權也。”
    《軍勢》曰:“無使辯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於下。”
    《軍勢》曰:“禁巫祝,不得為吏士蔔問軍之吉凶。”
    《軍勢》曰:“使義士不以財。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故聖王禦世,觀盛衰,度得失,而為之制;故諸侯二師,方伯三師,天子六師。世亂,則叛逆生;王澤竭,則盟誓相誅伐。德同勢敵,無以相傾,乃攬英雄之心,與眾同好惡,然後加之以權變。故非計策,無以決嫌定疑;非譎奇,無以破奸息寇;非陰謀,無以成功。
    聖人體天,賢者法地,智者師古。是故《三略》為衰世作:“上略”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中略”差德行,審權變;“下略”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故人主深曉“上略”,則能任賢擒敵;深曉“中略”,則能禦將統眾;深曉“下略”,則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
    人臣深曉“中略”,則能全功保身。夫高鳥死,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封之於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說其心。夫人眾一合而不可卒離,威權一與而不可卒移。還師罷軍,存亡之階。故弱之以位,奪之以國,是謂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論駁也。存社稷羅英雄者,“中略”之勢也;故世主秘焉。





    ●下略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則據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憂者,則享天下之樂;能救天下之禍者,則獲天下之福;故澤及於民,則賢人歸之;澤及昆蟲,則聖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聖人所歸,則六合同。求賢以德,致聖以道。賢去,則國微;聖去,則國乖。微者危之階,乖者亡之征。
    賢人之政,降人以體;聖人之政,降人以心。體降可以圖始,心降可以保終。降體以禮,降心以樂。所謂樂者,非金石絲竹也;謂人樂其家,謂人樂其族,謂人樂其業,謂人樂其都邑,謂人樂其政令,謂人樂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樂以節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釋近謀遠者,勞而無功;釋遠謀近者,佚而有終。佚政多忠臣,勞政多怨民。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殘滅之政,累世受患;造作過制,雖成必敗。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亂之招,順者治之要。
    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親,義者人之所宜,禮者人之所體;不可無一焉。故夙興夜寐,禮之制也;討賊報仇,義之決也;惻隱之心,仁之發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於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則令不行;令不行,則政不正;政不正,則道不通;道不通,則邪臣勝;邪臣勝,則主威傷。
    千里迎賢,其路遠;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遠,故能全功尚人,而下盡力。
    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歸。善者得其祐,惡者受其誅,則國安而眾善至。
    眾疑,無定國;眾惑,無治民。疑定惑還,國乃可安。
    一令逆,則百令失;一惡施,則百惡結。故善施于順民,惡加於凶民,則令行而無怨。使怨治怨,是謂逆天;使仇治仇,其禍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則民得其所,而天下寧。
    犯上者尊,貪鄙者富,雖有聖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誅,貪鄙者拘,則化行而眾惡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祿得;節義之士,不可以威刑脅。故明君求賢,必觀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禮;致節義之士,修其道。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聖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敗之端,審治亂之機,知去就之節。雖窮,不處亡國之位;雖貧,不食亂邦之祿。潛名抱道者,時至而動,則極人臣之位;德合於己,則建殊絕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揚於後世。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將以誅暴討亂也。夫以義誅不義,若決江河而溉爝火,臨不測而擠欲墮,其克必矣。所以優遊恬淡而不進者,重傷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惡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魚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懼而不敢失道。豪傑秉職,國威乃弱;殺生在豪傑,國勢乃竭;豪傑低首,國乃可久。殺生在君,國乃可安;四民用靈,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
    賢臣內,則邪臣外;邪臣內,則賢臣斃。內外失宜,禍亂傳世。
    大臣疑主,眾奸集聚;臣當君尊,上下乃昏,君當臣處,上下失序。
    傷賢者,殃及三世;蔽賢者,身受其害;嫉賢者,其名不全。進賢者,福流子孫,故君子急於進賢,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萬,國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澤;去一利萬,政乃不亂。








晚輩云拜讀天下奇書《素書》
恭讀聖師言 合十叩首禮敬
今日後世有緣能一窺奇書 讀後的感想
借天地之兵 化兵化水 無勝無有 
無形將帥 地水火風 無勝形有 
五營符令 日月辰星   疾取千里
元氣蒙鴻 萌芽茲始 遂分天地 肇立乾坤
啟陰感陽 分佈元氣 乃孕中和 是為人道
天之道 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孔師曰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天之道天命不可違...........

尤無虛實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讀書 潛貓 初心 退回

貓..幼幼貓..無無貓

學習小游龍跳貓..有緣人 心不變 一切不變

心睡了記得按踢一下門鈴 叩 叩月光  
哈........

祝月來月年輕.悅來悅哈哈.越來越飄飄 

如風如雲 映月風亭 月光靈犀






台長: 月光哈小貓
人氣(1,706)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隱仙版 |
此分類下一篇:北斗七星
此分類上一篇:意生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