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之一的精神分給社區工作,十分之九的心力放在個人事業」。新竹橫山鄉九讚頭文化工作隊這麼認為,社區工作有空再說有閒再做,肚皮生計比較要緊。但這個「十分之一精神」讓九讚頭有了社區刊物、舉辦了九讚頭文藝季.…‥,每個十分之一築起了社區的理想「歡喜生活九讚頭」。
九讚頭尋幽
沿著內灣線小火車行駛而過的地方,有個叫「九讚頭」的客家聚落,關於九讚頭有個故事這麼流傳著。一百多年前墾民開墾九讚頭時,蠻荒的九讚頭據說只有棵九讚樹屹立在那土地上。墾民經過早上辛勞工作之後,總是相約到九讚樹下用午餐,長者也藉此清點人數,以防有人走失。就這樣九讚樹頭成為人們心中的守護神。漸漸地大家便以「九讚頭」來稱呼這地方。
九讚頭月刊發動社區工作
現在小火車依舊在鐵軌上噗噗而過,但昔日象徵守護神的九讚樹已消逝在歲月的洪流裡,不過從八十二年起一群愛鄉的年輕人著手記錄九讚頭的人物、故事及傳說,自費編輯《九讚頭月刊》,以免費夾報的方式,傳送家鄉的點滴。起初,大家不知道刊物會發行多久,只是以「平常心」來做事。「平常心」的態度讓九讚頭的社區工作慢慢推進,一步一腳印,到八十七年十月時《九讚頭月刊》就滿五歲囉!
克難精神 喚得社區真情
「把九讚頭的人、事、地、物介紹給居民,喚回居民的生活記億,讓下一代了解家鄉的奮鬥痕跡,也藉刊物散播文化教育的種子,這是自費編刊物的目的。」《九讚頭月刊》社社長吳明忠說道。自費編刊物的過程中,處處流露「克難」的精神。吳明忠和月刊成員平日忙於工作,晚上或假日才是採訪時間,吳明忠的老婆彭瑞李負責文稿打字排版,擅於美術的方明政負責美編工作。月刊大樣製作完成後,有時印刷工作也是自己來,每人帶一張原稿到公司影印,你三十、我五十,大夥東拼西湊地完成印刷。
經年累月下來,月刊發揮的影響就如同漣漪般擴散開來。原本刊物只報導九讚頭,後來擴大到橫山鄉,而發行量也因應居民需求由五百份增加到二千份。像報紙中夾頁廣告的《九讚頭月刊》在每月不定期的某日隨報紙送進居民家中。地方典故介紹、鄉里人物報導、客家歌謠或謎猜,再配上生動的插畫,這就是社區刊物的樸實模樣。雖只是薄薄的一張紙,卻蘊涵編輯最真切的愛家心。
用教育改造九讚頭
由於月刊編輯及工作隊義工都有「用教育改造九讚頭」的共識,因此月刊常登載有關教育的文章。在月刊(沒有北二高中山高 橫山不曾倒 沒有教育改革 橫山翻身不了)一文中,月刊成員雍正寫道「我們唯有用教育改變橫山,就算任何大型建設與橫山絕緣,我們也能因為橫山出了許多傑出的人才而揚名台灣。」類似的文章可以常常在月刊看到。月刊重視教育,久而久之也觸動居民的思考,便有讀者投稿回應:
孩子
爸爸三十年前背的死去活來的近代史
今天聽說全是假的
孩子
爸爸三十年前背的滾瓜爛熟
中國地理三十六省
如今聽說台灣省都要廢了
孩子你還小
你盡情的玩耍
地理、歷史留給編寫的那些人
當寶貝
這是爸爸張志偉的《父親節 一個父親的告白》。吳明忠說,這是首很棒的詩,讀後覺得心有戚戚焉,不過文稿的批判色彩,刊登時還猶豫了一下,但最後仍決定刊登,因為好的埋念當然要和大家分享,更何況是來自在地居民的看法!
月刊傳承客家薪
此外,《九讚頭月刊》還有個特色,那就是每期都會有一首客家詩、童謠、或謎猜。吳明忠表示,語言、文字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倘若一個族群不常用自己的語言,或語言已遠離生活所需,要談發揚文化是不可能的。所以刊物固定的客語小文章,是希望小朋友能從簡單的客語,熟悉自己的文化。為了讓客語成為活的語言,吳明忠創作客家新詩,也鼓勵小朋友一起作童詩。
打造社區理想 「歡喜生活九讚頭」
居民的迴響讓吳明忠更堅信「教育的工作、思想的傳遞,還是得靠刊物來傳播,如此文化工作才能延續」。所以儘管發行量不斷增加,自稱是「開木材行的奸商,不像從事社區工作」的吳明忠,每年好幾萬的月刊印刷費,仍掏得甘之如飴。此外,九讚頭還有一群不計名利的義工,大家為社區舉辦活動,讓鄉下的九讚頭也有質量俱佳的社區藝文活動。這群社區義工無怨的付出,原因無它,只因大夥心中都有「歡喜生活九讚頭」的理想。別小看短短幾字,它也點明社區工作的本質就是「居民能夠歡喜生活」。
童趣的活動 「上家下屋」一起來
社區活動是居民參與、凝聚社區意識的好方法。除了以月刊傳播客家文化外,九讚頭文化工作隊也建立獨樹一格的「童趣」社區活動。義工林進威說,活動以兒童為主角,小朋友就會把爸媽一塊帶來,而愛孫的阿公阿媽當然也會一同來瞧瞧。大家都可參與的活動增進家庭情感,也熱絡厝邊情。
社區活動創意小組
社區要先有經費才能辦活動嗎?社區工作者非得是知識份子嗎?推動社區工作一定要有專職人員嗎?在九讚頭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因為在這有一群想法「很隨性」的義工。
九讚頭文化工作隊義工林進威說:「辦活動,有沒有經費無所謂,活動先辦再說。」集合開木材行的吳明忠夫婦、送瓦斯的陳文政夫婦、送鮮奶的林進雄夫婦、經營雜貨店的劉興維夫婦等,這就是九讚頭的活動創意小組。「九讚頭文化工作隊」並非正式組織,而是個像變形蟲的義工團隊,每次活動都是義工的非常任務組合。
喜歡聊天的義工家庭
吳明忠說,社區工作能夠持續至今,該歸因於九讚頭有一群不計名利並肯服務犧牲的義工。九讚頭義工以家庭為單位,晚飯過後,各家「愛的連線電話」便響起,夏天時刨冰機傳到誰家,就在那戶人家吃冰聚會。義工林進雄家常是聚會點,久而久之也就成了義工的談話總部。大義工、小義工各說各的。時間到了,小朋友自動回家睡覺,大人則繼續那正經的、不正經的閒話,十二點左右大夥才想起該回家睡覺了。
談著談著,大夥的感情愈好,工作有默契、想法有共識。此外,還形成一有趣現象「辦事時,大夥自動出現;有人要來採訪時,大夥就避而不見。」如此的團體感情和行動力,實在是少見。
九讚頭社區活動的構想,通常就是在大夥歪坐斜躺的閒聊中「蹦」出來的。由於這群義工爸媽的赤于之心,大家總希望讓下一代有個「歡喜生活的童年」,並能從小灌輸小朋友鄉土文化觀念,所以細觀九讚頭文化工作隊所舉辦的活動,「親子同樂、家庭共學習」是社區活動的特色。每次活動結束後又是下個活動的引發點,如此一點一滴編織土九讚頭居民心中的願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