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1-21 16:32:23| 人氣2,5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般若智:觀照生活中的緣起※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般若智觀照生活中的緣起※  


                               以般若智洞悉萬象

                               觀照諸法緣起性空

                          真如自性能含萬法

                               天堂地獄本皆空性

 

生活中,人與人的遇會、一切事物的生成由誰安排?用心體察,如實觀照,即知世間諸法緣起性空。以般若智慧洞悉萬象,以明之心看待人我,面對一切順、逆境界時,自然泰然處之。

說起般若,一般人並不容易得,所謂「般若自性無能,凡夫二乘不能測,等覺菩薩不能知,唯佛世尊獨能了。」菩薩以上,要到佛才能正悟到「般若」。般若就是我們的法身、如,般若就是眾生的平等自性。

相关图片
 

《六祖壇經》般若品--六祖大師云: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一切。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汝說: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
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空亦復如是。

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大,故曰摩訶。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邪見故。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相关图片 


大慧宗杲禪師云:

在世俗塵勞中,能不忘生死事,雖未即打破漆桶,然亦種得般若種智之深(今生已經聞思修般若法,並具有極的信力和願力,才能在八識田中深深埋下般若種智),異世出頭來,亦省心力,亦不至流落惡趣中,大勝耽染塵勞、不求脫離,謂此事不可容易,且作歸向信敬處。似此見解者,不可勝數。

譯文:若能不忘生死大事,時時以生死大事未了
懷,即使今生不能打破無明,開悟見性,亦可以種得甚深的般若種子,來世托胎人,繼續修行,也會省卻很多心力,不至於流轉三惡道。這要遠遠地勝過那些貪執于塵勞世樂、不求解脫的人,那些人認解脫不容易,因而自暴自棄,而把開悟見性、成佛作祖看作是高不可攀的僅僅是信仰的物件,卻不肯自己去承擔,類似這樣看法的人多得很。

相关图片 


*
釋惟覺*老和開示:

般若波羅蜜是六波羅蜜的根本,「般若」意指大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般若可分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指我們這一念本具的心性。透過文字般若,經過觀照,最後通達實相,就能到達彼岸。「彼岸」是相對「此岸」來講,例如:「煩惱」是此岸,「菩提」是彼岸,達到菩提、涅槃的境界就是到了彼岸。要想達到這境界,必須透過文字般若、觀照般若,最後證實相境界即是到達彼岸。到達彼岸就能圓滿我們本具的心性──菩提妙明心。

如何到達涅槃的彼岸?菩薩行者以「六度」來轉識成智、超凡入聖,用六度來化除心中的慳貪、瞋恚、懈怠等毛病,所以六度能度六蔽。以修布施而言,布施能對治慳貪的習氣,慳貪是自心當中「我執」的顯現,修行除了破我執,還要破法執,如:布施是一種法門,若執著布施實有則成了法執,應以般若之智來破除。

般若淨智 洞徹實相

般若翻譯「大智慧」、「淨智慧」、「妙智慧」,就是返照自心、照見諸法皆空,此淨智慧與世間的「有漏」智慧不同,「有漏」指有瑕疵、不圓滿,般若能使我們心得寧靜,這種智慧與世間的智慧是不相同的。例如:核電的發明人類帶來許多方便,但也有危害人體和環境的一面,所以這些發明雖是智慧的展現,然而並不是淨智慧。

關於般若的解釋有很多種類,每一宗派對於般若各有不同的詮釋。天台宗以三種智慧來說明般若之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一切智:修析空觀,證聲聞、緣覺,即能達到這種般若智慧,稱之為但空般若智。

(二)道種智:菩薩為了普度眾生,必須通達一切行門,修如幻觀、成就如幻三昧,了達諸法緣起,知道因緣和合所產生的結果,運用這種智慧而通達種種道法以度化眾生,這種智慧稱之為菩薩出假道化般若智。菩薩具大慈悲心,不離開世間、不離開眾生,從空出假,所謂:「宴坐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所以度眾無礙,能成就一切功德。

(三)一切種智:佛不但通達聲聞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更明白十法界等一切現象,所以是三智圓明。佛的智慧通達一切道理,所有十法界乃至於性、相、事、理、染、淨、因、果,一切諸法不離當念,都由這念心所生,這就是諸佛所證的大覺圓滿般若智。

聲聞、緣覺修空觀,知一切法空,證一切智。菩薩不但修空觀,也修假觀,為什麼修假觀?因為菩薩發願度眾生,必須不離眾生才能夠度眾生,所以菩薩修如幻觀,不出三界、不入三界,始終在三界當中來來往往,不離開現象、不離開假有,了知萬象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而成就道種智。更進一步,明白一切現象當體即空、當體即是實相,則不落入空、假二邊,超越了對法的執著,稱之為一切種智。以這些道理來了解般若,就明白般若確實可以漏盡煩惱,同時能破除我們的執著,一旦破除執著,就能消除煩惱、業障,能不隨業流轉、受報,而不受報的這念心性就是大覺圓滿,大覺圓滿就能真正到達彼岸。

生死代表此岸,菩提、涅槃則是彼岸,要從此岸到達菩提、涅槃,就必須返照自心,渡過煩惱的中流,也就是用觀照般若,破除見思惑、塵沙惑,終至斷除無明。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屬於煩惱的中流,通過這些障礙,進而以中道實相觀破除最後一念無明,將三種煩惱無明漏盡了,才能真正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

覺觀返照 契悟本心

般若翻譯為「大智慧」、「淨智慧」、「妙智慧」,就是返照自心、照見諸法皆空,此清淨智慧與世間的「有漏」智慧不同,「有漏」指有瑕疵、不圓滿,般若能使我們心得寧靜,這種智慧與世間的智慧是不相同的。例如:核電的發明為人類帶來許多方便,但也有危害人體和環境的一面,所以這些發明雖是智慧的展現,然而並不是淨智慧。

關於般若的解釋有很多種類,每一宗派對於般若各有不同的詮釋。天台宗以三種智慧來說明般若之智,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一切智:修析空觀,證聲聞、緣覺,即能達到這種般若智慧,稱之為但空般若智。

(二)道種智:菩薩為了普度眾生,必須通達一切行門,修如幻觀、成就如幻三昧,了達諸法緣起,知道因緣和合所產生的結果,運用這種智慧而通達種種道法以度化眾生,這種智慧稱之為菩薩出假道化般若智。菩薩具大慈悲心,不離開世間、不離開眾生,從空出假,所謂:「宴坐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所以度眾無礙,能成就一切功德。

(三)一切種智:佛不但通達聲聞的一切智、菩薩的道種智,更明白十法界等一切現象,所以是三智圓明。佛的智慧通達一切道理,所有十法界乃至於性、相、事、理、染、淨、因、果,一切諸法不離當念,都由這念心所生,這就是諸佛所證的大覺圓滿般若智。

聲聞、緣覺修空觀,知一切法空,證一切智。菩薩不但修空觀,也修假觀,為什麼修假觀?因為菩薩發願度眾生,必須不離眾生才能夠度眾生,所以菩薩修如幻觀,不出三界、不入三界,始終在三界當中來來往往,不離開現象、不離開假有,了知萬象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而成就道種智。更進一步,明白一切現象當體即空、當體即是實相,則不落入空、假二邊,超越了對法的執著,稱之為一切種智。以這些道理來了解般若,就明白般若確實可以漏盡煩惱,同時能破除我們的執著,一旦破除執著,就能消除煩惱、業障,能不隨業流轉、受報,而不受報的這念心性就是大覺圓滿,大覺圓滿就能真正到達彼岸。

生死代表此岸,菩提、涅槃則是彼岸,要從此岸到達菩提、涅槃,就必須返照自心,渡過煩惱的中流,也就是用觀照般若,破除見思惑、塵沙惑,終至斷除無明。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屬於煩惱的中流,通過這些障礙,進而以中道實相觀破除最後一念無明,將三種煩惱無明漏盡了,才能真正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

覺觀返照 契悟本心

要想到達菩提、涅槃的彼岸,須以「般若」觀照自心。誦經、持咒、禮懺、早課、晚課都屬於文字般若。由文字般若依教觀心,即屬於觀照般若。簡言之,般若就是返照。

何謂返照?如:參話頭,把這一念心收回來,在話頭處一照──誰?這就是觀照般若。譬如,現在打了一個妄想,對於某件事物產生貪愛、執著,忽然覺察到這個妄想,馬上起了慚愧心,自己知道慚愧的這念心就是返照。因為執著外面的境界為實有,所以起了貪愛,既知外境是假相,還貪什麼?懂得慚愧、檢討、改過,就是返照、觀心。由於反省、觀照,功夫用得上了,內心的煩惱逐漸減少,乃至於煩惱漏盡,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相應,能返照的這個智慧心契入真空,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即般若的顯現。這是菩薩所修的般若,屬於方便法,尚未達到究竟。

在觀照「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當下,仍有「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存在,只是一種三昧的境界,還沒悟到真心、悟到實相,實相即是我們的本心本性。最後,能觀之智──這念心不住真空、也不住假有,「當下即是,動念乖真」,「惺惺寂寂、寂寂惺惺」,這才是達到究竟的實相般若。

“惺惺寂寂”的图片搜索结果


永嘉大師證道歌:
 

                 惺惺寂寂是 惺惺妄想非

                 寂寂惺惺是 寂寂無記非 

“寂寂, 惺惺”是永嘉大師描述心性的兩個特質。

“寂寂”是心的寧靜、放鬆、安定、是如常無變易,是修止;“惺惺”是醒覺實,是修觀。

心常散亂,故首先寂寂。散亂泯除,沉定後,才能使心發揮惺惺的覺照能力,才能契入法性,成就智慧。

若沒有寂寂的定力,惺惺只是妄想。以惺惺正,以寂寂助,正、助不二。

身心輕安是定,覺照力增長是慧;定慧等持、止觀雙運,是永嘉禪法的奧妙處。


台長: 幻羽
人氣(2,520)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續) |
此分類下一篇:※初習定者必須過好“小三關”※
此分類上一篇:【般若思想的淵源及其發展】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