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2015-11-09 01:34: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名在台中留學的外籍學生,看不慣當地傳統市場裡機車橫行,險象環生,遂拍了一支短片呼籲「拜託,用走的」。此事竟成議會質詢話題,雖然很多網友響應,認為市場髒亂、危險景象早該改善;但也有人或出於「民族自尊心」,反譏老外不懂台灣民情。連市府官員都稱,「不能因一個外國人的看法」就改變,要有長遠規畫云云。
傳統市場,堪稱庶民生活中「台式風情」的重要表徵之一,髒亂有之,溫暖人情亦有之。有些菜籃族至今不愛去超市,堅持傳統市場的討價還價、買菜送蔥、活魚溫體肉俱備,才是生活滋味所在。但是,「傳統」並不表示沒有與時俱進的空間。在現代都會觀感及公共衛生考量下,以往市場裡活雞現宰等景象漸漸消除改進,可見「傳統」、「民情」等因素並不是鐵板一塊。
在地民眾逛市場不時必須閃躲摩托車時,心裡沒有喊過「拜託,用走的」嗎?這是一個現代市民對安全、美好生活的基本需求。就像行人走斑馬線希望車輛禮讓,以往也只歸類為「想像」而已,但在台北等大都市廣為宣傳並嚴格執法後,也漸漸確立成為新的交通文化景象。
進步的社會,要讓老百姓對美好生活保持想像,願意追求,並看得見進步和實現的可能。最新一則新聞:台中市有株樹齡千年的「茄苳王」,附近居民和市府聯手護樹,不但讓原已預售一空的二十八層大樓新建案叫停,市府還把老樹所在土地變更為公園用地。在各地不時可聞「護樹行動」者和開發案業者衝突對峙的氣氛中,這創下了以往幾乎不敢期望的成功先例。與其聞政客空洞口號,不如讓老百姓維持住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聯合/蔡英文寧見島內鴻溝比兩岸還深?
2015-11-09 01:34: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正當舉世樂見「馬習會」為兩岸翻開和平新頁之際,蔡英文卻痛批,馬習會唯一的效果,是企圖用政治框架框限人民在兩岸關係上的選擇;她並指責馬總統未做到對等尊嚴原則,沒有捍衛台灣的權利。蔡英文的氣急敗壞,顯示綠營一向操作「反中」來「打馬」的策略,已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
多年來,民進黨利用「反中」來「打馬」,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到了太陽花學運更是一場空前豐收。然而,仔細分析其間的質變和量變,「反中」漸漸由目的變成了手段,「反馬」則成為其主要目的。換句話說,民進黨藉著毫無成本、不須接觸的「反中」,達到了醜化馬政府的目的;但如果質問蔡英文有何處理兩岸關係卻不傷及台灣利益的更佳策略,民進黨恐怕回答不出來。如果未來真有「蔡習會」,蔡英文是否比馬英九更能捍衛台灣人的權利,答案恐怕你我皆心中有數。
必須注意綠營「反中」與「打馬」策略運用的主客易位,主要是這已造成了一種矛盾的自傷局面:它在台灣內部造成的撕裂,已遠大於海峽兩岸對立的裂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令人憂慮的現象。試想,中共政權是構成台灣生存威脅的主要敵人,而民進黨長期以來的策略,不僅傷不到對手任何皮毛,卻弄到島內藍綠政黨與民眾互相厭憎、毫無寧日;這對台灣而言,難道不是可怕的自殘與內耗?
進一步看,馬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是在兩岸國際地位不對等的現實中,極力運用迂迴借力使力的平衡技巧,追求台灣的權利與尊嚴。馬習會之所以能在舉世矚目下舉行,即是基於這樣的和平思維,企圖降低兩岸潛在的敵意因素,從而維持台灣更大可能的安定,那也符合多數台灣民眾的期待。
反觀民進黨的戰略,卻利用台灣民眾「反中」的心理,把兩岸關係扭曲成一個三角關係,將這個三角關係描繪成主張獨立的綠營獨力對抗主張統一的中國和主張兩岸和平共存的藍營。從政黨競爭的角度看,這種敵我關係的塑造,或有助於選民的認同識別;但從國家整體利益的角度看,把執政黨抹黑成中共的「同路人」,則不僅是惡劣的醜化手法,且完全不利於台灣國家利益的追求。更嚴重的是,這在國內製造出嚴重的政治歧見,鴻溝之深遠甚於兩岸的分歧。這或許不是民進黨的初衷,但島內人民因此而分化對立至此,它絕不能無動於衷。
以這次「馬習會」為例,各界皆樂見兩岸領導人握手言和、互釋善意,馬習雙方也都能就各種議題暢談交換意見,這就是鞏固兩岸和平的莫大收獲。但唯獨民進黨的態度幾番轉折,突而聲稱願意比照辦理「蔡習會」,又突而將「馬習會」說得一文不值,只是徒然自曝心虛;彷彿非要如此強烈貶抑,不足以平衡其心中之焦慮。觀察馬習會後的民調,有四成六民眾贊成馬習會,有四成八認為有助兩岸和平,這不是很清楚淺顯的民情嗎?
更矛盾的是,馬總統原本願在「馬習會」後赴立法院報告,此舉也可創下總統尊重國會之先例;不料在朝野協商中,民進黨堅持馬總統必須「即問即答」,故意踰越憲法分際,最後當然只能宣告破局。如果馬總統答應在國會的「國情報告」接受立委質詢,他就破壞了憲法體制;反過來看,民進黨指控馬政府「黑箱作業」,卻又自甘放棄聽取報告的機會,其言行難道不是南轅北轍?
無論民進黨如何貶抑,經過這次馬習會,一般民眾認為「國民黨更有能力處理兩岸關係」,應已是確定的評價。事實上,蔡英文在大選中一再強調要「維持現狀」,就是一項自我矛盾的敘述:她一再否定馬政府執政七年多所推動的兩岸和平交流成果,卻又堅稱要維持現狀,那到底是誰想像的現狀?她難道能把兩岸關係帶回陳水扁時代的緊繃和混亂?
對一般人民而言,大家期待的不過是能過一個安樂的人生,免於戰亂與人禍的紛擾。如果蔡英文理解這樣的期待,她就應該清楚其兩岸政策不能有「驅民於淵」的冒進選項,而民進黨目前利用「反中打馬」作為其獲利模式的戰略也必須調整。理由很清楚:讓台灣內部的鴻溝深於兩岸間的歧見,完全是不道德的操作。
經濟/台灣加入區域整合 有具體突破
2015-11-09 01:34: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馬習會翻開了兩岸互動的新頁,這一頁對於台灣經貿發展而言,我們認為雖然有美中不足之處,仍具有相當的正面意義,尤其在台灣加入區域整合方面,有具體突破,更期待未來能以此為基礎繼續擴大效果。
馬習會的重點,當然是以和平共處、九二共識等政治議題為主角,雙方似乎都認為藉此場合說了該說的話,釐清了想表達的概念。距離台灣大選只剩60多天之際,不同黨派對於馬習會的政治成效一定是各有解讀;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在這次平等、尊嚴的條件下,兩岸最高領導人能夠當面溝通,說出各自的關切,對強化溝通、降低猜忌有正面意義。
要知道,兩岸領導人的世紀會面,不是大選辯論,因此沒有要用言語相互撞擊比個輸贏;也不是談判會議,故不能期待對方當場承諾的清單。其目的在於藉此當面讓對方清楚了解我方最關切的優先事項,以及奠定未來繼續會面的空間與基礎。從這個性質觀察,馬習會確實已經達到目的。
然而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如此重大議題宣布時間過晚,且在民主程序上未能跨越黨派給予不同陣營表達意見的機會,而成為被質疑的瑕疵。所幸,馬習會不應是兩岸領導人的最後晚餐,未來還要靠「蔡習會」或「朱習會」來修正補強。
經貿議題也是這次會面的主軸之一。馬習會涉及的經貿議題主要是我國拋出加入區域整合的訴求,以及陸方提出參加亞投行及一帶一路等二方面,各有不同的成果。
對於加入亞投行、一帶一路等幾項由中國大陸主動提出的承諾,雖然可以感受到其善意,但事實上這些組織或機制都是由陸方主導或控制,支持台灣加入易如反掌,不能算是大禮。同時加入亞投行國內還有爭議,而最終是否會申請加入,從時間來看將會由新政府決定;至於參與一帶一路多半是民間業者的機會,我官方似乎也沒有太多的介入空間。因此陸方的善意是否能化成實際果實,有待觀察。
至於加入區域整合的問題,可謂是這次較大的突破。馬總統明確地對習主席談到TPP、RCEP等幾個區域經濟整合的關鍵字,也提出兩岸可以一起參加,「不應有誰先誰後的問題」的主張。拋出這個議題有好幾重意義:首先在歷史性的馬習會提出,意味著這是台灣關切的重中之重;其次明確指出TPP及RCEP,而不是用區域經濟整合這個抽象的名詞代替,使得我方的主張明確、具體,有了特定的對話範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分先後」的訴求。
兩岸不分先後的關鍵意義,主要在於降低台灣加入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的潛在阻力。上周四美國已正式公布TPP的內容草案,洋洋灑灑30章,包含很多先進的貿易規則。台灣還在評估其落差,中國則是很明顯的還需要相當長的改革調整,才可能滿足協定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大陸要阻礙台灣加入TPP的理由可以很簡單,就是請各國尊重過去在國際經貿組織上的「先中後台」或「兩岸一起」的慣例,因為如此形式上並未拒絕台灣加入,但實質上等於斷了生路。若陸方可以不要分先後,則可讓台灣早於對岸加入TPP,這件事不再是讓TPP成員國為難猶豫的難題。
對此,陸方的回應也有新意,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說,「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雙方可透過務實協商做合情合理的安排。解釋上,就是說只要台灣參與經貿組織不是要搞政治承認,都好談。這個答案比過去的回應具體明確,是一個突破;但仍堅持要兩岸協商再說,則只能算半個答案,因加入沒有中國的TPP,竟然也要兩岸先協商,台灣大概不會接受這種安排。無論如何,馬習會已跨出了嘗試化解這些經貿變數的第一步,未來能否繼續收割還是更加難以預測,是新政府的關鍵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