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1-14 00:53:20| 人氣1,8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細聞*釋白雲*老禪師說“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推薦 1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慈悲喜捨”的图片搜索结果 

         【細聞*釋白雲*老禪師說“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這個名稱應該大家都很熟悉,「慈、悲、喜、捨」,通常「慈、悲、捨」大家比較容易瞭解,「喜」就比較不容易把握,現在一個一個來介紹。「四無量心」,以一般學佛來講,就是談「慈悲喜捨」,一旦修行菩薩道,地位提昇了,到什位?就是入位了,或者是證位了,那通常是四地以上,要成「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要加一個「大」字;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薩以及佛位呢?慈悲喜捨才可以稱的上「無量」。所以慈悲喜捨有三個階段,一般的慈悲喜捨是有限的,到達菩薩四地以上,那是提昇了,所以稱是「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八地以上的菩薩以至到佛,那是無量。這個順序,從修養慢慢提昇,所表現的講「無量心」或講「慈悲喜捨」,其實都是以度眾生、幫助眾生要付出的條件來說的!

「慈」跟「悲」一般合在一起說,就是「拔苦與樂」,慈心就是拔除眾生之苦,悲心就是給予眾生快樂。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可是先必須要瞭解,「慈」跟「悲」怎麼樣成就?因這個都是從修養功德而完成的,沒有修養功德談慈悲喜捨,往往就會鬧笑話。記得在五十幾年的時候,我到各地方去介紹佛法,在台灣有一個現象,弘法的人弘法完了人家都會供養,那收到的供養紅包,我就會買一些出家人可能用得著的,譬如說日用品、或者吃的點心乾之類的,把紅包全部去買這些給常住大家分,我講的常住是我在某一個寺院的常住,就是在一個寺院弘法,通常那些常住都會講一句話:「法師慈悲」、……,好像給一點日用品,給些點心乾,就是「很慈悲」;這對慈悲的看法可說完全錯誤,慈悲不是這個意思。「慈悲、喜捨」,的重點,或者說的大前提,應該放在生死大事上面,關係到生死,或者解脫。

「解脫」,是一個問題發生,把化解掉、不存在了,就是一種解脫。譬如有煩惱,煩惱起來了,怎麼樣去面對煩惱?能探討,能發現,能化解這個煩惱,就是一個解脫!所以說解脫,有一般問題的解脫,也有所謂的生跟死的解脫,涅槃呢?是究竟解脫之後,所得到的一個境界。什是「究竟解脫」呢?就是沒有任何問題了,生與死的大事都圓滿了,業淨了,道也不需要了,這個就是叫做究竟解脫,完成的境界稱之涅槃。

有個名詞我解釋一下──「般涅槃」,般、進入的入,進入到涅槃的境界。所以很多學佛的甚至於法師,寫文章來個「入般涅槃」;各位看看「入般涅槃」就變成什?「入入涅槃」或者是「般般涅槃」了,這都是對梵文不瞭解,用自己的方式去想的!「般涅槃」,「般」就是「入」,就是進入到這種境界。涅槃有兩種現象:一種是「有餘」、一種是「無餘」。什是「有餘」?以一個修行辦道的人,如果成就了阿羅漢,阿羅漢的完成還是個有餘涅槃,?因阿羅漢他還具有微細惑,要完成到菩薩七地,菩薩完成七地進入八地了,那就是無餘涅槃;那佛呢?其實談涅槃,還有一個名詞叫做「大涅槃」,「大涅槃」就是菩薩九地、十地、佛的成就──圓滿的境界。

此外涅槃的解釋有很多,如果知道涅槃有那多的含義,就不會把當成死了。涅槃有不生的意思、有不滅的意思、有寂靜的意思、還有不來去的意思,包含的意思很多,最簡單的說法,涅槃的境界是個什樣子呢?是一個寂靜的樣子,寂寞的寂、冷靜的靜,就是寂寞的境界,也沒有生的現象、也沒有滅的現象了,如果以究竟解脫而言,是到達菩薩八地以及佛的果位,所以解脫不是死、涅槃不是死。

而要做到慈悲喜捨,必須要有修養,有修養必須要有成就,如果沒有修養功德,修養沒有成就,肯定的說,就談不上涅槃,最多的過程,有完成某一些階段的解脫,如此而已。

剛剛說到慈悲,慈是拔苦,悲是予樂,拔誰的苦?給予誰樂?當然是指眾生──已學佛的人以及未學佛的人。談慈悲要談拔苦予樂?因一個修行佛法的人,本身能走上菩提道,至少知道了,來到這個世界,是來承受業報的,承受業報的過程中間,就必須去面對很多的痛苦,如生老病死這些。也就因人帶著業而來,來受報,就必定會面對很多的苦要去承受,想逃避都逃避不了;所以說,四無量心不是對自己,是對眾生的一種付出,那想,要對眾生付出,給予他利樂,當然必須要具有修養的功德。

剛剛提到,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有一般普通的,還有菩薩四地以上的,以及菩薩八地以上的,這就關係到修養功德的不同。個例子,一般說「隨喜功德」,當遇著有什事,身上所擁有的有限,就是用一種隨喜的心來付出、來幫助別人,這是以物質來說,當然如果身上什都沒有,至少在精神上也可以給予人家鼓勵、安撫,這都是一些慈悲喜捨的行,這是一般性的。但可以發現,必須要自己擁有才能付出,不是說,現在有一個什事需要幫助人家,說「請大家都拿一點錢來,然後我拿這個錢去幫人家解決問題」,認這就是一種修養功德,這不是修養功德!一定要自己擁有,把自己擁有的來付出,去幫助別人。

所以我常說,所謂慈善事業,要到達功德的目的,必須要自己擁有,當然從事慈善事業也有功德,可是這種功德,並不一定是付出多少,可以得到多少這種功德的福報,因必須要有付出,幫助到人家,人家才可以得到利樂。在台灣,常常誤解所謂慈悲的問題,「以慈悲就是慈善事業」;我剛說過,一定要關係到生死的問題。譬如說生、死、老、病,要談到還有拔苦,什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還有所謂的五蘊方面的,就是說一個人潛在的一些煩惱。

經典裡面很多道理方法,以前跟大家講過,有佛、有佛學、有佛法,說有這一些?佛就佛其實佛只是一種宗型態,佛學,就是宗的一些內容,這都是在理論上跟形式上的一些東西,正佛裡面的佛法,那才能了生脫死,才能正得到所謂的饒益性。

以慈悲而言,慈悲喜捨都是關係到生與死的問題,談生的問題,「生」白話的說法,就是人活著的時候,有各種不同的苦,在那裡承受他的業報。如果面對這些環境,面對眾生,去行的慈心、悲心、喜心、捨心的話,那就是我剛說的,必須要具備修養功德的理由。談慈悲比較容易把握,「把人家的痛苦化解掉,讓人得到快樂」,這就是慈悲。捨,當然「從物質上、從精神上,都能做到完全不保留的去幫助別人」;喜呢?究竟說什?喜心並不是說,「看到人家的生跟死很歡喜」?不是這說的;「喜是以慈悲基礎,用歡喜心而付出,這個付出就是捨」!以慈悲基礎,要以歡喜心而付出,才談得上慈悲喜捨。隨喜功德的喜,那是一個少分的行,因這個喜必須要以慈悲基礎,也就是能拔苦、能給予快樂或者利樂。

如果從解脫上面去看,解脫就是化解的一些道理方法,或叫解脫的道理方法,這些方法可以幫人家化解問題。問題會形成障礙,障礙修行辦道的中間所發生的,使道心不能延續、不能恆久、不順利,會生很多的障礙,要能幫去排除。思考一下,排除障礙的問題:有個人,普通的人他出家了,出家之前是很盲從,有的是看了寺院很莊嚴、寺院都有佛、寺院的出家人都很淨,這種環境很好;有的是一生多病,「大出家以後我的病就沒有了」;更有的呢?是在事業上失敗了,或工作上遭到挫折,都是世間的一些跟的生死有關係而發生的問題;不管什原因出家的,一旦出家了,發現跟原來看到的、想到的完全不同,就會生一種什心態?「原來出家不是我想的那樣」!就像出家的,要有三刀六臂,什都要做;「原來我看到出家的,好像什都不要做,那我出家了還要做,我何必出家呢」?就會反悔如果這個出家的有這種想法,就表示出家前沒有經過相當的體認。像目前佛界講究「志工」,或「義工」,就是志願到寺院去做一些義務工作,沒有酬勞的,如果有這種經歷的話,出家以後的想法、感受,就不會一樣。這問題在裡?就是對出家究竟認識有多少!

十多年以前,台灣很多年輕男女有一股所謂出家潮,我所知道的,有的原來要參加聯考考大學,一定要國立大學,要完成第一志願,因出家潮成一種誘因,才了一兩年,結果不了,或在社會上小有名氣,在學校成績很好,所謂的少男少女都來出家了,那時在台灣鬧得天翻地覆。有的家長非常痛恨,恨什?他的兒女盲從地出家!可是這些人呢?經過了不是很久的時間,慢慢一個一個都還俗了,作父母的很痛心?他的孩子當初要考大學、要考第一志願、要考國立大學,那一熱忱到裡去了?到寺院參加一些什活動,就願意放棄一切而出家?他想不通難道從小學到國中到高中,準備參加大學,進入到大學,「這長的時間不如到寺院裡面去參加一些活動,就改變了原來所有的想法」?在那個時候就有很多年輕人盲從的出家,所以那一段時間,每一年出家的也多,而還俗的也多,就是因根本不知道要出家!認不楚出家幹什!所以有的時候說,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如果想出家,必須要建立的願,什願?「要出家?我出家以後幹什?將來在出家的道路上我想做什」?如果沒有一願心,只是說「出了家再說」,那最後呢?一旦走進這個門,後悔莫及!

最初出家了,參加早課,天還沒亮就起來,蠻有新鮮感,參加課還可以普度眾生,跟那些非人結緣,「喔!功德無量」;結果不要很久,天天都要那早起來,天天都是那些、唱那些,經過一段時間就煩了;自問「出家就是做這些」?再來受戒,受戒完了回去,寺院裡面都要做佛事,收了錢個人不可能擁有,都是交給寺院,如果只是在寺院裡面做經懺還好,要出去面對那個棺材、面對那個死屍,就恐怖了,「我出家這些幹什」?出家以後,原來自認「我可以苦行、我可以閉關、我可以閱藏」,就是看藏經,好像可以照自己的意思來修行辦道,「反正我在寺院裡面,煮飯有人煮,到時候打板我吃飯,什工作我都不要做,我就專門修行辦道」?這都是他們的理想,最後都是失望!

我那時候寫了有十幾條,都是出家之前他們沒有想到的,所以出家快、還俗也很快,因為真的不知道,出家,要出家?出家幹什?在這個漫長的歲月應該去怎麼過日子?尤其成常住,幾乎都是佛寺在那裡忙,想得到道理方法、知識經驗的蒐集,以及修行辦道的精進,好像都沒有機會?所以也有的,出家了不好意思還俗,就找一個所謂的同參道友,到大樓裡面買一個套房,兩個人就在那個地方,要說的不好聽一點,住家,做宅男宅女,宅──住宅的宅;沒有收入怎麼辦?他住的地方有一部電話,跟外面專門經懺的聯絡,一個電話來,背著香袋就出門了,生活不愁;平常沒有事呢?我可以告訴各位:「很悲哀」,平常上衣服一換,就化妝成一個普通人,一樣的百貨公司,一樣的上餐館,一樣的去看電影,一樣的去幹什……,現在台灣這種人很多!本來他若不是因一時衝動而出家的話,在社會上還可以達到某一些理想志業,如做個老師、做個醫生或從事某個行業,都可發揮自己的事業;結果因一時感情用事出家了,想還俗又不好意思,對父母不好交代,對同學朋友好像沒有見他們,最後就變成什?僧伽團體裡面的一個異類!

我談這一些,重點是在人的生死問題!生,是生命的這一期生死,什叫做「一期生死」?從生下來到死之前,這個幾十年加起來叫做一期生死。一期生死中間,究竟能活多久?沒有把握!如果不去學習一些佛陀的道理方法,就沒有辦法瞭解,人是帶著業來的、會受各種苦報,人的業一來,看看在家學佛的,每一天佛、誦經、做功德,只要自己身體不好,或者常常遇到一些不好的事,就是「我這發心學佛,還有這些問題」?如果自己有兒女,如兒女非常乖巧非常好,一旦死了一個,就更認「這個佛幹什?都不保佑我,我這發心這,那好的兒女還會死掉」?!就會變成埋怨了!

談慈悲喜捨,千萬不要把慈悲喜捨放在自己身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付出,不是擁有,付出必須要有修養功德。慈──是要拔除別人的痛苦,悲──是要給予別人利樂,喜──可以說是心甘情願的做,捨──就是以慈悲基礎,要歡歡喜喜心甘情願的去付出,這個叫慈悲喜捨,把握這個重點。還有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還有「無量慈悲喜捨」,要知道這些階段,尤其到達什樣的境界?能做到什樣的程度?那就關係到修養功德!這些重點要把握,只是解釋名詞沒有用。

剛剛談的是一些道理方法,正一個學佛的人,要想慈悲喜捨,從修養上能成就功德,究竟要怎麼樣著手?我曾經用這種方式說過,「要想眾生行大慈大悲,就必須自己要先受苦受難」!別人付出,以大慈大悲這一心,自己要先去承受這些痛苦?這就是告訴我們,修養中如果自己不曾體會到那些悲苦的話,就不知道眾生的苦究竟怎麼樣!常常很多在家居士來問我,問我一些什?其實都不是佛法,都是生病、身體都不好、家裡面運氣不好,都是一些切身問題,那就有一些學佛的人會提醒我說,「老師父,是一位老師父,應該弘法,講經說法,盡跟人家這些個人的問題」,聽他說好像蠻有道理對不對?我就跟他下了一個評語,我說「錯了!拔苦,拔什苦?先從切身的苦,慢慢擴散到跟人與事關係的苦,如果都沒體會過,能幫人家化解?那要慈什?又能完成大慈?說不定被人家騙了,還認自己在做善事!看媒體上,最近什毒奶粉,那些詐騙集團就打電話給這些麵包店,關係到什奶粉、奶精的有這些品的,「我現在要檢們用什毒奶粉、毒奶精」,就找人家敲詐十萬二十萬,「否則的話我就要檢舉你」,那有人心甘情願拿出十萬二十萬去給人家,如果正有問題,算一算帳,被人家敲詐十萬二十萬,這些品所得到的利潤,有沒有這多?因敲詐的都是一些麵包店,利潤有多少?就乾脆公開來,「這些全部掉,我重新做」,那是因不知道內情而被人家勒索。的要想大慈大悲付出,一定要受苦受難,自己沒有體會過,根本沒有辦法達到大慈大悲。看觀音菩薩的這個十九個字裡面,「大慈大悲」後面說什?很簡單,要大慈大悲就要能「救苦救難」,要救苦救難就必須要體會「苦」跟「難」,如果本身不能體會什是「苦」、什是「難」,就好像一般在家居士找我,個人問題家庭問題,甚至還有人埋怨「是個老法師,不應該做這些事」,「應該去講經說法」……,想想個人的切身問題就是苦,幫忙化解苦那不就是「慈」

常常對釋迦牟尼佛很陌生、誤解,甚至造成謗,自己還不知道,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了」,我敢說們都會有這種想法,「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了、成佛了,對不對」?我再說一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了,也就是成佛了」,贊成的手?不贊成的手?這叫做愿!究竟成佛了沒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頓然大悟,並不就是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那個時候只是說已經徹悟了,並沒有完成他的佛的果位,也就是說在覺悟的道上,已經的發現了什;可是很多人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就成佛了」!我通常回答這些人,我說「他不是在菩提樹下成佛了」,我說「他本來就是佛」,這些話人家聽得進去,如果我說「他根本沒有成佛」,我告訴們「人家會把我打死」!?「簡直是謗佛」!什叫「成羅漢、成菩薩、成佛」?要證得果位!什是「證得果位」?要般涅槃,而且是無餘涅槃!還有這個臭皮囊在,肚子餓了還是要吃,還是離不開衣食住行,不可說「是佛了」!可是我們說,有「等覺」的這一種修養,就是等於佛菩薩的修養,不能說他就證得了佛菩薩的果位;這種觀念要建立,否則自己講一些,人家得的人在笑還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化的道理方法,從聲聞乘到菩薩乘,都是過程,慢慢慢慢由小而大,由低而高,由淺而深,在說法四十九年中間,也是在不斷的修養提昇。現在那多的出家人,都做一些比較偏在家居士做的事,不是出家人做的事;像放生、做慈善事業,大家一起來共修……,都是在家居士們做的事。譬如說做慈善事業,出家人裡自己有收入?把自己的收入去付出?把佛法的內涵,用現代人能理解、去標榜……像放生,尤其在台灣,放那個什斑鳩,台灣話叫「斑嘎」,羽毛還沒有長完全,連飛都飛不起來,就叫人家去培養,然後一籠子一籠子往那裡放。這裡有一次,台中的要來放生,那時後前面三寶殿還有一個水池,籠子一打開,全部都是小斑鳩還不能飛,一放出來有的掉到水池、有的掉到放生池,就這淹死了。因叫做放生,可是就調「放生可以延長壽命,可以減少很多的病苦,喔!好處多多」,可是他忘了,未放生之前先殺了多少生,這個因果誰來背?

正的放生?過去大陸寺院都建在山裡?寺院都有很多的水池?放生是放野生的東西,不是養殖的東西。野生的在餐館前面,關在籠子裡面,等著被宰殺,花錢給買來,把恢復到原來的環境,才叫做放生。有一些像烏龜,時間壽命比較長的,都必須要有這些設備來養,要養到自己自然死亡止,不是說人去飼養的、培育的,然後再花錢來買、買了再去放生?這個不叫放生!放生是以野生動物主。過去甲仙天岳山,還有人送一條牛去放生,最後給比丘惹不少麻煩,還有的買羊去放生、雞拿去放生……,其實這個都不是放生的動物!現在講環保有一句話,「回歸大自然」,原來在一個自然環境成長,要讓回到自然環境去,可是現在的人類,不只是台灣,珍奇異獸變成最好的上菜餚,那才是殺生!台灣有很多的事不如法,可是有很多人就心甘情願,「我付了錢、他放生、我就可以延長壽命、我就可以消災解厄」、「經典上怎麼說」……,經典上是那說的?我說一句話「那是人說的,不是佛說」!什叫做「依、如法」?依佛陀化的道理方法去做,才是依如法,否則的話我說得很難聽,就是「邪魔外道」!什叫做附佛外道?不管他現出家相也好、現在家相也好,他現一個佛弟子的相,卻伏在佛的團體裡面,去做一些不是佛陀說的道理行,都叫做外道!

有很多人過得很不自在,?我記得五十年那個時候,在台灣行,糖裡面有牛奶,「喔!這個牛奶糖不可以吃」?「那牛奶就更不能喝了」?我就問他們不能吃、不能喝?「這是牛,牛的奶」,那我就問他,我說「小時候有沒有吃媽媽的奶?有沒有殺媽媽」?這都叫做「不佛法」!我記不得是最近不久,乾裡面有蛋,我拿來就吃,旁邊人就告訴我說「師父!這不能吃,裡面有蛋」?他不講還好,一講我就吐了一大堆,我並不是鼓勵大家可以吃蛋,而是今天台灣的蛋,都是養雞場的蛋,本身沒有生命存在,到養雞場去買蛋,能不能孵出雞來?孵不出來的!要的道理,生活才過得自在!假使看到一隻螞蟻,或者浮在水上,快拿個東西挑起來,不錯,有這善心,可是如果在廚房,在大寮,假使鍋子裡面或者是菜上面有螞蟻,就一定拿來把捏死,這個分別心就這大!如果這做,連走路都不能走,地上那些昆蟲有多少?一腳踩下去不知道殺了多少生!這裡面告訴我們什?不要明知而故犯,也就是我講的要「得道理」,不要跟自己過不去。很多出家人過得很不自在,這個也不可以、那個也不可以。我以前常說,人在社會上就有很多的框框,框著我們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很不自在,好了,學佛了、甚至於出家了,本來是要解脫那些框框,結果不是!又增加「學佛的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原來世俗的框框,一個一個還加在身上,學佛出家以後,又加很多框框……裡叫做學佛求解脫?世俗的框框已經多了,學佛就是要化解那些框框,要把那些框框打破!出家依如法,要過得很自在!

很多年了一直到現在,還有人問我:「老師父!知不知道,很多做醫生的身體都不好?身體不好?因別人有病那是業報,他把人家病治好了沒有受報,所以業報就報在這個醫生身上」,們說可不可憐?的還有很多醫生問我「有這回事」?也有醫生,還在實習階段的醫生問我:「我是學外科的,要拿那些老鼠蛙小動物來做實驗剖解,這個算不算殺生」?我說「要看的起心動念」。說「老鼠、蛙就應該死,應該讓我來剖解,拿來做學問」,我說「就是殺生」!如果用菩薩心腸,化小的慈悲心大慈悲心,心裡面起懺悔心,拿這些老鼠小動物來剖解做實驗,是了要幫助、救更多的人,的起心動念正,即使在因果上難免要負某一些因果,可是不是一般受業報的因果那嚴重,如果還能起懺悔心,可以說於殺生而言,就不會「殺了一條命就要賠一條命」,就不會有這種現象!所以我說學佛只要依三寶,重業就可以輕報,何況學佛依三寶,受了不同的戒,甚至於出家了,如果還一天到晚為了業報在那裡過不去,裡還有心思在修行辦道!

話又說回來,很多、不是少數人呢!尤其是出家了,有病不願意去看醫生,「認這是業報現象,我來承受」,這個叫做愚癡!?出家四事供養中間有一條叫做「醫藥供養」,釋迦牟尼佛說的呢!如果出家了有病不去看醫生,那醫藥供養幹什?所以很多人生病了,找我,我說「找我沒有用,要找醫生」!那說「我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不是業報」?我說「什都是業報」、「肚子餓了要吃也是業報」!不要以吃飯很快樂,要把一些材料慢慢成菜、飯,要花多少時間?要把弄好,還要講究色香味,還要慢慢放到嘴裡面去咬,還要嚥下去消化,多累?可是我們不覺得累呢,天天照吃不誤,餓了還認營養不,問題出在裡?我常說的,面對問題,去認識問題、瞭解問題,而後發現問題,最後要能突破問題,這就是去修行;修行久了,就完成修養;這種修養難免有的是偏於自我,還必須要做到「自己跟別人都能得到利益」,這樣才能做到「慈悲喜捨」!所以我說,慈悲喜捨要有修養功德才可以做得到,不是、喊一喊,給一塊吃、給一顆糖吃,就謝謝他,「好慈悲!」不是這說的。尤其我剛說的,要想做到大慈大悲,最好自己能有經歷體會,「受苦受難」,有這種經驗,那能付出的就完全不一樣,不只是慈悲,還的可以做到喜捨!

所以不是「不經修養,沒有完成的功德價,就可以達到慈悲」?那是不可能的!菩薩法裡面有個「四攝法」,頭一個就是「愛語攝」,可是不要誤解,這個「愛語」是要講對方能歡喜接受的言語,就是愛聽講,講的的確對他有幫助。可是有很多呢?要幫助人家,先把人家缺點分析得很楚,讓人家受不了,最後人家受不了,這個講的還說「我是愛呢!是關心呢!為你好呢!否則的話,別人我還不願意講呢!」好像蠻有很大的修養功德,他不會想到,這先講出人家一大堆缺點,人家的自尊心已經受到傷害了!

我的育,在我門下出家的,做錯了,我從來不罵,?沒有人願意很高興去做錯的,如果能從錯誤中走出來,那就了不起!我以前常說,做錯了挨罵,認了!「誰要我做錯」;沒有做錯要挨罵,那才受不了!所以我說,「沒有做錯挨罵的時候,那才是錯了」!認做錯了還沒有什了不起,因錯與對,世間的人本來就是在這種相對法裡面成長;怎麼樣把負面的愈來愈少、正面的愈來愈多,慢慢去修行,才能完成修養。過去有個叫○○的,他去搶銀行,搶了一大包錢,最後破案了,問他要搶錢,因他是一個退伍的軍人,有一個同事有孩子,同事過世了,孩子們需要生活費育費,去搶銀行搶了錢,是想維持他們的生活費育費,這個叫做善事?很多人都說,○○人是義賊,我說「賊還有什義不義?賊就是賊!沒有什好賊、壞賊之分。」人家有錢人去搶他的、他的,去幫助那些貧苦的,可以?每一個人的業報不同,有錢是他的福報,「劫富濟貧稱義賊」?有的時候我不曉得一些人,究竟崇拜的是個什?過去有一些人談到○○,說他怎麼樣好怎麼樣好,甚至於認他這就是菩薩行,我不好意思罵他。○○想幫助人,很簡單,你賺錢,要了大錢可以幫助很多人!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自己正很有錢,我告訴,「他也不一定會幫助人」,?有錢希望更有錢,過更好的日子,還會想到那些貧苦的人?那是因自己沒有錢,貧苦,就嫉妒那些有錢的人,「們應該拿出來去幫助那些貧苦的」,現在的話,「這個人叫做共黨」,就是共別人的

佛法,要去認識、去瞭解,不是用一般所謂世俗的這些知識經驗、觀念去思考、去行。佛法是一種突破性的,就好像煩惱菩提,不是因有一個煩惱,就拿一個菩提給,把煩惱打掉了,就不煩惱了?不可能!而是要怎麼樣把煩惱認識瞭解,從中間發現,能突破,煩惱化解了,這個中間顯現的就是菩提,化煩惱而成菩提!現在都不是呢!拿佛法當武器,拿現實當敵人,拿武器去打敵人。「喔!釋迦牟尼佛變成一個製造法寶的人,專門去對治那些東西」?果如此,那還談得上什慈悲喜捨?一個學佛的人去問法師:「師父!我現在睡不好,身體愈來愈差」,師父就說:「睡不好呢」?「有太多的事情想,很多的煩惱」,因不瞭解,怎麼樣「化煩惱而顯現菩提」。

化、是要化「解」!只有把煩惱化解了,什方法都不要了,佛法提那多的法門,就是幫去化解,一些解脫的方法。很多學佛,甚至於幾十年了,還老來倒??因沒有學到釋迦牟尼佛正的道理方法,都是一些所謂──的一些條、口號,很多學佛學了一輩子都得不到好處,因根本從來沒有走上菩提大道。現在要做個法師很容易呢,會背一些佛的名相,再講一些佛的故事,就可以做大法師了……,究竟跟生死有什關係?又得到什好處?究竟能解脫什

正學佛,並不只是說,好像把佛、僧團視一個空門,「我進入空門,什都空掉了」,空得掉?眼睛還是看得到,耳還是聽得見,面對的還是會感受、還是會思考,還是跟世俗人一樣?很簡單,沒有學到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是什?是他的道理方法!具備了這一些,並不是一下所有的問題都能化解,至少,由淺而深、由低而高、由下慢慢增上,缺點是慢慢慢慢來修飾的;修行就是修行上面的缺點,把這些缺點慢慢修補,就是叫修行;身口意的行會有偏差,去修正,這一種行叫做修行,日積月累,就會累積很多所謂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就是智慧,如此慢慢就完成修養。

就好像一個寫毛筆字的人,剛開始一筆一筆學,慢慢就可以完成,最後可以隨心所欲。修行辦道是一輩子的事、是永遠的事,可以這說,還沒有般涅槃之前,修行辦道都不能停止,因一不小心就造業,知道造業還有機會,可以緊急煞車,就怕造了業自己還不知道,那想般涅槃都沒有機會!所以說學佛,是要去學覺悟,憑什覺悟?就要學佛陀的智慧,要具備有佛陀的智慧,才能覺悟,否則的話就是在迷惑中間過日子。我不是一直這?「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最後能化解一連串的」,那才是佛法;不能「這個問題解決了,又生另外一個問題」!

佛法在乎起心動念!「要時時刻刻照顧的起心動念,跟生死有沒有關係?跟道相不相應?」什是道?佛裡面常常提的,像慈悲喜捨是道、六波羅蜜是道,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道,凡是能幫助解脫的、能幫助得到利益,排除障礙的,都是道!不要把這個道,誤解「道的道」,有很多人忌諱談這個「道」,認「道」就是道,錯!我們講「菩提大道」,就是行於菩提大道,走在菩提大道上,走在覺悟的路上,叫做菩提道;「道」,就是這一條路,這走,就可以化解問題,得到利益。我以前常一個例子,從南部到台北去有很多的方法,就看本身具備的條件,有錢坐飛機,現在可以坐高鐵,自己也可以開車,可以開進口車、開普通車,可以騎摩托車,甚至於騎踏車、走路,看本身具備的條件!凡能到達目的地的,那都是道。

學佛不要讓自己的心性愈來愈狹窄,要愈來愈寬廣,解脫才能自在!沒有解脫之前就是不自在,解脫了就會自在,這種種都是關係到完成的修養,有的功德價在;所以要去行四無量心,就有本錢可以付出,如果只是說「我要學佛、學菩薩、要有大慈大悲的心」,道理講一大堆,如果不去做,沒有用!就好像談吃飯、營養,營養講得條條是道,可是如果不去吃的話,最後還是營養不良,還是挨餓。所以需要知道道理方法,可是要實實在在去做!我要一直提醒「要時時刻刻照顧起心動念」?唯有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的缺失、做錯的機會,就會愈來愈少!



﹝註﹞釋白雲禪師(191544日-2011518日),俗姓歐陽,字夢殊,籍貫北京,臺灣著名禪師,傳承臨濟宗,
天岳第9代弟子,臨濟嫡傳第40代。在臺灣創立臨濟宗千佛山派。

白雲禪師七歲在浮丘山天岳門虛因禪師座下,出家沙彌,入書院學習。1935年,自湖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同年,於漢陽歸元寺受具足戒。此後在各寺廟間行三年,足跡遠至五臺山,人稱「夢頭陀」。1937年,至西藏業富絳央寺修習因明學九個月。

1938年,24歲,擔任浮丘山雷音寺住持。1937年,傳承仰宗廣修和法脈。1939年,在能海法師門下學習密宗,賜法號寬一,梵名曼殊伽陀阿嵐跋者那。1941年,在泰北,隨印度苦行僧讖托那庫修學古梵密法。1942年,擔任小南天天岳山梵音寺方丈。

1948年端午節,因戰亂,在路上被軍隊強抓挑夫。1949年隨國軍部隊來到臺灣高雄。在鳳山時,考取孫立人開辦的幹訓班,結訓後以少尉任官,派至宜蘭通訊連學校學習通訊。此後回到陸軍官校,擔任通訊官,期間曾被派至美國受訓九個月。在軍隊服役十年後,1959年,因生病,以少校軍階申請退伍,再度出家,在高雄縣甲仙修行,居住的小屋名休休庵。潛修一段時間後,白雲禪師在臺灣各地雲遊苦行,1967年掛臺南縣關仔嶺火山碧雲寺,在此居住六年,並開始授徒弟。

1971年,住持彰化縣大城古嚴禪寺。1973年成臺南縣關廟千佛山菩提寺住持。在寺中,他創立了佛學院,作出家僧侶育之用。

白雲禪師長年寫作,以宣揚佛。他也經常在電視節目中弘法。2011年,因心臟病過世,世壽97歲。

相关图片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