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1-14 01:18:07| 人氣2,7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釋惟覺*大和尚開示-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修四無量心”的图片搜索结果 

《六祖壇經》云:「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勢至。」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能除嫉、捨則無執,修習四無量心,我們就能轉化在人我當中種種負面情及煩惱,以如水柔軟、如地寬大的心,含納一切,自己與他人,帶來和平與淨化的力量。
 

          【*釋惟覺*大和開示-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凡夫眾生都有親、有冤、有愛、有憎、有取、有捨,因而生種種喜怒哀樂,這些都屬於眾生心。修四無量心是一個方便,能破除我們對冤親、憎愛的執著,發我們的大慈悲心。
依根解結 冤親一相

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假使能把冤親化成平等,心就沒有掛礙,心量就廣大。要想達到這個境界,就要修慈悲觀,包含七周緣慈及四無量心兩種法門,目的就是在解脫我們過去和現在心當中執著的觀念。過去認親就是親、冤就是冤,始終是根深柢固,不能釋懷,現在用慈悲心把化掉,化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冤親平等,最後歸到無憎無愛。

小乘和大乘都修慈悲心,小乘修慈悲心是在增長福德,因慈悲心是最大的福報,運用這個福報,希望能契入涅槃,目的是在自利;大乘修慈悲心,並不積極地要出三界、了生死,因離開了三界,就不能建功立德,也沒有辦法度眾生。因此,大乘修慈悲心,除了增進自己的福德以外,目的是在普度眾生,能開拓心量,使這念心沒有障礙,冤親平等,攝受一切眾生;又能用這種方法來淨化自己這一念心,破除自己的我執。所以,又能自利、又能利他。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依根解結的方法,依著六根來解除我們的六結。過去是情愛,六根對六塵生六識、十二入、十八界這一些結,現在還是依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來修,把我們這一個心放到十八界中,這個心就平等了,看到每個人都希望他很歡喜、很快樂、很平靜,禪悅食、法喜充滿,這就是一種慈心觀。

四無量心有兩種修法,一種是念來修,例如緣親人修觀時,不特地去分別是什人、什相貌。第二種是取相,想到父母兄弟或平時最掛礙的親人時,取其相貌,把對象想到面前來修四無量心;但是要知道這是一種假想觀,假使修不好,把當作實實在在的,心生掛礙,甚至傷心掉淚,過去這種情愛的種子又現前了,反而使心得不到平靜,那就糟糕了!所以,要了解這些都是假想觀,是假想出來的境界,不是實的境界。

一般人平常一動念頭就是冤親的事情、煩惱的事情、男女情愛的事情、仇恨的事情、嫉妒的事情……這些都不是淨的念頭。假使修觀行時起了這些念頭,馬上就要改正;如果不知道改正,一念、二念、三念、四念……愈想就愈糊塗、愈煩惱,到最後心生無明,就成了病態;運用得不好,可能也會生感應、神通,但就是成魔了。所以,心要保持淨,沒有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具足慈悲心、恭敬心,知恩、感恩、報恩心……。心念淨,就能淨的智慧。
以楔除楔 歸於究竟

雖然人人都有慈心,但假使沒有去養成,就很難現前。修慈心,能除掉瞋心,所以「慈能予樂」。「慈」名「愛念眾生,常求樂事以饒益之」,修慈心,除眾生心中「瞋覺」故。時時刻刻護念眾生,應用種種方便,以最快樂的事情,安慰眾生、布施眾生,使其常得快樂。

「悲」,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除「惱覺」故。五道眾生都是我過去的冤親,在六道輪迴當中受種種苦,而我不知不見,長夜懈怠,不生救拔之心,自己覺得很慚愧,欲修悲心以拔其苦。悲心修好了,不但能拔眾生苦,也能對治自己心當中的煩惱。

「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除眾生中「不悅樂」故。一般人不快樂的時候,始終是愁眉苦的,悶悶不樂,這就是不悅樂的心。修喜心,就能對治這個煩惱,讓眾生心也歡喜、身也歡喜。

「捨」在佛法上是最重要的,有大捨、中捨、小捨。什是大捨?把整個身心、整個世界捨得乾乾淨淨,一切畢竟空寂,就稱大捨。中捨,是一方面修布施,一方面修智慧,福慧雙修。小捨,是有條件的,供養三寶、布施大眾,目的是希望得到智慧、得到平安,希望增福增壽、消災免難。一般人燒香許願就是如此的,祈求佛菩薩、神明保佑自己家庭和諧、身體健康、事業順利,這樣就佛菩薩、神像裝個金身……這種捨法,好像跟佛菩薩、神明作生意一樣,不保佑我,我就不供養,所以是缺乏智慧。

前面修三種法門,是因我們有瞋心、惱心、不快樂的心,所以修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因一般人心量窄小,看見眾生就會討厭,甚至於自我封閉,不想見到眾生……這種心念都不正,很難成就正覺。了要普度眾生,心量要廣大,就必須除去這些毛病,所以修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三種法門。

如果毛病除去了,就要進一步修捨無量心,如《金剛經》所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者。法應捨,何況非法?」前面是方便,現在要把三個方便法門放下。因放下才能提升自己,才能歸於中道、歸於究竟。如佛經云,先以善攝惡,後以捨攝善。前面是善法,善法成就了,不要執著,歸於淨法身。法身也是沒有邊際、也是無量,盡虛空、遍法界,都在我這念心當中,所以稱之無量。因此,修捨心的目的,就是希望見到本心本性,契悟中道實相。

法法都要歸於這念心。我們在禪七當中經常告訴大眾,這念心要站得住、站得長,但是,因心當中還有煩惱,不容易站得住、站得長,就必須依照這些順序來修。修了方便法門,心安住了,最後還是要站得住、站得長,歸於菩提妙明心、歸於定慧等持這念心。上上根的人,一下就契悟了這念心,又站得住、站得長,其心安隱,平等不二,就稱之捨相應。與什相應?與實相相應、與菩提心相應,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


﹝註﹞釋惟覺禪師(1928108日-201648日),俗姓劉,法名知安,法號惟覺,生於中華民國四川省營山縣,台灣佛
比丘。1963年依靈源長老門下出家,法脈源自臨濟宗虛雲一系。創建靈泉寺、中台佛學院、中台禪寺、 普台國民小學、 普台高級中學、 中台世界博物館,以及中台禪寺海內外一百零八家分院精舍。

201648,因骨髓再生功能退化引發發症,於中台禪寺安祥圓寂,享壽87歲,僧臘53

惟覺和在台灣弘揚禪宗,其所創的中台禪寺,與法鼓山、慈濟基金會、佛光山齊名,有台灣四大佛教教團之稱。 
 

大多數人60歲是開始退休、養老的日子,而惟覺老和60歲開始收出家弟子。我們無法去推測老和60歲開始收弟子,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向老和學習、請益的人,只有更多,沒有減少。想向老和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勢必就要有更大的空間來容納這些人。老和從一個工寮到靈泉寺,再到中台禪寺,乃至全世界108家的精舍,建設的硬體也是只有更大,沒有變小。有人質疑老和,一個出家人要花那多錢?要蓋這豪華的寺廟?要讓那多大學生剃渡出家?通常這些人無法接受「無常」。這些人認金錢存在銀行,我要用就有,存在銀行才是「平常」;出家人或寺廟應該簡樸,最好一天只吃一麻一麥,這才是「平常」;年輕人好好讀書,將來國家棟樑,這也是「平常」。有再多的錢,「無常」來了,還能有多少錢?中台禪寺再怎麼豪華,千年、萬年後,還能肯定中台禪寺會存在?成跨國電信詐騙的徒或化眾生的僧侶,都是大學生來的,難道成為歹徒的大學生會比成僧侶的大學生對社會更有貢獻?從老和開始弘法,依老和的人有之,唯恐天下不亂地宣稱老和有多少財的人也有之。用世俗人的眼光來看,老和也沒有小孩,就算他有同比爾蓋茲那多的財富,他要這些財富做什

老和
沒有小孩,但是他有弟子呀!他可以把所有財通通給弟子!我相信老和早就把他的財通通給弟子了。人家都說中台禪寺把寺廟當企業在經營,我認就是這樣如同企業般地經營財才能分到各個弟子手上。中台禪寺只是硬體,能做什?中國歷朝歷代的寺廟、石窟,許許多多有皇帝、官員、百姓護持,建在各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些硬體就算沒有世俗的價,也有歷史的價。但是空有硬體,敦煌石窟再會經營,就是賣賣門票,點文創唄!老和在中台禪寺裡頭設了中台佛學院,透過佛學院,老和的財都傳給弟子了!精舍的師父也將其在佛學院得到的財,再到精舍傳給在家居士。沒有小孩的老和如何讓利他的菩薩行繼續傳承下去?中台禪寺的每個法師、護法居士,都接收了老和的財,也持續將這些財運用到社會上各個角落。

惟覺老和
圓寂了,老和會像《人生最後那幾件事》的主角們一樣,有什讓他捨不得的事?聖人是來去自如。不過,如果有什事是讓老和捨不得的事,我想那就是對於大眾的修行。老和在最後一次公開說話的時候告訴弟子:「先學要精進,後學要跟進。」而且,鼓勵弟子每天讀誦三遍《金剛經》。蓋了靈泉寺、中台禪寺、108家精舍,作大眾修行的去處;了接引還沒接觸佛法的大眾,普台國民中小學、普台高中、中台山博物館以及中台世界博物館,都陸續落成。細數老和人生最後那幾件事,從60歲開始收弟子,到中台世界博物館,我想的可說是功德圓滿了。(文-黃玉樹居士)

相关图片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