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1-18 10:44:42| 人氣1,9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比較文學:材料與方法》一書的摘要、短評與感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壹、摘要

歐德利基:總論〈比較文學的目的與視角〉
伊利諾大學的法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主編《比較文學研究》學刊,著有《班傑明‧法蘭克林及其法國當代文人》、《班傑明‧法蘭克林:哲者與人》與《理性之人:湯瑪斯‧潘恩傳》等書。
歐德利基為比較文學這個學科下了一個定義:「超過一個或數個國家的研究視角,對於所有文學現象進行多面向的研究,其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必須同時觀照到文學與生活之間的關係。」比較文學的觀念與方法是與時並進的,不再只是任選兩個或數個國家的文學作品,為了比較而比較;而是為了要使文學作品的研究視野更為開闊,要超越狹隘的國界疆域所框限的國家文學,並深究不同國家的文化、潮流與運動、文學與其他人文活動的關係。歐德利基也點出過去有許多學者的盲點,認為所謂的世界文學即西方文學,並因而排除了亞、非文學的探討,這樣的盲點有很多是語言隔閡所造成的,當代的比較文學研究當然要破除這樣的盲點。他還提醒比較文學研究要避免主觀主義式和印象主義式的批評;沒有最完美的研究方法與模式,方法的重要性遠不及材料與內容。論文集中主要有五大部類:(1)文學批評與理論:文學審美價值的應用,這部分是國家文學和比較文學最重要的核心;(2)文學運動:心理的、智性的、形式的趨勢;(3)文學主題:不同文學作品、不同視角,所共同觀照到的人物或抽象觀念,如浮士德、唐璜、自殺等;(4)文學形式:類型、文學作品的結構、約定俗成的模式;(5)文學關係:文學環境、來源與影響、文學與其他領域的人類知識的關係。
一、 文學批評與理論
●瑞內‧韋勒克:〈哲學與戰後美國批評〉
受教於捷克的查爾斯大學,耶魯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曾任美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著有《伊曼紐爾‧康德在英國》、《英語文學史的興起》、《現代批評史》,輯有《批評的觀念》。
本文先對「批評」下了一個定義:「批評是運用已知的原則及觀念做出區分與評判,並形成一套理論與美學的基準,構成一套哲學觀與世界觀。」接著韋勒克根據他自己的學術生涯與經驗,以及他對二次戰後美國批評界的觀察提出一系列的看法。一九二○年代的大部分學者都還搞不清楚許多批評的論題,到了一九六○年代各種批評方法與論題幾乎已經像是每天吃的麵包那樣稀鬆平常了,這其間的轉變與「新批評」方法論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不無關係,韋勒克爬疏了自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湯瑪斯‧阿奎納斯、英國經驗主義、德國觀念主義(包括康德、謝林、黑格爾)、馬克思主義、馬修‧阿諾德、自由主義、非理性主義(包括浪漫歷史主義、叔本華、尼采、柏格森、佛洛依德、容格、存在主義)等此一系列的西方哲學思想,企圖勾勒出「新批評」的哲學系譜;最令人驚訝與興奮的是,他在論文的最後提醒:「文學批評已經變得哲學化了,我希望批評應該還是可以保持初衷與關懷──文學詮釋與其它人類文化活動還是應該區隔,總之我希望是『哲學與文學批評』(而非『文學批評哲學化』)。」
●伊哈布‧哈山:〈超越文學理論:天啟的暗示?〉
威斯里揚大學英文系主任,著有《激進無知》、《沉默的文學》。
哈山先給了一個假設:文學是為闡釋╱違抗批評觀念而存在的,生命是為藝術與思想的虔敬而延續的。通篇論文其實是對於現代文學分類與批評方法的不足而產生的一種省思,再加上文學理論與批評方法學者天生的使命感,使得他們在面對新作品、新文類、新觀念所必須改以新態度與之對話。
●羅柯‧蒙塔諾:〈克羅齊的影響與及義大利的歷史主義〉
曾執教於拿波里大學、哈佛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天主教大學、馬里蘭大學,現為伊利諾大學的義大利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
蒙塔諾首先便點出克羅齊在政治理念上是反對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的,接著又指出克羅齊的觀念、方法及其個人的努力在墨氏二十年的法西斯主義執政期間影響頗鉅,通篇論文便從這個矛盾點切入。主要的原因在於有「法西斯革命分子的腦袋」之稱的詹泰爾(Gentile)曾與克羅齊共事了二十多年,兩人共同主編《批評》,而後詹泰爾成了法西斯意識型態及其追隨者的主要思想領袖,兩人在思想觀念上的相互影響難分難解。蒙塔諾從整個義大利的哲學系譜來檢視克羅齊的批評系統,並討論了克羅齊之後的義大利批評樣貌,包括形式主義、原型批評、亞里斯多德主義、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風格主義。另外,蒙塔諾也區隔了克羅齊的直覺主義與其他馬克思主義╱歷史主義批評者的不同,最明顯地,就是克羅齊認為每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形式與風格語言,不需要借助外在元素的啟發;蒙塔諾認為風格主義批評方法可以補充克羅齊以降的義大利批評傳統。
●艾倫‧羅德威:〈當代英國批評的交流〉
劍橋大學英文學士優等考試通過,執教於諾丁罕大學。
細數英國在新批評以降的批評風景,包括克里斯多福‧伊雪伍德、理查茲、道德批評、心理批評、浪漫批評、社會批評、象徵批評、風格批評。羅德威闡述新批評將批評重心放在文學作品本身(所謂的客觀批評),但也因為如此,該批評方法越來越發現有更多的東西溢於作品本身之外,且在批評的範疇內,不得不將之納入討論,於是新批評此一方法論便產生了結構性的質變。
二、 文學運動
●莉莉安‧佛斯特:〈歷史視角的浪漫主義〉
曼徹斯特大學畢業,繼續在巴黎、蘇黎世、劍橋葛頓學院求學,曾在貝法斯特皇后大學教德文,現為徹斯特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資深講師,輯有《浪漫主義與視角》。
本篇論文以貫時的序列視角,爬梳了浪漫主義在1750年至1830年期間,於英國、法國與德國的歷史發展,旨在指出浪漫主義並非同時出現,而是一系列的風格湧現,並企圖建立一套歐洲浪漫主義運動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發展邏輯。
●哈斯克‧布拉克:〈形上學的假定對應與象徵主義詩〉
布魯克林學院的比較文學教授、紐約市立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班執行長、1966-67年伊利諾大學比較文學客座教授,著有《馬拉美與象徵主義戲劇》,輯有《工作中的比較文學者》,協同主編《現代戲劇大師》學刊。
布拉克重讀約翰‧唐恩與其同時代的英美詩作時發現,這一類的形上詩和象徵主義詩在本質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於是對此來龍去脈做了一番梳理(包括山繆‧強森、馬拉美、波特萊爾、藍波、玻、瓦勒里、卡瓦康提、布朗寧、梅里迪斯、約翰‧唐恩、拉佛格、查爾斯‧杜玻斯、艾略特等),並將這個方法論用來檢視形上詩和象徵主義詩的異同程度。
三、 文學主題
●葛利果‧南德瑞斯:〈歷史中的德古拉:東西歐文學中的主題及其傳奇〉
克拉考大學博士,1926年塞瑙帝大學斯拉夫語言學教授,1948年成為倫敦大學斯拉夫語與東歐研究所首任主任,著有多部斯拉夫語言學研究專書。
分別從五個面向來觀察德古拉形象與主題在歐洲文學傳統中的轉變:(1)征服英國的德古拉狂想症;(2)英雄的歷史與傳奇,及其名字的由來;(3)民間故事裡的主題背景;(4)西方德古拉主題的心理意涵;(5)東方德古拉主題的歷史意涵。德古拉主題可以說是十九世紀浪漫歷史主義與民間故事所形構出來的群眾心理學,就某方面而言,為二十世紀的心理分析的神祕之門提供了一把魔術鑰匙。
●費德瑞克‧迪利斯東:〈墮落:基督教真理與文學象徵〉
1924年牛津大學數學優等學位、1951年神學博士、1956-63年利物浦教會祭司長、現為牛津歐瑞爾學院的評議員,著有《基督教義與溝通》、《基督教義與象徵主義》,輯有《精神大廈》。
論文從聖經裡的人類墮落談起,將之視為一系列的文學意象(包括背叛天庭、陸西弗的墮落、人類的誕生、天使墜塵、人類的救贖、地獄的可怖、天堂的重回平靜等),檢視其在不同的文學作品(像是艾略特的《荒原》、奧登的For the Time Being、寇斯特勒的Darkness at Noon、歐威爾的《1984》、卡繆的《墮落》、高汀的Free Fall與The Spire)與文化文本中的代表意義,尤其是對於兩次大戰的深沉省思;並由此帶出多部現代反烏托邦文學的價值重整。迪利斯東最後總結:神學和想像文學常常有許多部分是相似的,都是在關照人類的命運與存在的本質。
四、 文學形式
●愛德溫‧莫斯里:〈宗教與文學類型〉
史基德摩爾學院英文系教授兼院長,著有《現代小說中的基督假名》、《像英雄與反英雄般的局外人》、《史考特‧費茲傑羅:論文集》,輯有《精神大廈》。
主要爬梳了悲劇和小說傳統,在宗教意義層面上,如何反映人類的命運與精神本質。文章結構較為鬆散。
●法蘭西斯‧約斯特:〈十八世紀的浪漫敘事技巧〉
受教於福利柏格大學與索本恩比較文學研究所,曾執教於福利柏格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現為伊利諾大學的法國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輯有《比較文學論文集》。
本論文以法文寫成,我無法閱讀法文,跳過,自覺可惜,因為關於十八世紀,因為關於浪漫主義文學,那是我頗為喜愛的一段歷史與文藝風格。
●約翰‧蓋斯納:〈史詩劇場在現代戲劇中的變形〉
生於匈牙利,在紐約受教,任耶魯大學戲劇文學教授多年,著有《戲劇大師》、《當代劇場》、《現代劇場的形式與觀念》,輯有《現代劇場與戲劇的導演》。
二次戰後對於布萊希特及其史詩劇場的研究與日俱增,且方興未艾。這篇論文主要將「史詩戲劇」放在文學潮流當中,進而放大其在戲劇藝術及歷史面向中的地位;在這一系列的辯證過程裡,蓋斯納詳細剖析了史詩劇場先趨艾爾溫‧皮斯卡托的觀念理論與劇場實驗,接著細數布萊希特對於建構史詩劇場理論與實踐的每一步足跡:從抒情的到戲劇的、從內容的到形式的、從認同的到疏離的、從平舖直陳的到傳記的編年的寓言的,創作手法日趨揮灑自如,作品風貌日趨多樣豐富。最後言及史詩劇場的風潮也吹拂到了法國、美國、英國等地,均豐富了當地的劇場創作手法;蓋斯納歸結為創作者可以按照個自不同的創意與企圖,運用史詩劇場的概念(即所謂反╱非亞里斯多德劇場),進行理想主義式的、物質主義式的、奇蹟式的、理性分析式的、浪漫主義式的或寫實主義式的藝術創造。
五、 文學互動:文學史、觀念史、海市蜃樓、來源與影響、文學與社會、文學與科學
●史凱勒‧卡曼:〈克里斯多福的亞美尼亞與賽倫迪普的三王子〉
擁有耶魯、哈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學位,賓州東亞研究碩士班教授,著有《中國的龍袍》、《駱駝之州》等書。
從一本波斯故事書Peregrinaggio di tre figluoli del re di Seredippo (1557)的印製出版與翻譯(最先譯為義大利文M. Christoforo Armeno,繼而有德文、法文、英文的譯作與仿作),並因荷瑞斯‧渥波在1754年寫信給他的朋友荷瑞斯‧曼,而首創了一個字「serendipity」,意思是「偶然的精明」(accidental sagacity),現在通常被理解為「偶然的發現」(accidental discovery),這個新字所產生出來的與延伸的意義在接下來的文學史發展裡頭,變得非常重要,而這篇論文就從(1)Peregrinaggio的作者克里斯多福;(2)Peregrinaggio的故事情節;(3)看待Peregrinaggio的錯誤理論;(4)值得懷疑的作者;(5)Peregrinaggio的原型典範;(6)兩本書Peregrinaggio和Hasht bihisht的比較;(7)Peregrinaggio的續篇;(8)新版英文譯本等幾個面向來討論這本故事書在歐洲文學傳統的重要性及其變革。
●馬利歐‧培瑞茲:〈阿彌達的花園〉
擁有劍橋、巴黎等博士學位,利物浦大學義大利文系主任、羅馬大學英文系主任,著有《浪漫的苦悶》、《衰落中的英雄》、《燃燄之心》、《生命之屋》。
將塔索與蒙田、狄德羅等人擺在一起,檢視塔索的詩作Gerusalemme多段詩行,從其技巧與意像尋找並勾勒塔索是為前浪漫主義先趨詩人的線索,主要是其詩作所呈現出來的對於女性與花園的某種痛苦的愉悅感,和眾所周知的浪漫主義敏感特質極為類似。
●哈利‧雷文:〈法美之間:跨大西洋的折射〉
哈佛大學比較文學教授兼系主任,曾任美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著有《號角之門:五位法國寫實主義者之研究》、《文藝復興黃金時期的神話》、《詹姆斯‧喬哀斯:批判導論》,輯有《折射》。
站在美國此岸,檢視其文學與文化的傳統乃是來自於法國文學與文化的隔洋折射,檢視的對象包括伯納德‧費依、班傑明‧福蘭克林、艾倫‧玻、渥特‧惠特曼、福克納、海明威、杜斯‧帕索斯、史坦貝克、寇德威爾、亨利‧詹姆斯、艾德華‧伊果斯頓、法蘭克‧諾瑞斯、西奧多爾‧德萊賽等多人。
●羅伯‧夏可頓:〈孟德斯鳩與馬基維里:重新評價〉
1946年以來任牛津布瑞斯諾斯學院評議員,擁有波爾多大學與都柏林大學學位,英國學院評議員、波爾多學院交流成員、英國的法國研究學會會長、國際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著有《孟德斯鳩評傳》。
透過孟德斯鳩手稿的編年史研究方法,並藉由列維─莫維諾在1912年法國出版的研究Montesquieu e Machiavelli,釐清孟德斯鳩與馬基維里之間的影響關係。
●馬丁‧傑瑞卡:〈悲劇的條件〉
畢業於牛津大學,曾任約克夏神學院副校長,著有《勞倫斯與人類存在》、《法蘭索‧莫里亞克》、《文學與信仰之研究》,輯有《精神大廈》。
聖奧古斯汀:「什麼是悲劇?若沒人問我,我知道;但如果我想向他解釋,我便一無所知。」傑瑞卡以聖哲的自問自答為基礎,開始了他對於悲劇條件的探索。左派的說法認為是「解人性的」(de-humanization,如艾倫‧羅伯─葛里葉的「反小說」),右派的看法則認為是「受難」(suffering)與「哀傷」(sorrow)。「嘗試」(tries)、「失敗」(fails)、「不完美」(imperfect)、「掙扎」(struggling)等都是造成悲劇的條件。
●渥特‧翁:〈演化、神話與詩的視野〉
聖路易大學英文教授、紐約大學與芝加哥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內存的野蠻人》、《人類天性》、《字詞的現存性》,輯有《新神學》。
根據達爾文的演化論所衍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甚至是文學演化論),還有諾思若普‧弗萊的文學原型研究,宇宙間似乎真有人類的向度空間與生命的韻律,然而以今日觀之,這些其實是包含了更多的抽象的與科學的知識。現代詩總是在對時間的流逝、人類的演化、文化的衰頹等等現代神話缺陷,發出喟歎之言!

貳、短評與感想

這是一本論文集,書中的論文都是從歐德利基主編《比較文學研究》學刊裡頭所輯選出來的。從開學初所發的課程簡介及書目資料裡頭,以及台灣的書林出版社所代理的版權頁裡頭,大致能夠判斷出這本書的輯選時間不會晚於1969年(或正好就是1969年),由此可知書中論文多寫成於一九六○年代(根據經驗法則,像這樣的論文集裡頭的文章,除非過於特殊,譬如說為了保留一手文獻、紀念某學者、或是舊資料新出土等理由,否則所收論文的時間應該相近,且距出版時間也近),因此可以看出這十七篇論文的切入點與理論背景仍受新批評、存在主義哲學、象徵主義、神話原型批評、結構主義等方法論的極大影響,至少我們還看不到解構遊戲式的、女性主義式的,甚至於後現代主義觀的、新歷史主義式的、後殖民論述的批評研究側角。我知道這樣說是不公平的,但我更想說的是,這些學者們的研究方法所展現出來的學識淵博與細膩舉證,卻是令我更為臣服的;我甚至認為這是當代學者在習慣駕馭了解構的文字遊戲之後,所難能企及的學術涵養。
每一篇論文的標題幾乎都已經清清楚楚地點出其論文的辯證重點之所在,沒有難讀詏口、故炫書袋、愛玩文字遊戲╱迷宮的毛病;簡單的標題當然需要夠篇幅的資料與論辯來讓標題的指涉與比較的關係更為清楚,讀這些學者的論文,發現他們也都洽如其分的運用豐富的資料與知識,讓自己所下的標題其輪廓更為清晰,每一個概念、每一個文學史上的盲點或爭議點,他們都以扎實的系譜學方法,將來龍去脈展列出來,理念、問題、質難、疑惑、辯證便在展列敘述的書寫過程當中,很自然地迎刃而解。常言道:「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我認為很適合拿來形容這一群比較文學學者們做學問的態度與方法。
再者,談文學就是談文學,不會在辯證的過程當中,夾帶過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文化研究、或社會科學批判理論的雜音,把文學性都稀釋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也就是韋勒克所說的「文學批評已經變得哲學化了,我希望批評應該還是可以保持初衷與關懷──文學詮釋與其它人類文化活動還是應該區隔,總之我希望是『哲學與文學批評』(而非『文學批評哲學化』)。」(頁23)反省自己過去十年的劇評寫作與雜書亂看生涯,竟然有大部分的時間都被媒體與出版(或學術)市場所塑造出來的流行議題與研究方法所蹉跎了,這本論文集裡十八位學者的學術風範(十七位論文執筆人,再加上主編歐德利基),讓我重新憶起了先師姚一葦的治學典範,一絲不茍,不耍嘴皮,不玩弄文字,扎實中可見其平日用功之深;對讀許多大陸學者所撰之學術性論著,仍可發現其在資料蒐集及整理上所下的工夫純不可少。哲人不遠,典型夙昔,我輩應該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像是台灣觀點的比較文學、比較戲劇、比較文化等等)!
寫得好像有點像是勵志文章,的確,它是!我很難得能夠從堅硬、冷澀的學術性論著裡讀出暖調來的。

【註】該書為Alfred Owen Aldridge所主編的Comparative Literature: Matter and Method。

台長: 于善祿
人氣(1,99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