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7-08 17:09:21| 人氣3,1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初識自我發展之路:榮格取向童話分析 105-7-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認真說來,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緣,在暑假剛開始時來到新竹中學,聆聽一場以榮格取向進行童話分析的一日講座(註一)學習如何以人類集體心理(集體潛意識)看待女性的發展歷程,以及如何將個人經驗放入。
或許,我曾經在許多零散的場合或經驗中聽過榮格的名字;然而,真正將他的名字牢記心裡,卻是在讀環境教育研究所的最後一年,幾位同學開始在課後或臉書上,分享他們閱讀榮格心理學的收穫;而我在論文後期閱讀的一本碩士論文,就是以榮格取向分析他自己的成長故事。



這場講座原是新竹中學輔導室為志工讀書會的家長們舉辦,邀請的講者旭亞老師每年都在暑假開始時與志工家長們相會。老師先介紹自己如何開始接觸榮格,並為我們簡介榮格心理學。

榮格的心理學又稱為「深入心理學」(深層心理學、分析心理學),研究潛意識、夢境。
而童話、影像、意象、藝術創作...,則是最貼近潛意識的語言與溝通方式。因此,童話分析是夢境分析的第一步。

旭亞老師指出:「台灣的專業者的知識焦慮症是:對知識的好奇大於對想像力的好奇。」她從一位心理諮商師、治療師的專業角色,出國學習榮格心理學,其實是為了自己個人的發展。
 
榮格是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也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
他出生於
瑞士一個牧師家庭,大學讀醫學系,興趣卻是哲學、考古、歷史。曾師從創立「精神分析學派」的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依德。
榮格認為:「尋回自己的靈魂,成為真正的自己,才是值得活的人生。不然,我們將會因為不能成為真實的自己而受苦、生病。

榮格在四十歲以前活躍於精神分析學派,與主流價值一致。
然而,在四十歲左右與亦師亦友的佛洛伊德決裂,是他生命中最大的轉折。
這段轉折的幽微始終未公諸於世,僅書
寫於榮格1914~1930年的私人日記『紅書』當中,直到2009年才出版(這幾天甫出版繁體中文版)。

他認為,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貶抑了文明與精神發展的價值。
四十歲開始,榮格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不再在乎主流價值,從集體價值中退出,成為真正的自己。
他認為,個體化的歷程,是在尋找「真我」。
因此,也有人稱榮格心理學為「中老年心理學」。
 
「我對你們吐露的這些歲月,我追尋內在圖像的那些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光。其他一切都源於此。開始於那段時間,後來的細節幾乎都不重要。我整個生命就是闡釋那爆發自無意識的謎,如河流般淹沒了我,威脅要擊潰我。這些內容超過了區區一輩子。後來的一切都只是外在的分類,科學的解釋,與生活的融合。但包含了一切的神祕開端,始於當時。」―榮格,1957
『紅書』是讀者得以理解榮格內在發展的一扇窗,也是了解榮格面對他的陰影的途徑。

在榮格過世之前的最後一段時間,病榻上最愛讀的書,是東方哲學『老子』。彷彿人到了一定年齡,最終都將體悟內心的小宇宙,從未曾脫離天地運行、自然節奏。

榮格理論中的「自我」與「意識」,是清醒時的閱讀、思考、知道。
「個人潛意識」則源於個人早期經驗過、卻遺忘,或刻意被遺忘,或不記得但存在且持續影響的經驗,可以從夢境去發掘,帶入意識之中。
「集體潛意識」(or集體無意識) 是未曾經驗過、卻存在,像透過DNA遺傳得來,祖先的記憶或文化。
「最深層永遠無法覺知的心靈」則是神祕主義,是身、心、靈性的交融或混雜。 
 
self:真我(或譯作「自性」)
Anima & Animus:男人內在的女性 & 女人內在的男性
shadow:陰影
ego:自我
persona:人格面具
unconscious:潛意識
conscious:意識

其中,self, Anima & Animus, shadow都屬於unconscious(潛意識)層次
ego橫跨潛意識與意識
persona則橫跨意識與個人以外的社會接觸層次

persona(人格面具)是個人與社會接觸而產生。人格面具分得越細,個人在意識層次上就越靈活。而persona越少的人,會以為persona就是自我(ego)。自我(ego)緊貼在一個角色(人格面具)上,會是很大的問題,因為角色其實是在某一情境下產生,不會是永遠的。

shadow(陰影)是不喜歡的一種壓抑,如:嫉妒。 
當陰影太強大時,會壓制潛意識,而表現在人格面具上過度的「好」。因此,某些人對他人的好,會產生一種距離感(過度討好、對人太好、以至於使人無法接近) ,其實是一種陰影造成的。
「深入心理學」是要將人的陰影拿出來,接受它、發現它的珍貴之處,進而將它轉化。

Anima & Animus是一個男人(或女人)在被社會認可的性別之外,被壓抑的內在的女性(或內在的男性)。這被壓抑的部分,就會投射到戀愛的對象,因此,戀愛是源自「希望整合成完整自我」的渴望。
年輕的時候是愛情,但在中老年可能是投射在自己的田地、農莊...,這生命流動的現象,是創造力。因此,「
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應找一個新的計畫」,在學習的過程,會有一個東西被打開,會變得很有創意。如果到了中老年,這種渴望沒有被理解和提升,渴望可能會變成外遇。

self榮格解釋為「
god-likeness」(像神一般),它是核心的自我,包含光亮的與黑暗的自我,是良知、是至高無上的追求,不會完全達到,卻是成為真實自己的追尋之路(跟佛教所稱的「自性」似乎十分接近)。因此,榮格心理學又稱為「中老年心理學」
 
老師用幾個圖解釋了「共同的非意識」(集體潛意識)與「深入心理學」,並引用榮格曾說過的一段話:「人生重大的問題通常無法完全被解決,...,問題存在的意義和目的不在於被解決,而是我們需要不停地與問題工作...」以避免落入僵化的狀態。



童話,則是在集體潛意識當中最單純、純粹的展現。
故事是自然的記憶、想像和隱喻。故事中的「真我」(self),在不同的故事當中,有不同的象徵圖像,也許是故事當中的珍寶、金蘋果、公主、英雄...。
老師也請大家發表自己何時感覺自己像一位「公主」?許多同學的回答是:旅行時、度假的時候、住在豪華飯店的時候...。老師提醒大家,要學習心靈的真實,而非商業操作、創造出的「公主」的形象。

童話故事的結構,通常從一個困境開始,提出問題可解決的方法,以及整個解決的過程。故事,顯現的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困境,主角代表一個人在這處境下的態度。童話故事過程是以象徵的、圖像的方式描述人的發展歷程。

童話故事的典型情結有:
跨越(crossing) 到達另一陌生世界
遭遇(encounter)
征服(conquest)
歡慶(celebration) 與神話的「英雄之旅」相似

童話分析的重點為:
題目
主角、人物
情節發展
問題
結果

象徵轉為心理
是將內容與意象,轉換成心理的語言與理解

分析的三大核心為
主題
象徵
意象

在開始童話故事分析之前,旭亞老師先介紹「女性的個體化歷程」,是「成為真正的自己」。
並以『安徒生童話』中的故事「牧鵝公主」為分析文本。

老師認為,以榮格取向分析故事「牧鵝公主」,它的核心就是女性的發展,是一個公主變成皇后的故事。它的問題是女性共生與依賴的議題,或是母女過份依賴/母親過度保護/女兒發展受困的議題。故事是沿著「女兒如何成為女人」而發展。事實上,在童話故事當中可以找到許多形式類似的故事。
 
故事的初始情境是缺乏男性主導行動的力量,女兒要從原生家庭跨入成人世界,母親(老皇后)的愛(嫁妝)雖然豐厚,但過時、能量弱了,阻止了女兒的發展,她不再能夠給予女兒智慧的滋養。

母女情結是過份保護的母親與依賴的女兒,母親有一種隱性控制的黑暗性,使女兒難以發展出完整的自我。
正向母親情結是:知道無論做任何決定,媽媽都會支持自己,有問題媽媽會幫忙解決,像大地一樣穩穩、牢牢地拉住;但缺點是保守、安於現狀、繼承、跟隨原生家庭模式與價值標準、不敢有另類發展。 

皇后是集體意識中女性質地理想形貌的代表,是集體樣貌,是大地之母的原型在人類意識的展現。
公主是如花苞般、女性發展的潛在可能。她正要一人進入未知旅程,尋找自己成熟的完整樣貌;正要從尚未與母親劃分,被推進一個自我發展的歷程裡。
結婚是由內在的Animus的陽性力量驅動,將躲藏在未分化的母性世界的自己拉出來,往成長之路上去。Animus(或Anima)亦是青少年與青年期啟動愛情的原因與動力。
發現內在的男性Animus,智性、整合陽性的一面,是女性發展重要面向;亦是離開「太好的母親」、進入自我發展歷程的力量;是從真我(self)中發出,由陽性動能驅使,脫離母親愛的掌控。因為,從公主變成為皇后,需要長出一些東西。

皇后給予豐厚的嫁妝,是母愛的延續,也是女兒內在母親情結的象徵;母親全然的愛也意味著全然的控制。 

取代公主的侍女,源自羨慕與忌妒,是女性的陰影與負向的Anima;也是個體化歷程中可能遭遇的最大敵人。
類似的角色出現在「灰姑娘」故事中的兩個姊姊,以及其他童話故事。
而張愛玲的小說『怨女』便是在討論女性的陰暗面,尤以「金鎖記」是女性黑暗面未能被整合進意識當中的代表。

侍女代表公主的黑暗面,是被壓抑的負面能量,也反映了過度保護的母親所造成的陰影。母親的權力過大、控制性過大,會造就沒有權力感的子女,柔弱、無力抵抗,權力成為子女的陰影。
然而,侍女也是公主轉化的來源,藉由侍女的壓迫,公主得以發展力量,成熟、改變、轉化。透過侍女逼公主下馬喝水,象徵她接觸了大地,以及她內在的大地。她因此被強迫翻轉。 

公主與侍女的關係就如同「自我」與「陰影」。
原來的「公主與侍女」關係就像「自我與陰影(潛意識)」的關係;自我以為可以指使潛意識。
但個體化發展的歷程,自我與陰影(潛意識)的關係需要改變,一如公主與侍女的關係倒轉。自我整合,便是將陰影(潛意識)整合進意識的自我。

公主渴望喝水,原來在母親庇護下的她,離開了母親,需要自己尋找生命之泉;象徵她面對自己的枯竭。渴,是一種行動的動力。
侍女逼迫她自己下馬趴在河邊喝水,是一種屈辱,也是精神世界中學習謙卑的重要歷程。

皇后在手絹上滴下的三滴血,代表母親的犧牲、保護,也是母親的替代。
然而公主失去手絹時,她因失去與母親的連結,陰影翻身而至;也因此,她才進入新的階段。

公主的馬代表動物性的直覺與動能。人墜入生命的谷底時,需要直覺,才能夠度過這個階段。
旭亞老師亦指出:「直覺的跟隨是需要培養的,但現代教育(強調的理性)卻是讓孩子們遠離直覺、壓制直覺。許多直覺性強的孩子長大以後找不到自己的平台。老師建議,感官性的繪畫、舞蹈,都有助開發與培養直覺。

公主的個體化歷程中,與他者的相遇有幾個象徵:
侍女是女性權力陰影的象徵。
牧鵝小童是尚未成熟的男性,與牧鵝小童一起工作,象徵公主要發展獨立工作能力與生出陽性的行動力。
老國王是成熟的智者。
這歷程中,首步是面對自己的陰影開始;次步是經過死亡之門而再生;梳理自己的狀態,回顧、反思、聚焦,日復一日的牧鵝,看似停滯的生命狀態,是在醞釀生命的發展,會讓內在漸漸清晰,看見自己價值、可能性,逐漸建立自信、成為自己的貴人。

老國王是辨認出公主生命樣貌的最初的貴人,提供公主在發展路上重要的幫助,讓公主開始了她的主動性作為。然而更重要的是公主能夠成為自己的貴人。
練習分辨和判斷、表達自己,正是女性重要的功課。

公主的馬頭跟公主對話,代表潛意識內容朝向意識浮現。
在山坡上牧鵝,代表逐步脫離母女情結,長出自信、能力與力量。

公主躲在爐子裡說話,代表從公主到皇后的轉化象徵。

最後侍女與鐵桶代表陰影重回潛意識世界,陰影被認識、被吸收、消化,它就此消失。

公主從過度保護的母親裡分離,才能真正成為自己。
過份地認同母親,使女孩繼續留在無分化的「集體無意識」中。
學習謙虛與覺知是自我個體化所必須。
女性發展自我需要理性的能量,是需要被訓練的能力。
從公主到皇后,從女孩到女人,是成熟的相遇,也是與我們內在的陽性相遇。
這個過程需亦面對女性的陰暗面。
最大的痛苦,往往蘊藏最深的祝福;受苦是為了讓人通達內在的整合。

而越來越多女性領導者、女總統的出現,可視為陰性能量的大幅提升,是一種女性發展的集體意識。



最後有同學提問道,旭亞老師將牧鵝公主的故事做了很結構化的分析,然而,安徒生當初寫這故事的時候,是否真是這樣的意思呢?
的確,我也不見得能夠全然認同這樣的分析,尤其是許多被視為象徵的詮釋。
然而我想,故事就是一種已然存在的文本
,我們當然可以從傳統的文學的角度、教育學的角度、科學的角度...運用各個學門的理論,進行分析與詮釋,當然心理學也不例外。
或許,文本(故事)就像是一整塊牛排,各學門的理論,就像是不同刀刃形式的刀,下刀時,要從哪些地方切割下去呢?橫剖或縱切?順著紋理或垂直紋理?端看執刀的研究者、或解讀者如我們,如何去詮釋。 
同樣的文本,詮釋的方式有千萬種;刀法熟練的詮釋者,應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也有賴勤練習,勤砥礪。 



特別感謝實驗中學水彩班的班長惠英老師分享這場演講的訊息,讓我得以把握住這場精采的演講,並收穫良多;以及懂事的小咕嚕、小瑀魚相互陪伴,讓我得以外出上課一整天。
 


註一:是真的很難得呢,小孩放暑假,媽媽通常是沒有自己的時間的。 

延伸閱讀:
1.『紅書(讀者版)』簡介: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9705
2.佛洛伊德與榮格的人格理論比較: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heartsustain/b-3.html 
3. 論自性與個體化 http://www.thinkerstar.com/WSLF/33Jung/jung14.htm

台長: 玉山薄雪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