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與命運無關...。
「非關命運」(Fateless)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因惹卡爾特司」的半自傳性小說,也是著名攝影師「萊歐斯寇坦」轉任導演的第一部作品。講的是一個猶太男孩遭受迫害,被抓進納粹集中營後,歷劫歸來的故事。沒有「戰地琴人」(The Pianist)的烽火連天,也有別於史匹柏在「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裡的血淚控訴,更沒有羅貝多貝尼尼在「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裡的苦中作樂。同樣是以「納粹集中營」為題材,「非關命運」用一種或許樂觀,卻是逆來順受的態度,來看待「命運」這回事。
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裡,一個14歲的男孩面臨自身定位的焦慮。有天去打工的途中,公車被攔了下來,猶太人全部被莫名其妙的叫下車,送往集中營。意外的是,在這樣的場景裡,幾乎看不到怒吼、抗議,只有急躁、無奈,與茫然。而集中營裡的場景,似乎也刻意撇開那些殘忍描述,只看到一群人為了生存而咬緊牙關,努力支撐著。沒看到納粹的殘酷,也看不到歷史的批判,刻意不煽情的結果,也使得整個氣氛冰冷到一個頂點,到了後半段,更變成一種毫無情緒的「漠然」。
用「漠然」的態度看人生,到底正不正確?這也許有爭議。不過我最震撼的是小男孩歷劫歸來之後所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問我集中營裡面的苦難,下一次,我要跟他們說說裡面有趣的故事」。
集中營裡面,竟然還有「趣味」可言?這種「樂觀」,其實很恐怖!因為在政治力量的愚蠢操控之下,竟然可以讓一個人不但是身體受到煎熬,連心智也被「馴化」!到頭來,竟然可以逆來順受,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把這種不合理的迫害視為理所當然,或者因為無力改變而不得不接受!所以古今中外所有的極權者,要百姓臣服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你的思想,讓你在百般壓迫之下被他「同化」!但這些被「同化」的人或許忘記一件很重要的事:一個人的行為或者外在規範,可以因為「強權」而妥協,但是一個人的心,卻可以絕對的自由。而那些不對的事情,即使我們沒有能力改變而不得不順從,卻永遠要知道那是不對的!無論在背後操控的力量有多強大,不對的事情永遠不會變成正確的事情!所以當我看到那個歷劫歸來的小男孩,再也沒有任何情緒,只剩下一種「漠然」,透過那雙空洞的眼神,我只看到「可悲」兩個字。因為他的心智可能已經被扭曲得面目全非,「盲目的樂觀」底下,是一種無可奈何,這比「身心受創」還要悲哀。
很少人知道,「非關命運」的幕後出資者其實是德國人。近年來,德國對於納粹迫害的黑暗時期早已深刻反省,甚至出錢拍攝一系列的反戰電影,藉以檢視與省思那段血淋淋的歷史。其中較著名的作品,包括「帝國毀滅」(The Downfall: Hitler and the End of the Third Reich)、「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以及「小白花海盜幫」(Edelweiss Pirates),而「非關命運」也是此一潮流下的產物。
比起日本至今仍然試圖淡化「南京大屠殺」的史實,德國顯然有擔當得多!他們承認自己當年的過錯,卻不刻意渲染那些歷史的傷口,不像台灣那些政客,動不動就藉著「228事件」挑起族群對立,只為了選票或利益!歷史不能被遺忘,但也不該成為包袱。所以,「非關命運」的主旨,絕對不是「批判」,也不是對暴力或極權的控訴或吶喊,他甚至不願意在傷口上灑鹽,所以刻意跳脫那些殘酷畫面或者悲慘情境,只用一種冷冽的感傷,呈現「惻隱之心」,與悲天憫人的情懷。不該說他是「包容」,因為「極權迫害」沒有被包容的理由。「非關命運」只是真實而深切的表達受害人內心的感傷,在最醜惡、最不堪的情境裡,展現生命的韌性。不只是對受害者的同情,也是對加害者的一種憐憫。也許整體看來有些平淡,也過度深沉,但是內在的意圖,其實相當客觀而誠懇。
爲什麼「非關命運」?這是很多人對這個片名的疑惑。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樂觀而堅忍的心境,不向命運臣服,也不認為這一切是命運使然。因為苦難的結束,不代表生命就此停滯不前,而是重新回歸到該有的秩序與節奏,一切終究要往前進。「過去」只是一種經驗,但不是一種負擔。「經驗」提醒著我們不要重蹈覆轍,但是沒有自怨自憐的必要,更不必一直回頭看!因為只有向前走,才有繼續開創嶄新生命的可能。即使電影裡的那個結局,實在可憐到令人心痛的程度,但是我始終相信,人可以開創命運,而沒有必要被命運給牽制住。所以...
一切,真的與命運無關...。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