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30 18:22:23| 人氣1,3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修應識之法要(25)─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修應識之法要(25)

                      ◎ 莫高窟之魂 ◎

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莫高窟是全世界佛、建築、彩塑、壁畫空前之高峰。我不信佛,不是建築師,對藝術也僅有一知半解,來參觀莫高窟,實屬看熱鬧類,誰曾想到,半天熱鬧下來,卻多少看出一點門道。知道——佛在。

少年時,天無知。受大人們的影響,以凡是泥捏的或木雕的或紙畫的菩薩,俱是迷信,整日大聲嚷嚷著一支諷刺菩薩的順口溜:一個菩薩,兩眼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穀不分,六親不認,七竅不通,八面漏風,九(久)坐不動,十分無用。。跟著大人們破四舊,搗廟宇,菩薩,揚,意氣風發。

年時,蓬勃輕狂。自以堅信共主義,常認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恨不得立即樹立無階級世界觀,每日早虔誠十分地×××萬壽無疆,祝××××身體健康。在與天、與地、與人其樂無窮時不知不覺陷入徹底的迷信。無限忠誠,無限熱愛,無限信仰,無限崇拜生成了無限的動力。亢奮的激情載我迷迷糊糊渡過那個動亂而生動的年代。 
   
成年後,漸知用腦。在對過去無怨無悔的同時,不斷修正了一些想法,知道: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準,迷信與信仰是不一樣的。認知進步了,思想卻迷惑了,更不敢輕易解那道亙古恒新的題目——
活著,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擁有朋友?奉獻社會?享受快樂?…………日復一日,夜又一夜,時而晰,時而模糊。

生活的流水線卻永遠按
固有節奏不停地在運轉著,事業流,家庭流,社交流,情感流、思想流……,步步緊逼,時時相隨,交錯縱橫,目不暇接。轉眼將近五十,愈發是說不,理還亂,忙,忙,忙!  
  
此時來看莫高窟,前有幾十年生活積累和認知,後有博大野心及希冀,外有精彩世界看不
,內有千百個困惑難解,實在是很容易與佛結緣的。

那天,在從第幾百幾十幾號洞窟轉至另一個洞窟途中,我快步追上導遊提問:
叫莫高窟?導遊一口氣介紹了三種說法。第一種,忘了;第二種,是取大漠中最高處之意;第三種,導遊動情的說出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一千六百多年前,那時還沒有莫高窟,有和
師徒三人,欲往西天尋覓極樂世界,那天傍行至此地 附近,宿營前,師傅請倆徒弟出去化緣。兩人一東一西,各走一方。向西的和法名樂樽,走到一處,見風景極美——朗朗大漠上,有一條蜿蜒小溪潺潺流過,溪北是戈壁無邊,黃沙迷漫,寸草不生,荒涼淒厲;溪南是一條延綿無盡的低矮山脈,山腳下白楊成林,綠草茵茵,百鳥爭鳴,生機勃勃。樂樽面對美景,感歎唏唏,樂而忘返,時辰一久,略感疲倦,便坐地小憩。突然,一道金光閃過,晃得樂樽困意全消,站起睜大雙眼,只見金光出自溪南的山脈,而且不止一道,赤橙黃綠青藍紫,由山頂發出,射向天空,一陣又一陣,照得天際流光溢彩,照得雲朵五光十色,照得大漠瑞氣升騰,照得樂樽滿面彤紅。

樂樽原本就悟性極高修行極深,見此情景,頓然感悟,泓靜的出家人之心也忍不住激情迸發,一陣狂奔至師傅跟前,高呼:找到了!找到了!。師傅面露會意笑容,也不問什麼,輕聲而鄭重 地對樂樽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於是,不久,第一個洞窟便在發光山脈面溪的山坡上誕生了。很快又有了第二個、第三個、……樂樽一心一意化緣建窟,造神供佛,將自己的才情、志趣、寄託、期盼,全都融入到大漠上這個山脈之中,洞窟之內。

從此,樂樽的奇遇廣為轉播,樂樽的佛洞更是引來無數商賈僧侶,文官武仕的極大關注,紛紛前來觀摩朝拜,其中不乏出錢出力出策者,使之愈發規模宏大,靈氣聚集。樂樽之後,築窟之風更是經久不衰,一浪高過一浪,一朝勝似一朝。高峰時,洞窟逾千。至今曆一千六百餘年,期間雖經時光磨難,戰亂摧殘,仍保有完整的洞窟492個,裏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集佛教藝術、建築、彩塑、壁畫之大成的曠世奇葩。莫高窟之輝煌頂峰雖不在樂樽之時,但所有後來者均公認:樂樽的人品修行最高,所有後人,莫高與彼。為表對樂樽的崇敬之意,便將此處命名為莫高窟

若是在別處聽到這樣的故事,往往是鼓掌致謝,也就一笑忘之了。這一次卻不同,竟忘了向導遊致謝,呆愣愣的站在那裏,漸漸憶起早晨初入莫高窟曾有過的一份奇妙感覺,在這個晴朗的早晨,我踏上一個小橋,穿過一片鬱鬱蔥蔥的白楊林,懷著一顆放鬆尋樂心,步入莫高窟景區。朱柱綠瓦的山門正中頂,藍底紅字寫著莫高窟,山門後面是低矮卻陡峭的山坡,坡面錯落有致的佈滿了洞窟、飛簷、扶廊、壁柱。最高有九層,左右望不到盡頭。金色陽光照在彩簷上熠熠生輝,陣陣微風吹得小白楊嘩嘩作響,遊人們拿著手電筒,從這個洞窟匆匆地趕到另一個洞窟,悄然無聲,井然有序,與別的旅遊地迥然不同。

我隱隱約約感覺到一種異樣的氣氛,不知不覺收斂一點隨意,增添幾分肅穆,和諧融入到群體之中。聽完樂樽的故事,肅穆之上又添神秘與敬仰,神聖之感油然而生。又憶起剛才在窟中聽到的另一個撼人心靈、催人淚下的壁畫故事。
在一個國度裏,有一個善良的國王,他有兩個更為善良的兒子。有一天,兄弟倆結伴往山中遊玩,山中空氣清新,林木鬱鬱蔥蔥,兄弟倆不知不覺走得很遠。行至一山坳,見有一母虎正在給七隻小虎餵奶,不忍心打攪它們,正欲悄悄離開,卻突然聽到小虎的嗷嗷低鳴之聲,倆王子駐足細看,見那母虎瘦骨磷磷,奄奄一息,顯然是饑餓所致。虎仔們有的口銜乳頭,足蹬嘴拱,吮不出乳汁,發出陣陣哀鳴;有的東倒西臥,象一堆堆花色麵團,癱扒在母親的身旁。隨著母虎的快速衰竭,生命正在離它們遠去。

善良的王子兄弟頓時邁不開步,緊急商討起救虎的計策:回皇宮取食物,時間不等虎;茫然望四周,更不知何物可飼虎,無計可施的短暫沉默中,兩人不約而同脫下長袍,走向虎群,他們同時想到以自己的青春之軀,挽救母子八虎。但兄弟倆卻為爭先而激烈地爭吵以至扭打起來,最後不得不以抓鬮定奪。機遇降給了小王子,只見他面帶幸福微笑,快步走向虎群,脫下貼身坎肩,又解開內衣圍帶,將衣物一件件整齊放置在一塊潔白岩 石上,然後以赤露之軀慢慢躺在虎口前,安祥閉上雙眼,等虎來食。

大王子眼含熱淚,面向他方,靜靜地等待著。意外卻發生了,那大虎眼瞪咫尺之遙的鮮活人體,竟然無動於衷;虎仔們更是麻木不仁,視而不見。相峙片刻,小王子起身告訴哥哥:那大虎性也善,它不肯食我,是因我活,如我死,它必肯食;那虎仔們性無知,不知肉可食,血可啖,如以血腥誘之,必能啟動其食欲,知道食我。。於是,兄弟倆在地上插上了粗竹簽,小王子從三丈多高的山崖縱身一躍,撲向竹簽,頓時腹刨命隕,血濺群虎。

果然,那母虎以異乎尋常的快速撲向小王子,虎仔們也伸出小舌頭大舔地上血跡。看著弟弟死去,眾虎活來,大王子一時悲喜悔妒,百感交集:悲失去親愛的弟弟;喜弟弟一命換八命;悔一時找不出更好的辦法救虎;妒如此偉大的壯舉被弟弟搶得先機。痛哭一陣,沉默一陣,大王子向弟弟飛身飼虎的山崖深深鞠了三躬,牢牢地記住地貌特徵,策馬飛奔回宮。

聞知小王子的悲烈壯舉,國王王后欣然一笑,悵然淚下,立即率群臣直奔山中,舉國百姓浩浩蕩蕩,緊隨其後。到了小王子殉身之地,虎們早已不在,血跡也已收拾得乾乾淨淨,唯有小王子的衣物依然整齊放置在那潔白岩石上,群臣和百姓心有靈犀,立即自動齊動手,搬來石頭,很快就建起一座壯觀的石塔,國王在上題字:捨身飼虎塔。故事傳到莫高窟眾僧耳中,全院戒齋三日,齊為小王子誦經歌唱,並為其開窟立傳,莫高窟壁畫寶藏從此又添新彩。

這兩個故事對我的震撼是爆炸性的,儘管導火索燃了近兩個月才將我的心靈震開。我從此知道佛在。我之佛,非佛教之佛,亦非其他宗教信仰之學說,是小王子的善良與天真,是樂樽的聰慧與執著。

我從此可以回答那道亙古恒新之題:人為什麼活著,事業?家庭?友誼?名譽?……?這一切,僅僅是人生的載體。保住人之初的天真與善良,在生活中練就聰慧與執著,就是人生的一切、生命的真諦。即使達不到目標或有所偏差,只要真心向佛,終將不枉此生。



                    ◎ 佛前十不求 ◎  文:禪非禪是

第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參禪學道的人,不要要求身體一定要健康,永遠不生病,因為身體沒有病,有時候容易生起貪欲、執著。“有病方知身是苦”,學道的人有時候帶三分病,才知道發道心。因此,無病固然很好,有病也不必害怕,有病反而更能激發精進向道的心,所以,“念身不求無病”。

第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在世間做人處事,不要害怕困難挫折,有時太容易、太順遂,容易驕傲、自大,甚至引人嫉妒;從艱難困苦裏完成目標,反而不會遭致嫉妒、障礙。所以,“處世不求無難”。

第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發心學道,不要要求沒有障礙;沒有一點障礙、幹擾、困難,容易輕忽所學,做人就會躐等、僭越。所以,世事越是艱難,越懂得謹慎從事。所以,“究心不求無障”。

第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不堅

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怕魔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難有時候也是我們的逆增上緣。所以,“立行不求無魔”。

第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我們無論是讀書、創業,或是從事任何工作,不要急於成就,太容易成就,則志願不堅,很容易遭致失敗,所以,“謀事不求易成”。

第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與人交朋友,不要處處想到要別人幫忙我、有利於我,這種自私的心態,交不到知心的好朋友。與朋友交,要想到我怎樣給別人快樂、給人歡喜、給人利益。如果一味要求朋友有利於自己,就會虧損道義。所以,“交情不求益吾”。

第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與人相處,不要要求別人凡事聽命於我、順從我,事情太過順心如意,則容易剛愎自用。所以,“於人不求順適”。

第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幫助別人,不要企望人家報答我。望人報答,那不是佈施,是貪欲;既然佈施,就要無所求,無所求的無相佈施,才是真佈施。

第九、見利不求爭分,利爭分則此心妄動

見到人家有了好處、利益,不要就想分一杯羹,也不要生起嫉妒心;要生隨喜心,為人家歡喜、祝福,這樣就不會癡心妄動。

第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受到人家的冤枉、委曲、壓抑,不要急於辨白、申訴,否則容易滋生怨恨;反之,能夠吃得虧、看得破、放得下,有時反能增加自己的道德、福報。



        西雙版納總佛寺‧與禪悟法師的佛緣  專欄作家:小寒

行者在路上,孤獨地走著,如同大海之上的一葉孤舟。蒼茫萬里路,誰人與同行?

置身黑暗,品命運之無常;尋找光明,遊人生之大江。無數次迷茫彷徨,不知歸處。卻在不知不覺中接觸佛法。讀一部部經書,走一座座寺院,遇一位位僧人,讓我在迷茫彷徨之際,對於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有了愈來愈堅定的信念。

孤單的人總會相逢,可大多似萍水而已。卻有一位法師,三年之中,每一次的相遇都會給我帶來莫大的震撼和鼓勵,像大海中的一盞燈塔,若隱若現,卻又照亮千萬裏,隨緣應化,讓一隻只迷航的小船找准航向。

驀然回首,那人又在燈火闌珊處。這一次的相遇,頗為湊巧,便是西雙版納——總佛寺。

這一次的相遇,有些許不同。他帶了一位雲遊十載的傳武師父和畫畫的小亮,我身邊多了女朋友舒桐,不再孤單。

聊起禪悟法師,說來話長。13年在廈門的沙發主孫哲那裏聽到他的時候,他剛從普陀山佛學院畢業半年,帶著500塊錢雲遊參學。快露宿街頭之際,蒙孫哲收留,慢慢走上了背包僧人雲遊之路。一路上跟著驢友們學會了沙發客,搭車等在年輕人圈子裏頗為流行的旅行方式。

加之我對佛法頗感興趣,便慢慢熟絡了起來。瞭解了許多關於他的故事,部分收錄在《孤單的人總會相逢》書中雲遊一章。後來他還推薦我去他的母校普陀山佛學院參訪,在那裏居住40天有餘,接觸了不少教學的法師和學生,對現代佛教有了新的認知。

15年的8月份,我們在拉薩住在他建立的沙子蘭若做沙發客。他在大昭寺附近擺攤賣佛珠支撐房租,給予需要幫助的沙發客力所能及的幫助。在我眼裏,他做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有時候甚至顯得不可理喻。

建立沙子蘭若,免費接待沙發客,不管來自哪兒,什麼困難。只要他遇到,都會幫,在西藏建立的沙子蘭若,房間不足12坪5張床,最多住了12個人,加上包,擠滿了,差點人摞人了,我們好幾個早去的人都感到不舒服,即使住沙發,是圖個免費和體驗,可也不至於這麼條件惡劣吧,可還是堅持下來了。

問了妙永師父,他說:這就是他的風格,這也就是他。

後來也就慢慢理解了,他自己倒是無我了,可不知道我們的都還很重呀,圓融和普度眾生確實有時候是件挺矛盾的事。

一路上受他幫助的沙發客成百上千,曾經被他推薦去到普陀山佛學院,他的老師寬度法師也說:他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把佛法傳播到年輕人中去,現在世界變化太快,在路上走的人有想法有實踐,可也會有更多的迷茫和困惑,能給他們種下佛法的種子,也是件功德無量的事,如果有一天,他能接一個寺院,專門接待背包客沙發客,也是佛法傳播的新方式嘛。

這一次見他,又經過了半年多的磨練,他更加圓融和智慧了,少了幾分沉重,多了幾絲輕盈。有時候像一個俏皮的小孩兒,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大家在一起沒多久,就玩得像相識良久的朋友。

西雙版納總佛寺始建於西元615年,先後經歷四次修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西雙版納最早的一座佛寺。重建于1989年,大殿於201211月竣工,並於1212日舉行開光典禮。是西雙版納地區最高級別的南傳佛教寺院,寺院規模龐大,氣勢恢巨集,總領之意。

恰好今天運氣很好,剛去大殿拜完,就看到一群人圍著聽一個年輕的南傳佛教法師講佛教史:佛教興起于古印度,可在西元11世紀由於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蘭教的排他性,佛教慢慢在印度近於消亡。可牆裏開花牆外香,傳播到中國,中國佛教成了佛法傳承的重要載體。

在漢地廣為傳播的漢傳佛教,藏地廣為傳播的藏傳佛教,一般被稱為大乘佛教。而雲南西雙版納的上座部佛教,通常被我們稱為小乘佛教。

佛教起初並無大小乘之分,可是佛陀滅後,由於少壯派弟子和長老派對於戒律以及佛法的一些理解上有所不同,慢慢地分化為上座部佛教和大眾部佛教。而乘的意思,其實就是舟的意思,就像大船載的的人多,小船載的人少。只是船大小不一樣,可都不妨礙我們通過船來抵達人生解脫的彼岸。很多人因為小乘的說法,對南傳上座部佛教有輕視和誹謗,是不可取的行為。而且在這裏,說小乘佛教是一種不尊重的行為。他的正確叫法應該是南傳巴厘語系上座部佛教。

近半個小時的講解,糾正了我對佛教許多認知上的曲解。

禪悟師父也點頭贊同,他說:佛法無大小可言,佛教只是一個載體,只要發心為眾生服務,所有的都是大乘法門,可不要陷到文字遊戲裏去了。

禪悟師父還說:你看這個彌勒佛,本來南傳佛教是沒有的,可是後來漢人來了越來越多,他們習慣信彌勒,信觀音,於是在這裏彌勒佛就出現了。這就是佛法的圓融之處呀。

忽然間,天空開始飄起濛濛細雨,法師帶我們到殿禮佛,現場講法,禪悟師父和傳武師父亦端坐於前,法相莊嚴。

而大殿最獨特之處便在於用竹子編制的佛像。關於竹編佛像,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佛教傳播到西雙版納地區,深受當地百姓敬仰。人們用各種各樣的材質去塑造佛像,可慢慢人們發現,卻沒有竹編的佛像,而當地最盛產的便是竹子。

為什麼呢?因為用竹子編制佛像實在是技術難度太高了,可還是有許多工匠和信徒躍躍一試。終於,有一個技藝非常好的工匠用竹子幾乎編好了佛陀的全身,卻在最後一個環節,頭部遲遲沒有進展,因為要將佛陀的祥和的面容用竹子編出來實在是不能完成的事。

當人們準備放棄的時候,來了一個老頭兒,他說他可以。所有人都不相信,可一夜醒來之後,卻發現竹佛像的頭部栩栩如生,而老人卻已消失不見。人們才知道,原來是天神下來幫助信仰佛法的傣族人們完成了這一美好的願望。

所以,竹編佛像也成了西雙版納地區獨特的佛教文化傳統之一。而事實上,總佛寺一樓供奉的竹編佛,由緬甸高僧都波溫香編織而成,體現了東南亞國家人民對佛的崇敬,以及中緬兩國人民的友誼。

不知不覺,午飯時候將近,禪悟師父又發揮他乞食的特長,去了好幾次齋堂,問可不可以讓我們五個人在這裏用餐,都被拒絕了。後來,剛好遇到剛剛為我們說法的法師,幾經通融,我們來到了總佛寺的齋堂。

一上了餐桌,我們就傻眼了,桌子上六菜一湯,暈素搭配。在座的僧人居士都吃的津津有味。小亮問:佛教徒可以吃肉麼?

禪悟師父說:不吃肉那是漢傳佛教的傳統,佛陀當年托缽乞食的時候,供養是沒有分別的。迄今為止,南傳上座部佛教還保留著當年佛陀的傳統,吃肉又有何不可?更何況,佛教剛傳播到漢地,也沒有一定不能吃肉的說法,只是到了南梁武帝的時候,崇信佛教,下令僧眾一律素食,又因之佛教慈悲不殺生的發心,後來就保留了這個傳統。像藏地的僧人依然可以吃肉,所以不能因為吃不吃肉去評判佛教和僧人,更不能因為眼中所謂的不如法對佛法失去信心呀。這就是活生生的佛法教育。萬法皆法,法無定法。

後來,我們到總佛寺附近的曼聽公園。曼聽公園是西雙版納最古老的公園,傣族習慣把她叫做春歡,意為靈魂之園,過去是西雙版納傣王的御花園,傳說傣王妃來遊玩時,這裏的美麗景色吸引了王妃的靈魂,因而得名。

徐步行於西元之內,處處都感受到佛教文化與西雙版納地區文化的融合,也無不彰顯著佛法的偉大精妙之處。

頃刻之間,天色已漸晚,跟著兩位師父一塊兒遊玩,時間如白駒過隙,吃飯走路,都受教頗多。

告別之際,禪悟師父說:我們確實是孤單的人總會相逢。都相逢好多次了。

我說:是呀,相逢之後,必有重逢。

台長: 幻羽
人氣(1,307)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 |
此分類下一篇:─參修應識之法要(26)─
此分類上一篇:─參修應識之法要(24)─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