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26 02:45:50| 人氣77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四多」與「四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千禧年春天,回到戲劇系來服務任教,至今已近兩年。猶記第一學期新生訓練時,在導師時間裡,向8903班提醒了「四多」:「多看戲,多閱讀,多思考,多交朋友。」(後來因為系上同學「摔車」與「車禍」頻傳,又加了「一多」:「多注意安全」。)兩年來,發現這看似簡單的幾項提醒,真正身體力行的同學並不多,我體認到「六年級」和「七年級」的同學,似乎慢慢地走向一種虛無與茫然的境界!
很羨慕美國有一位大學教授,二十多年來,他總是在每個周末驅車前往市中心,一次購齊當周新出版的雜誌期刊,就這樣他在系上開了「當代雜誌編輯風格」、「雜誌市場分析」等趨勢前鋒的課程;十年來,「看戲」竟已成為我的「劇場專業」之一,一直也認為「定期看戲」是所有劇場人的基本功,但是我卻從唸研究所的時代便發現咱們學校的學生不太常走下「小山坡」到「大盆地」裡頭去欣賞別人的展演,不知是沒錢?沒時間?沒體力?沒興趣?嫌路途遙遠?可能都有,甚至於可能還有某種孤傲的心態。系上大大小小的學製、畢製、課堂呈現、獨立呈現,除非我不知道消息,否則很少錯過;近一年來,我更發現有些呈現竟吸引了爆滿的來自台大戲劇系、台灣藝術大學、華岡藝校、復興高中等相關科系的同學前來觀賞,但反觀這些學校在其校內或校外的展演,卻少見本校的同學前往欣賞,箇中呈現出「入超」的不平衡現象,某種「文化自豪」的心態隱隱然浮現。我只想說,一山還有一山高!
整個校園充滿了排練、展演的氣氛,的確可以讓人處處呼吸到藝術的空氣,不過說到底,閱讀的風氣仍嫌低了些。最近手邊正把《鄧肯自傳》當做我的捷運隨身讀物,一位近百年前的舞蹈革命家,不斷地以古希臘文化、康德、英國浪漫詩人、華格納、尼采……等人類精神文化遺產,做為其舞蹈藝術創作的泉源,鄧肯幾乎是時時都在閱讀的(當然她也時時都在戀愛與舞蹈中)。閱讀讓人縮短與智慧之間的距離,閱讀讓人精神豐富,閱讀當然也讓展演、創作更富有人文內涵。我只想說,處處可閱讀,時時要閱讀!然而對於一個完整藝術人格的養成,閱讀只完成的「被動的輸入」的部分,還需要「多思考」(甚至於多書寫、多表達),「主動的輸出」才有辦法完成。
過去幾年,我在劇場界慢慢地有了一個江湖上的渾號:「劇場104」,意思是說,要找劇場人,多半可以從我這邊問到聯絡方式,甚至於有些還可以告知近況。平常我就愛交朋友(幾年前任職於揚智出版社,兩年的時間,就讓我交換了兩、三千張名片),對於藝文生態也時有注意,通訊錄的整理自有一套辦法,時時透過email和朋友保持聯繫(我可能是那種極少數不轉寄笑話、漫畫、勵志小文的人吧,很多朋友甚至依賴我轉寄的藝文訊息和「紅塵」保持一點點關係),每一位朋友對我而言,都是一座資料庫(舉凡日劇、動漫、文學、出版、電影、爵士、國際關係、旅遊、花茶、電腦、保健……等領域,我都有專精的朋友),生活自然豐富起來了。搞理論的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一大堆專搞展演的同學!
「四多」,無非是希望學藝術的也要「入世」一點;兩年來,我堅持每天要從永和搭捷運到關渡,出捷運站後也習慣用走的上山,下了班再搭捷運回家,每天兩趟捷運以及上下山,讓我更能夠感受到「人」的存在,社會的脈動;每次在「大盆地」裡頭看完戲,也總喜歡和劇團的朋友隨便聊聊,感受該團的某種「氣」,這就是我這個搞理論的在「做田野」。我想除了「四多」之外,我改口提醒「四少」好了:「少自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少編不看展演的理由(多下山去看展演就對了),少接『拔辣』case(搞得作息都不正常了),少翹課(當學生才是你的主業)。」

本文首登於《關渡通訊》

台長: 于善祿
人氣(77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